新华社大连6月6日电 题:“萨沙”老师的中国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郭翔
在为大二学生上完《俄罗斯区域学》课程后,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外教亚历山大·勃奇卡廖夫匆匆来到教学楼内的自动售货机前,通过扫码支付购买了一瓶饮料,他马上要准备下堂课的内容。
39岁的亚历山大·勃奇卡廖夫更喜欢中国朋友称呼他俄文名字的昵称“萨沙”。“萨沙老师讲课非常有趣,从他的课堂上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的风土人情、艺术文化。”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大二学生郑家智说。
2005年,萨沙供职的俄罗斯一所大学与大连外国语大学进行师生互换,他被派往大连外国语大学交流任教1年。“来到大外后,我就爱上了这里。”萨沙说,在中国工作很有意义,工作上的贡献能得到大家的发现和认可。
交流到期后,萨沙选择留在中国,留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辞去了俄罗斯大学的教职,夫人也跟随他来到大连。“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在中国出生的,一个5岁的儿子和一个3岁的女儿,他们的汉语非常流利。”萨沙笑着告诉记者,孩子的中文姓氏是“唐”,因为他酷爱中国的汉唐文化。
从1年的短期交流到扎根中国生活,萨沙不仅收获了幸福的家庭,也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就。萨沙的中国学生超过1000人,并先后参与编辑了大学系列俄语学习教材,“我们将俄罗斯历史、政治、艺术及区域学等内容与俄语语言学习融为一体,这是很重要的创新。”
作为萨沙的教学伙伴,大连外国语大学教师刘铁妹说:“我与萨沙创新进行‘双教师’授课模式,双语不停切换,我们在践行中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大连外国语大学目前已与20多所俄罗斯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在学科、师资、学生培养及科研等方面不断深入合作,去年派出7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俄罗斯留学,近五年共招收俄罗斯留学生500多人。
“在中国工作的这些年,我感到自己和中国一样,每一天都在创新,每一天都在进步。”萨沙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两个俄语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其中一个叫‘俄罗斯电影趣话’,面向全国俄语学习者展示俄罗斯文化,两个公众号的关注量有2万多。”
撰写公众号文章、发微博、创办学校国际象棋俱乐部……萨沙说,能够为中俄教育文化交流作出微薄贡献感到非常幸福,“我的孩子们在中国出生、成长,我非常骄傲他们掌握汉语和俄语,他们也将为中俄友谊作出贡献。”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