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成欣、王铭禹)黝黑的皮肤,白色的实验服,一口流利的中文……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非洲小伙威利正在对一些土壤样本进行检测,不时读出一串数据。
把中国先进的旱地农业技术带回国,是威利的梦想。与他一样,越来越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正在中国的高校、企业和市场中,追逐属于他们的梦想。
威利来自肯尼亚西南部城市纳库鲁,目前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旱地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
“肯尼亚和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都有相似之处,中国西部的旱作农业技术对肯尼亚很有借鉴意义。”回忆起5年前从肯尼亚农业大学毕业时决定报考兰州大学的原因,威利说,这些技术正在帮助非洲国家探索出适合当地的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旱作农业技术容易学,成本低,在干旱年份可帮助农作物获得高产,前景广阔。”威利说。
在威利的推荐下,3名与他一同毕业于肯尼亚农业大学的同学也来到兰州大学学习旱作农业技术。博士毕业后,威利希望回国当大学教师。“我希望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肯尼亚,成为两国在旱作农业方面合作的桥梁。”
和威利一样,加纳留学生伊努萨也被中国先进的技术成果吸引而来。
在北京中关村的实地学习激发了伊努萨的创业热情。得益于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发起的“藤蔓计划”,他在这里成功孵化了一家科技创业公司。
“藤蔓计划”是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及机构与国际青年创新创业相对接的项目,吸引众多留学生走进中国企业。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软件开发,目前我们正在研发一款基于O2O模式的消费服务应用软件。”伊努萨说,有了在中国学到的技术和创业知识,他对公司前景充满信心。
在伊努萨看来,在中国,创新创业创造已形成一种浪潮,而共建“一带一路”无疑为像他一样的外国创业者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分享机遇的重要倡议,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大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意愿。”伊努萨说。
2017年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越来越多像伊努萨一样的外籍人才,在华就业创业,落地生根。
曾在清华大学主修工程学的伊朗人莫桑毕业后就职于中国一家跨国企业。在中国学习生活的几年间,他亲眼见证了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飞速发展,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各国发展的巨大推动。
莫桑感慨地说,中国是伊朗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而他本人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中伊都是文明古国。过去,古丝绸之路将两国联结在一起;如今,共建‘一带一路’让两国友好关系变得更紧了,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了。”莫桑说。
和莫桑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来自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的舍夫琴科。她现在是兰州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一名研究生。2016年,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
“来中国留学,是我的梦想。”舍夫琴科说,在本国读大学期间,一位自己十分尊敬的老师曾在中国学习过。大学毕业后,追随老师的脚步,来到中国。
舍夫琴科说,虽然中国距离自己的家乡非常遥远,但“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缩短”两地的距离。
“‘一带一路’的影响太大了,卡尔梅克还兴起了汉语热。”舍夫琴科说,在当地,中文是最热门的语种之一,她的母校卡尔梅克国立大学还成立了孔子学院。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