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培养大国工匠须从细微着手
2019-08-26 15:09:4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柏林8月26日电  随笔:培养大国工匠须从细微着手

  新华社记者张远

  德国近日针对职业教育又出新政,具体规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徒最低工资标准,还规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同学士学位,意在借此激发更多年轻人成为工匠的愿望,从而为“德国制造”的人才保障未雨绸缪。

  几乎同时,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开幕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五次参赛的中国代表团派出60多名选手,参加全部56个项目的比拼,是参赛人员规模最大、参赛项目最全的一次。越来越多中国工匠具备世界水准,其背后是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不懈努力。

  在中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如何让更多青年人成长为大国工匠,我们或许可以向德国“取经”,从细微处着手。

  历史上,“德国制造”从最初的冒牌劣质代名词,华丽变身为世界认可的金字招牌,离不开德国的学徒传统和其现代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德国制造业输送熟练技术人才,也成为德国“工匠”的摇篮。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表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的最大资本,也是经济稳定的保障。欧盟在2012年也将双元制职业教育写入战略文件,推动其成为全欧洲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的支柱。

  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精髓在于产学结合。该体系下的学生,约三分之一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分之二时间则在企业培训,掌握实践本领,同时还能赚实习工资。职业学校属义务教育,费用由州政府财政负担,企业则自行负担培训费用。

  这是一种三方受益的模式。对学生而言,不仅理论联系实践全方位掌握了技能,还获得学徒工资收入和优先就业的机会;对企业而言,则“预订”了高度适配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免去了在就业市场招聘和培训的成本;对政府而言,年轻人失业率大大降低,还培育了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工程师,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经过百余年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已趋成熟,但德国仍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不断推出新措施完善和加强该体系。如这次新通过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就着眼职业教育学生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用“最低工资”和在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添加“学士”二字,意在打造工匠“金饭碗”。如此细微政策,体现了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将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工匠热情。

  此次喀山世界技能大赛,诸多中国高级技师与全球同行以技术论道,展现了大国工匠的新风貌。事实证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青年人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一个领域的能工巧匠,不仅意味着在职场拥有立身之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正在迈向中高端,需要大量能工巧匠。中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通过借鉴德国等国的成功经验,于细微处下功夫,必定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

+1
【纠错】 责任编辑: 焦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
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
走进荷兰“海牙小人国”
走进荷兰“海牙小人国”
炒出脱贫的幸福“味道”
炒出脱贫的幸福“味道”
2019年诺丁山狂欢节开幕
2019年诺丁山狂欢节开幕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92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