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先进青年前往欧洲勤工俭学,探寻民族救亡图强之路。这批先行者中,有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等革命先辈,也涌现出许多中国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奠基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新华社记者以“追访欧洲红色足迹”系列文章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你感受梦想与信仰的力量。
新华社巴黎5月10日电 在距离法国首都巴黎百余公里的小城蒙达尔纪,绿树鲜花环绕,建筑古朴美观,恬静而充满诗意。
让这座小城格外与众不同的,是她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这里承载了一段激荡历史,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印记。
这是4月8日拍摄的法国蒙达尔纪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批中国先进青年怀揣救国理想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300多人来到蒙达尔纪的工厂和学校。
这些中国青年考察法国社会,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形成了旅法中共早期党团组织。
这是3月22日拍摄的法国蒙达尔纪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时光走过百年,勤工俭学运动已成为载入蒙达尔纪史册的中国篇章;时至今日,多处以指示牌标出的当年中国青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旧址旧居赫然如昔。
在蒙达尔纪火车站旁,一座中法双语指示牌格外醒目。2014年,为纪念在蒙达尔纪勤工俭学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该市将火车站前的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
这是3月22日在法国蒙达尔纪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上拍摄的《百年丰碑》雕塑。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2019年,为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一座《百年丰碑》雕塑正式落座邓小平广场。
“它讲述了中国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旅法求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如今,它也成为蒙达尔纪与中国之间友谊的见证。”蒙达尔纪市长伯努瓦·迪容对新华社记者说。
这是4月8日在法国蒙达尔纪独吉公园拍摄的“伟大的足迹”指示牌。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距离火车站约1.5公里的独吉公园也有一座双语指示牌,上面印有一张斑驳的黑白合照。照片里,一群年轻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记录的正是蒙达尼会议(蒙达尼是蒙达尔纪的曾译名)的与会者。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向警予等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并提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政党的主张。次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3月22日,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历史学副教授让—路易·里佐在蒙达尔纪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副教授让—路易·里佐看来,蔡和森等中国青年在蒙达尔纪提出的建党主张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萌芽。
离开独吉公园,跨过一条小河,行走约200米便来到雷蒙特列街15号。这是一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曾是昔日中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如今被改建为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
这是3月22日在法国蒙达尔纪拍摄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时光荏苒,这座三层法式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纪念馆二层展示柜里,两份泛黄的文件最为引人注目,分别是邓小平当年在法国的居留登记卡和工作档案卡。
这是3月22日在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拍摄的邓小平(邓希贤)当年在法国的居留登记卡和工作档案卡。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在蒙达尔纪,他经常与其他中国青年交流,对世界和中国的形势有了更深刻认识,促使他进一步探索国家前途,一步步走向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由一名爱国青年向坚定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1920年,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期的留影。新华社发
蒙达尔纪法中友好协会会长、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馆长王培文说,当地人对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运动历史也有所了解。成立纪念馆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要把它打造成一个交流的平台,更好地把中国红色印记传承和发扬光大。
21岁的法国奥尔良大学学生巴蒂斯特·迪萨尔姆目前在这个纪念馆实习。他对中国青年旅法勤工俭学的历史抱有浓厚兴趣。他感慨道,一百年前,旅法中国青年为救国救民勇于开辟新道路,他很佩服“他们可以把在国外看到的、学到的带回中国”。
4月2日,在法国蒙达尔纪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巴蒂斯特·迪萨尔姆(左)与纪念馆馆长王培文交谈。新华社记者肖亚卓摄
鼓荡激情扬征棹,砥砺奋进启新程。
“我们希望,疫情过后,中国游客能重新来到蒙达尔纪。目前,百余名蒙达尔纪年轻人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日后可以去美丽的中国,带着同样的创新、奋斗精神回到法国。”蒙达尔纪市长迪容说。
策划:陈贽 李生江
监制:李拯宇 田帆
统筹:闫珺岩 唐霁
记者:陈晨 肖亚卓
视频:胡雪 刘芳 唐霁 肖亚卓 高静
编辑:马晓燕 王丰丰 唐志强
剪辑:孙硕 张曼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