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第19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一等奖获奖者谈体会
2009年11月19日 10:45:47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军网高飞 邢发亮摄

做军事网络媒体"排头兵"
--中国军网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创作体会
中国军网高飞

    今年10月1日,适逢中国军网创办10周年。在这个收获的金秋,网络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中国军网10周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教授邓炘炘在分析第19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评奖结果时有这样一段评价:评委们在总共7件一等奖网络作品中,收录了两件与2008年重大事件直接相关的作品。它们是网络评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美式经济弊端》和新闻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后者网络特性突出,是从中国军队视角对那次惊动世界的地震救灾过程的传播表达和媒体再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胡主席要求灾区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在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他进一步要求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号召,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地震发生仅仅过去一天,全军和武警部队已紧急出动兵力近5万人奔赴灾区,其中2万多名官兵已抵达救灾现场,展开救灾行动。到17日凌晨,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13084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的军用直升机已达99架,医疗防疫队伍已有88支。一时间,中国军队大救援战役全面打响。

    在这样一个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安危的历史时刻,祖国和人民选择了军队。作为我军唯一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的官方网站,作为军人自己的网站,全面、客观、及时报道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中国军网责无旁贷,使命重大。

    一、一切为了信息--最快发布信息,海量提供信息,专业整合信息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一场新闻战也吹响了号角。经过报社领导、网络部领导紧急协商,中国军网新闻宣传思路确定,即以最快的时间,通过新闻、音视频、图片、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报道军队抗震救灾。我们新闻组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中国军网新闻频道相关新闻的发布。除此之外,重点放在策划、推出抗震救灾专题。考虑有二:一是在地震发生之初,网民、读者和全军官兵对地震信息的渴求异常强烈,急于想获取所有跟地震和救灾有关的信息。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推出抗震救灾专题,就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受众的知情权,用事实说话,消除网上的一些谣言、小道消息对公众的误导和负面影响。二是地震发生后,军报记者迅速分批赶赴地震灾区,他们克服通信不畅、交通阻断等不利因素,陆续发回了不少稿件。此时趁热打铁制作专题,就可以集纳、整合前线记者的大量来稿,形成宣传合力,也是对前线记者忘我劳动的尊重和负责任。

    1、发挥网络传播优势,迅速、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军网迅速推出新闻专题,既整合了新闻资源,也为前方记者提供了第一时间宣传报道的信息发布平台。无论是发布快讯,还是通过网络辟谣,记者见证了网络的力量。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我们在解放军报"军事网友"专版刊发了一篇特稿,记者亲述在抗震救灾一线采访时的特别经历,回顾网络在军事新闻发布过程中的作用与心得。这篇稿子的标题是:《"5o12":两则特别新闻的网络故事》。第一部分是军报驻成都军区记者站站长杨彪的回忆。他这样写道--

    2008年5月12日,作为灾难发生地的驻站军事记者,我的第一反应是赶快了解灾情和战区部队行动情况,在第一时间把新闻报出去。

    在成都军区作战值班室,我看到了战区指挥员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有条不紊地下达一条条命令。我构思明天报纸上的消息怎么写,以"本报成都5月12日电"开了头。身旁的记者同行瞥了一眼后对我说:"报纸明天才出,还早得很,慢慢写吧!"

    电视在直播,网上发快讯,我的"本报成都5月12日电"居然写不下去了……此后的几天,我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常常只睡3、4个小时,把人累得要死,可辛辛苦苦写的稿子第二天见报时已成旧闻。我就想,沉重的"本报记者"何时能实现真正的快速反应。

    在寻找失事直升机的日日夜夜,海内外媒体都想报道独家新闻,以致出现两次"找到"的假新闻。6月10日中午,我通过一位带兵在一线搜寻的分区政委了解到直升机已找到的确切消息,当即向中国军网"报料"。编辑部十分慎重,又打来电话反复核实,最后果断发出消息,成为最早发布这一新闻的网络媒体:"本网6月10日成都快讯 记者杨彪报道:今天中午12时,记者连线四川省军区雅安军分区政委李卫星,得知失事直升机残骸已在汶川映秀镇的大红崖找到,并且发现了失事机组人员的遗体……"

    第一条消息是12时28分发出的,我们同时在中国军网首页显著位置和《中国军队大救援》要闻提要处突出处理,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中国军网总编辑第一时间给杨彪打去电话表示慰问和感谢。因为这一条独家权威报道,中国军网点击率迅速攀升。

    做了多年报纸记者的杨彪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网络的力量。接下来,他再次采访了解搜寻残骸细节,在13时48分通过手机短信发出第二条新闻,披露了更多独家消息。网络专题及时发布和更新。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信息为王。谁在第一时间把读者、网民最关心的信息报道出去,谁就是赢家。一切都要服从于最快、最及时。作为官方网络媒体,更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的重任和义务。

    2、从角度、广度入手,网络也有"深度报道"

    从2008年5月12日开始,我们新闻组所有编辑白天、晚上连轴转,加班加点,分工负责,制作专题。前期新闻少,我们就在整合军报记者稿、部队通讯员来稿和新华社稿件等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以信息发布为主的简单专题。结构以要闻、快讯、图片为框架。

    随着军队抗震救灾战斗全面铺开,我们掌握的信息来源不断扩大。专题的框架结构也在不断修改、完善。既然专题的标题叫"大救援",因此在网页制作时也力求大气、大型,为网民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在视觉效果上,网页设计力求细而不密、多而不乱。在服务网民上,栏目分类明确,条块划分专业,方便网民浏览和查询。

    一部分人认为,网络信息虽然快,但都是快餐式发布,缺乏深度。事实证明,网络同样也可以有深度报道,网络新闻专题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同于传统纸媒,网络专题不受版面限制,可以提供海量相关信息,条块清晰地将新闻、评论、背景资料、实时数据、音视频等各类信息整合在一起,详实、客观、全面、立体地记录新闻事件,多角度、多侧面报道新闻事实,有"深度"、有"角度"、有"广度"。在编辑们的精心布局、组织串联下,网络新闻专题可以有效整合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到信息多而不乱,让受众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找到信息需求的切入点,使网民一目了然。

    要做到内容一目了然,就需要在专题栏目设置上下功夫。我们把专题大致分为了"新闻"、"言论"、"影像"、"互动"、"背景资料"五个板块。

    新闻是专题的主打栏目,除了要闻、快讯等常规栏目,我们紧紧围绕抗震救灾核心任务,根据军队特点,开设了军委总部、陆军部队、海军部队、空军部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栏目;根据内容,设置紧急救援、物资保障、通信保障、医疗救援、心理救护等栏目;结合媒体自身情况,设立军报记者在前线栏目,为54名前线记者开通个人频道,集纳他们发回的稿件,也方便他们网上查阅。

    言论是网络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网络专题的重要部分。我们根据言论的来源,将其分为军报言论、军网言论、媒体评论和网友声音四个栏目,并置于重要位置。不同的言论板块既层次有别,又相互补充,增加了言论厚度。

    影像视听是互联网上最吸引网民眼球的内容。又可以分为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音视频。《中国军队大救援》专题用了大量图片,按内容分为焦点图片、紧急救援、医疗救助、后方支援、灾后重建等栏目。视频栏目,则依托中国军网的嘉宾访谈视频和CCTV军事频道的抗震救灾新闻,此外还有军队文艺工作者专门为抗震救灾创作的作品音视频。

    互动栏目是最能体现网络特点的内容,我们在专题的醒目位置相继开通投稿邮箱、专用手机短信、短信祈福、寻亲热线、网上献花、网上留言等互动栏目,链接慈善机构的赈灾账号,精选网友献诗、博文精粹等内容,最大限度地与网民互动。

    背景资料在网络专题中必不可少,也是最能体现网络超链接、信息海量特点的部分。专题提供了地震图表、灾情数字、抗震知识、灾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灾后的公共卫生、灾后的消毒工作、震区防疫手册等大量相关信息,为网民提供了地震知识科普平台。

    在网页的最后,汇总了中国军网制作推出的其他60多个相关专题,方便网民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扩展阅读。

    在"快速、全面、大气"思路的指导下,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全景展示了中国军队抗震救灾风貌,信息海量,内容丰富。粗略统计,专题用稿达11000多篇,近千万字;新闻覆盖三军、七大军区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54名前线记者稿件一"网"打尽。图文并茂,刊发3900余幅图片;专题制作方式有所创新,65个相关专题大小并重,相互链接。强化与网民互动,收纳新闻跟帖、网友帖子、军网言论、嘉宾访谈、手机短信等多种信息;多媒体运用恰到好处,音视频、flash、图表等元素丰富了专题表现形式。同步推出英文版,权威、及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抗震救灾风采。

    二、扬长避短,努力做军事网络媒体"排头兵"

    1、主动出击,做权威信息发布的"先头部队"

    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造福民众,用不好贻害无穷。2008年5月28日傍晚,跟随抢险部队劳累了一天的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刘宁,突然接到北京打来的一个电话,说网上盛传他接受西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要求空军派轰炸机炸坝,实现泄流目的。许多门户网站上都在盛传这条消息,各种反应莫衷一是。

    在解放军报随军记者夏洪青的建议下,刘宁副总指挥决定"以网制网",在中国军网发布权威消息。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中国军网发布的消息最权威,各大网站转载几率大,对遏止假新闻和网络谣言具有决定性作用。

    于是,夏洪青立即和中国军网编辑部电话沟通,通过手机发送了这样一条短信:"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唐家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刘宁,在唐家山大坝上授权中国军网记者发布消息:此前,网上有消息称刘宁接受一家地方媒体记者采访说,要求空军派轰炸机对唐家山大坝进行轰炸,实现泄流目的。这纯属谣言。刘宁从未接受此媒体记者采访,特此发表申明。"

    各大门户网站迅速转发这条来自唐家山抗震救灾前线的最新消息。事后查明,这家地方媒体发布的假消息是一名记者杜撰的,他根本没有到过唐家山大坝抗震救灾前线,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编造了这条假新闻。这家媒体也由此受到停刊的处罚。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网络。网民时刻需要注意甄别网上信息的真伪,不能被虚假信息蒙蔽了眼睛。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去伪存真是项重要任务:一方面,人们在非常时期需要大量的信息来了解事情真相;另一方面,网络假新闻、谣言、流言往往会趁机四起,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恪守"守门人"职责,避免虚假不实信息进入公共传播渠道。网络已经日趋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所以,树立责任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至关重要。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军事网站中,权威信息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发布独家新闻《总部有关部门领导就国防和军队改革问题接受采访》被广泛转载,有网友认为军委总部机关没有回避矛盾,回避问题,而是主动说明,主动表态,增加了敏感问题的透明度,使一些谣言和猜测不攻自破。9月3日发布新闻《解放军今日派出专家赴乌鲁木齐检测鉴定被扎伤人员》,对制止谣言、稳定民心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以我为主,不断创新,做军事网络媒体的"排头兵"

    胡锦涛2008年10月8日下午在会见全军抗震救灾总结大会代表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军队参加抗震救灾斗争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此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对军队新闻媒体来说就是一场现实的非军事任务。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如何打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通过制作网络专题《中国军队大救援》,我们也切实体会到了这一战役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西方国家处置一些重大事件、危机事件时,新闻发布往往是立体式、跟进式的。目前,国内媒体的连续性、立体式新闻发布相对少了点,有的事件的舆论引导只是一次性的、单向的,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而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则对信息发布提出了更多挑战。如何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既是技术上的课题,更是思想观念的挑战。

    新闻发布需要研究受众心理,研究媒体运行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议程。传统媒体大多以报道单篇新闻为主,而单篇新闻因受篇幅限制,往往只重视报道结果,忽视报道"过程",致使真实事件失去鲜活的生活气息,真实人物缺乏独特的个性色彩。网络新闻专题则能够凸显报道"过程"。采用"跟随"的手法,表现事件发展的连续性,表现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情景,把细节放大,让生活还原,使网民能耳闻目睹事件的渐次形成,在与事件同行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共时性审美体验和更多的阅读乐趣。从表面看,"跟随"是接近新闻事实;从本质看,"跟随"是尊重受众。因为受众有权知道事件的本来面貌,有权知道事件的具体过程。如果大道消息不畅通,小道消息必然满天飞。流言止于智者,如果让受众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他就会成为智者。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已成为与国际国内公众交流、联系的有益平台。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作为独立传播机构,正在与传统媒体一较高下,争夺大众传播市场份额。北京奥运会期间,互联网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一些网站取得采访权。互联网不再是附属和补充,羞答答的玫瑰从此也要激情绽放。

    李长春在中国新闻奖颁奖大会上希望,不断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努力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即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主动进行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中国军网作为一个军事新闻媒体网站,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大而全的新闻门户网站,而是应该立足自身定位,在军事上做文章,做专业、权威、好看的军事新闻网站。在总结《中国军队大救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阐述国防和军队建设政策,回应国内国际公众关切,全面展示中国军队形象。在实际操作层面,要创新网络专题制作,不断出精品、推佳作;邀请更多军事专家、学者开博客、做访谈,用新颖、生动、有亲和力的网络语言介绍国防和军队建设,把复杂的军事概念、军事信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展示中国军队开放、自信的形象。

    目前国内许多门户网站都有军事频道,且追求"大而全",而真正能提供原创军事信息的网络媒体并不多。因此,中国军网强调独家、权威的信息发布。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活动,相关部门会及时向中国军网通报情况,确保重大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取和发布。事实上,来自军委和总部权威信息的采编量、发布量也一直在增加。比如,今年将有13万大学生应征入伍、女兵面向社会普遍报名征集这样的重要信息,都是由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率先报道出来的。一条独家权威信息就能拉动1000万以上的点击量。目前军事外交非常活跃,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军事代表团非常多,我们都将及时制作网络新闻专题,并将该国简况、武装部队情况、来访人员资料等纵深一一呈现。

    随着我国军事外交走向开放、务实、活跃,中国军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地位也理应随之增强。激烈的国际舆论形势是军事角力的有效部分,国防话语权是一种军事"软实力"的体现。中国军网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我军形象,更应该从增强国防"软实力"方面来看待,及时向全世界发出我军的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回应各方关切,化解不实传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回应网民的关切与热情。

    ·中国军队大救援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金铃(实习)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