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安
2016年06月29日 15:01:06  来源: 四川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刘成安事迹材料

    刘成安:男,1964-11,中共党员

    刘成安同志工作简历:

    1981-09至1985-07: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

    1985-07至1988-10:四川日报记者部记者

    1988-10至1991-04:经四川日报派遣赴日本中国新闻社进修

    1991-04至1999-03: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并修完博士课程

    1999-05至2002-02:四川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编辑

    2002-02至2003-11:四川日报经济新闻部主编

    2003-11至2005-09:四川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其间2005年1月-9月主持工作)

    2005-09至2008-08:四川日报总编辑助理

    2008-08至2013-11: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四川日报社副总编辑

    2013-11至2016-05: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新闻人永远在一线

    ◇ 四次获中国新闻奖

    ◇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

    ◇ 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从海外学成回国,从普通记者到副总编、总编辑,从纸媒到电视,刘成安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取得了突出业绩。2001年到2003年,连续三年获中国新闻奖(均为作者)。2009年第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70余篇作品获四川新闻奖,其中半数以上为一等奖。

    好作品来自他在新闻一线的辛勤耕耘,来自长期坚持的“走转改”。新闻人永远在一线——无论是做普通记者还是担任不同领导职务,刘成安始终没因职务变化而放弃一线采访写作,大多数获奖作品是在他担任领导职务、没有写稿任务后完成的。2008年春节,正月初二在遭受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的长宁县采访;2009年到2012年连续四个春节,他在地震灾区、在贫困的山村采访;今年春节,他走进绵竹农村,用镜头记录村民生活的变迁……

    2008年3月,在阿坝高原他经历了一生中最危险的采访。四川是除西藏之外的全国最大藏区,是反藏独斗争的最前线。拉萨发生“3.14事件”后,四川藏区也发生了类似的严重事件。18日,刚从北京采访全国两会归来,他半夜接到任务,次日须赶到几百公里之外的阿坝。路上遭遇特大暴风雪,路面结冰,汽车多次遇险。晚上10点,再翻越一座雪山就将进入红原大草原时,雨刮器失灵,车窗上结了一层冰,能见度只有几米,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绝壁,由于出发匆忙,没带防滑链,汽车随时都可能滑下悬崖。而车的油料已不多了,停止前进危险更大,只好冒险往前开。越野车以步行速度在冰路上爬行,车内的人仿佛能听到心跳。脱离危险后,全车人都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此后一段时间,在海拔4千多米的阿坝高原,白天采访要面对猖狂的藏独分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晚上写作要面对寒冷和缺氧。有时为了保持体温就在房间活动一下,但动作稍大就会陷入另一种危险,只好在房间里走碎步,他把这个看上去很滑稽的动作叫做“矛盾运动”。在严寒、缺氧中写就的长篇通讯《谎言掩盖不了罪恶本质》,以事实为依据,还原真相,揭露了藏独分子的分裂本质,及时、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成为反藏独舆论斗争中的代表性作品。

    每逢大事件靠前指挥,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他都担任前线指挥。

    5.12汶川特大地震,大灾如大考,考验着每个新闻人。作为灾区主流媒体,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交通、通讯全部中断,社会极度恐慌,报社决定用一篇评论员文章引导社会舆论。没有上级部门指令,没有参考资料,他和同事在摇晃的办公室,在临时帐篷里,换了几个地方艰难完成了评论员文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在编辑时,他甚至不得不借助帐篷里电视屏幕微弱的光线。13日见报的这篇评论,是震后全国主流平面媒体发表的第一篇评论员文章,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等几十家网络媒体转载,对于稳定人心、引导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5月13日起,刘成安统筹指挥几十名记者在灾区昼夜采访,足迹遍及汶川、什邡、北川等所有重灾区。胡锦涛两到灾区,他作为四川唯一文字记者随行采访。他跟随温家宝走遍了灾区,写下长篇通讯《总理走在希望的四川大地上》。全文饱含深情、催人泪下,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等数十家网站、二十多家纸媒转载。

    在后来的各种表彰中,他放弃了所有个人荣誉。但他分管的记者部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分管部门的多名记者分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中宣部等部委、四川省委的表彰。

    好作品来自对新闻理想的坚守。关注大山里军工企业一批知识分子的命运,采写《硅梦》;关注入世之后的中国民族工业,采写《风雨中的“倪氏风格”》;思考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历史方位,采写《跨越回应时代》。这三篇作品均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创新求变,主流媒体才能防止被边缘化。他善于学习和总结,坚持用符合新闻规律的方式、时机去说正确的话。他注重新闻创新的理论探索,结合自身实践撰写了《在创新中形成强势》、《大局观中话创新》等论文,发表在《新闻战线》等核心刊物上。无论是在纸媒还是在电视台工作,他都把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报道能不能创新?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四川考察,按惯例省级媒体只能在领导人离开后,采用或参照新华社通稿作一次性报道。在川台只能有一名摄像记者随行的情况下,如何在竞争中出彩?他策划、指挥实施了“进行式独家视频报道”。取消副标题,直接以“总理在四川·独家视频”为题,通过两微一端和网站,三天共推出15期独家视频。除了简单说明外,大量采用总理、百姓对话的同期声,全景、全程、进行式、开放式地展示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亲民爱民、重民生抓发展的良好形象。第一时间+视频+同期声+新媒体+独家,突破了电视台传统的播报形式,极大地拉近了共和国总理与普通网民的距离,迅速被微信朋友圈和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转发,网友大量跟帖点赞。这组报道被一些国内同行称为“在主流媒体中具有开创意义”,也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

    从党报副总编辑到电视台总编辑,既是职务上的升迁,更是新闻人生的挑战。他善于把纸媒的深度与电视的生动结合,倡导“导向、价值、故事、原创”理念,推出了“主播蹲点日记”、“主播走基层”、“记者驻村”等常设栏目。他带领的新闻团队这两年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四川新闻》收视排名在全国一年内提升了三位(2014年)。

    他曾在80年代末到海外留学,学习大众传媒,是中国新闻界较早走出国门的记者之一。尽管是地方媒体,他仍要求自己具备全国视野、争创一流,善于把国外学到的传播技巧、手段运用到工作中并取得了成效。他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刘成安还多次承担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时任中央领导来四川考察时的随行采访任务,擅长采写重大题材和组织实施重大报道,连续三次带队赴京报道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三届党代会。

    突出的业绩使他在四川新闻界尤其是在中青年记者中赢得了较高威信和影响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475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