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 | 经济报道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2016年10月12日 08:37:0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众说纷纭的各种论调中,经济报道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发展中的总趋势,探讨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增强对未来预期的信心,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的经验是——抓好视角、落点、视点三个关键点。

    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信息交流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对经济报道策略的把握,这既包括对报道选题、报道内容的确定,也包括对切入角度、呈现方式的选择,以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视角:以全球化视角把握报道基调

    以全球化视角把握报道基调视角在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高质量的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建立在对国际形势准确把握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够有效促进实际工作趋利避害、抵御并化解前行道路上各种风险和困难为目标。

    以常见的对外贸易报道为例。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不断下滑,连续几年达不到年初设定的外贸增长目标,不少中小型外贸企业陷入了市场订单锐减、生产成本高企的困境。部分外国媒体在报道时,不断制造唱衰“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的杂音。

    而我们在进行相关报道时,要把中国外贸放到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和研究,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报道。首先,当前支撑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外贸整体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部分传统优势逐渐丧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其次,尽管我国外贸面临的挑战严峻,但新的积极的现象正在显现。如,中国外贸增速虽下降,但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外贸转型升级也取得积极进展。

    外贸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外贸事关全国数十万家企业的生存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在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出口马车”仍需发力。我们先后完成了《增速放缓不代表“外贸跳水”》《谨慎乐观看待外贸走势》《城市外贸发展不以规模论英雄》等报道,为外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也有力反驳了社会上流传外贸“无用论”的错误论断。

    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回应市场关切,帮助读者正确认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坚定发展信心,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是经济报道应该做好的定位。

    落点:以建设性落点促进传播效果

    以建设性落点促进传播效果落点经济报道对象通常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许多经济现象和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经济报道不仅要立足于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还要善于以建设性视角选择报道角度,积极引导舆论,促进实际工作开展。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间投资的回落,于5月下旬派出9个督查组奔赴18个省(区、市)开展专项督查。经济日报社编委会也敏锐地觉察到民间投资的变动,在4月初一季度宏观数据发布后,就立即要求相关部门密切跟踪数据变化,并着手研究策划相关选题。

    接到报社任务后,我们立即对投资领域专家进行筛选、走访和座谈,先后对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投资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苏宁金融研究院等政府智囊、民间研究机构及部分民营企业进行调研,较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开展深入报道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综合各方观点和意见后,《经济日报》于5月5日率先刊发评论《莫让民间投资成短板》,强调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提出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政策落地,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通过加快供给侧改革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力。

    5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部署“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第三天,《经济日报》以整版篇幅推出了一期“经济圆桌”,邀请三名投资领域专家就民间投资下滑问题展开探讨。当天,《经济日报》还在“关注”版刊发了《补上民间投资短板宜早不宜迟》的深度报道,就当前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了回应。同时,结合上半年投资数据,我们又再次推出《为民资拆门槛减包袱清路障》《政府投资不与民间投资争市场》等报道,并在主要版面刊发《稳增长关键在稳投资》《在国企改革中找到民间投资新空间》等评论,提出此轮民间投资下滑是周期下行、结构转型、体制变动、动力转换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单靠目前简政放权、破除融资难融资贵只能治标不治本,其根本的出路还在于深化改革。这一观点在业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视点:以多样化视点增强舆论引导力促进传播效果

    以多样化视点增强舆论引导力促进传播效果视点强调经济报道的大局观,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做到不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多年来,经济日报社编委会一直要求记者在报道中将宏观主题与中观分析、微观视角相结合,力图以多样化的视点,全面反映和推进经济发展。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选题之一,从数年前出现的平板玻璃、电解铝、水泥等产能过剩问题,到今年有关部门铁腕推进的钢铁、煤炭去产能等话题,《经济日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报道的思路与方法。

    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组合报道《石家庄破解水泥产能过剩难题调查》就是代表作品之一。2014年2月17日,石家庄市集中爆破拆除水泥企业。18日,爆破拆除的消息和照片刊发在《经济日报》一版;19日,《为啥拆》《如何稳》《怎么转》——石家庄破解水泥产能过剩难题调查(上)(中)(下)三个整版见报。以如此规模、如此效率报道一个事件性新闻,在报社历史上也属罕见。在其他媒体还处在消息传播阶段时,我们就从多视点入手进行了深度报道,形成了冲击力和影响力,显示出独特的报道风格和水平。这类从工作实践、基层一线得来的调查性结果,不论对宏观决策层,还是中观管理层、微观操作层,都有现实意义。

    宏观看大势、中观看趋势、微观看走势,是做好经济新闻报道的一条重要准则。经济报道的多样化视点在实践中集中体现在报道选题的决策上。对每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的报道,都应该站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既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追求实效。当前,无论是对宏观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宣传,还是对中观层面价格、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的报道,以及微观到对某个企业或部门的“解剖”,都要力争通过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多视点切入、全方位呈现。(顾阳)

    本文内容由经济日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丹青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747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