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11时许,河北保定蠡县中孟尝村6岁的聪聪跟着父亲在地里收白菜时,不慎掉落枯井中。截至昨晚发稿,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展开全力救援已有60个小时,仍未发现该男童。”
这是2016年11月9日《新京报》报纸上关于河北保定男童掉落枯井报道的开篇。其实,在这篇报道之前,《新京报》的记者在第一时间就赶赴了现场,不只给报纸发回了多篇报道,在现场,还一直对救援进行着全程直播。关心此新闻的读者,尤其是北京之外关心此事的人,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新京报》记者的现场直播。
《新京报》以这样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在几年以前,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想象到。
技术进步是普惠
《新京报》这几年做了什么?其实做了许多,但核心还是在坚持做原创的新闻信息,不过,《新京报》从一开始就坚信技术进步是普惠,并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技术。
2016年,《新京报》提出在稳定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以新媒体为传播主场,不仅做好自己的新媒体转型和全媒体战略,同时提出全面转型“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的战略。当同业纷纷弃守硬新闻时,《新京报》坚持做硬新闻,发力深度报道、评论和视频;在保持原有报纸新闻品质的同时,在传播上,强调移动优先,也就是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优先通过移动互联传播平台发布,让移动端成为《新京报》传播的主战场。
移动矩阵不可少
记录和传播,是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新京报》目前选择的媒体融合之路是健康且成功的。
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传播载体的发展迅速。对于新出现的传播载体,《新京报》都是尽快进驻覆盖其传播渠道。目前,《新京报》已经打造了一个国内同类媒体中最为完备的移动传播矩阵:
新京报网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是《新京报》原创内容的主要出口,也是门户网站、聚合新闻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获取优质内容不可或缺的平台入口。
《新京报》数字版的付费订阅量也达5万份,是报社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家发布收费内容的移动端原版阅读电子报。《新京报》新闻客户端,下载量330万,日活跃用户35万+。《新京报》官方微博,现在拥有2269万粉丝。拍者网是《新京报》旗下摄影爱好者的社区网站,现有拍者会员超过3万。而《新京报》微信矩阵旗下30个公众号,总粉丝超过500万。
“两微一端”,对于《新京报》而言,不只是标配产品,更已经是原创内容生产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新京报微信矩阵里,政事儿、新京报官微、新京报书评、剥洋葱等诸多公众号,均为同业翘楚。
联手商业传播平台
目前,《新京报》与腾讯、搜狐、新浪、凤凰、网易等各大门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UC等新闻聚合平台,爱奇艺、优酷等视频门户网站均有内容合作。合作的内容有图文信息,也有视频动漫,有即时新闻,也有深度报道。
《新京报》利用这些商业平台强大的渠道和传播力,把自己生产的优质新闻内容覆盖到了过去靠报纸难以抵达的地方,极大地扩展了《新京报》的受众面和品牌影响力,真正做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覆盖。
2016年,《新京报》在与这些平台合作的版权收益上,成为纸媒中依靠版权变现最高的市场化媒体之一。与此同时,《新京报》也成为国家版权保护相关法律的大力传播者。
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
《新京报》在移动端和其他移动互联传播平台探索的成功,离不开其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新京报》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
这些内容,一是“准”,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导向正确,观点鲜明,权威专业;二是“新”,内容表达有创新,形式多样,除传统的图文外,更有动新闻、直播、点播、数据新闻等,传播方式的个性化可视化成为主流;三是“微”,一方面《新京报》依然重视深度报道在移动互联时代受欢迎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推出了更多的短小精悍、鲜活快捷的新闻信息,比如微博即时快讯短视频等,适配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阅读观赏;四是“快”,《新京报》的即时新闻,现在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其最大特点,就是快,即时采集、即时评论,即时审核、即时推送。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新京报》的改变,不仅是产品形态,还有传播方式,但它的灵魂,它的情怀,它的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没变过,甚至连动摇都没有。这是它在新媒体征战中能够取得突破的保证。(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朱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