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一书在四川省内江市范长江纪念馆举行首发仪式。
这是一本经过多年寻找、搜集而汇成的书。书内26篇通讯,1篇译文和150余张图片,是“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八十年前留给后人的遗嘱,它珍藏着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也蕴蓄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精髓。这本书由中国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主编,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欣然题写书名,范长江长子范苏苏作序,18位范长江奖获得者联袂解读。
范长江是中国新闻巨子,方大曾经范长江推荐,担任上海《大公报》的战地特派员,他是抗战初期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记者。他们一位擅长文字,一位擅长摄影,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1937年8月底,范长江送方大曾登上由石家庄北去的火车,方大曾用很平和、坚定的口气说:“我一定有很好的成绩答复你!”没想到,这竟成了范长江与方大曾永远的诀别。
该书首发仪式选在范长江纪念馆,使这两位战友分手80年后再相逢,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段佳话。一位范长江奖获得者说:“在我们前方,在新闻事业的高地上,永远有范长江、方大曾领路的身影,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不辜负国家和时代的重托,永远讲好中国故事。”
这次参加发行仪式的有该书的编辑人员,范长江、方大曾的亲属,来自全国各地的11名范长江奖获得者及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有关领导。
相关链接: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北平人,出生于外交官家庭。“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如《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等。
1937年7月28日,他和另外三位记者从保定出发再次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完成采访计划后准备绕道门头沟回北平,因道路阻断只好回撤至长辛店,再沿平汉线于30日返回保定。据范长江的回忆文章《忆小方》中的记载:“……随着平汉战局的恶化,保定失守。我们就不知道他的消息,汇款时也不知给哪汇去。问他的亲戚,回信说小方到保定时,正值保定失守。他被迫退到保定东南的蠡县。在蠡县曾发出一信。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方大曾最后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是1937年9月30日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平汉北段的变化》。此后就音信全无 ,时年仅25岁。
不忘初心 凝重历史
——读方大增摄影作品有感
河南日报高级记者 王天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提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为什么出发?”方大曾的摄影作品给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大都出自上世纪30年代,他拍摄的《四子王府的婚礼》场景宏大,情节细腻,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权贵家族婚礼的豪华、奢侈。而他的作品《黄河上的船夫》却是一幅典型的反映社会劳苦大众真实境遇的作品。除此之外,《码头工人》、《吃黑面的人扛白面》照片都呈现出了对比鲜明的底层劳动者形象。船夫赤身裸体、皮肤晒得黝黑;码头工人破衣烂衫,坐在缆绳下喘息;每天靠吃黑面的劳工却为富人扛运白面,这些铁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
我读过很多上世纪30年代的摄影作品,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尤为震撼。他摄影作品采用纪实手法,没有随意轻视也无故意塑造,从平等的视角记录着最真切的面貌,使照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明立体,散发着人性的凝重。他用镜头记录了历史,定格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从而激发了人们反剥削反压迫的斗志,拿起武器闹革命的决心。
古语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反剥削反压迫,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富足强盛的新中国就是我们的初心。
方大曾先生虽出生于富裕家庭,但他的作品没有浮华虚张之气,充满朴素生动之感。1936年,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不顾自身生命危险,背着相机奔赴绥远(今内蒙古中部)进行实地拍摄报道,他的摄影作品以反映抗日题材为主,记录下了当时的战争百态,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深入战区拍摄的《光明的保卫者》、《备战》、《防空演习》、《转移》、《指挥者》一幅幅照片,再现了绥远战争的动人场面,现在依然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我相信他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机智,足以应付非常事变,他的才能也应该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多尽些力量。但是去年保定战争之后今天已经快一年了,我们还看不到我们这位硕壮身躯、红润面庞、头发带黄斯拉夫型的青年新闻战士!”这是范长江在1938所著的回忆文章《忆小方》中的文字。方大曾失踪于抗日前线,年仅25岁。他是伟大的战地记者,具有高超的专业水准和执着的职业精神,为新闻事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后辈留下宝贵的财富。我们现在重读方大曾摄影作品,从中感受到了摄影作品的精神力量,从中看到了中国凝重的历史。(王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