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嘉晨(右)采访李志均老人
上个月,我参加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报道。港珠澳大桥通车,举世瞩目。长龙卧波伶仃洋,从此天堑变通途。这是世界上最长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国媒体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珠江口东西两岸,有了这座桥,在地理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闭环,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年来,我有幸参与了港珠澳大桥众多节点的新闻报道,了解了许多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港珠澳大桥,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的世纪工程。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其中 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这是这是世界级的工程难题,有一些国家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当听说经验为零的中国工程师们决定自己干,这些专家压根不相信中国能够做到。
2013年5月,第一节沉管成功安放,一节沉管的大小,超过一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这样巨大的沉管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对接,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桥要完成的则是30多次这样的“深海之吻”。 其中,近500项专利技术,为全世界同类工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港珠澳大桥做到了!中国人做到了!曾经认为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外国同行,专门发来贺信;中国工程师到访交流时,对方还专门升起了中国国旗以示敬重。这是我采访中国工程师的时候,他们最自豪的事情。
这位就是超级工程的总工程师林鸣。采访中我了解到:33节沉管,他全部亲自坐镇指挥,无一缺席。即便是在因过度劳累而导致鼻腔出血的时候,手术才4天,他就又回到了工程现场随船作业。正是有了林鸣和这些大国工匠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外海沉管技术完成了从零到世界之巅的升华,也赢得了世界工程界的尊重和掌声。
潮起潮落、寒来暑往,大桥人在伶仃洋上度过了近3000天攻坚克难的日夜。从大桥动工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全程记录和见证了大桥奇迹的诞生。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的小幸运,同时也体现了珠海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大幸运。因为这座桥,大桥经济时代来临,这是荣光,更是使命。而珠海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位老人叫李志均,一位退休摄影师。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从香港归国到珠海参加工作,从那时候开始,他就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身边的一切。1978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珠海成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从那时候开始,这片土地上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奇迹在这里诞生,一项又一项改革从这里发端。40年沧海桑田,珠海已经从一个落后的沿海小县城成长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采访李老的时候,他说,不后悔当年从香港的归来,更觉得自己有幸见证和记录了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奇迹。这是我和李老的合影,曾经的记录着,和现在的记录着,他用相机,我用文字和镜头,他记录过去,我记录现在,我们两代记录着,共同憧憬未来。
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珠海广播电视台组织了“纪念改革开放40年——窗口行”大型异地采访,我和我的小伙伴先后奔赴深圳、厦门、汕头、海南等地,全方位报道经济特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各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实验田”和“窗口”作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深圳,从小渔村起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已华丽蜕变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标杆。而新时代,拥有三个经济特区的广东,正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继续做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回望来时路,那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道路、那是沿着改革开放行进的道路、那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将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一道桥,一座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湾区故事。作为亲历者和记录者之一,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并非故事的终结,新时代必将有更加精彩的新篇章。让我们砥砺奋进再出发,一起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