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系列讲座——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第74期“记者大讲堂”活动现在开始。出席今天活动的,主要有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北京市新闻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和编辑记者。我是来自经济日报社财经新闻部的记者曾金华,受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的邀请,为大家主持这期“记者大讲堂”。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度过一个头脑风暴的下午。[2016-01-06 14:43]
[曾金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正在组织开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新成就的宣传报道。今天这期“记者大讲堂”有着特殊意义,这是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记者大讲堂”治国理政新实践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这个系列讲座从2016年1月份开始,也就是今天,将连续举办6期,将邀请国家部委有关负责同志、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举行系列讲座,全面阐释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实践和新成就,引导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掌握形势、熟悉政策和了解情况,精心组织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新成就这一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迅速形成舆论热潮。[2016-01-06 14:44]
[曾金华]今天我们的治国理政新实践系列讲座第一讲很荣幸邀请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老师。刘尚希所长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和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很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多创新性的成果。2015年,刘所长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分析专家座谈会、张德江委员长主持的全国人大党组财税改革专题集体学习座谈会。刘尚希所长不但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述也产生了很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改革论坛上,刘所长就如何推进改革措施落地,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引起了很广泛的反响,我估计在座很多人都听过刘所长的精彩报告。[2016-01-06 14:45]
[曾金华]现在,我们有请刘所长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题作专题报告并接受现场提问。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尚希所长为大家做报告。[2016-01-06 14:45]
[主讲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尚希]谢谢金华热情洋溢的介绍。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就结构性改革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词,大家都在讨论,议论也很多。怎么去理解这个结构性改革,我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也是刚才金华所说的治国理政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2016-01-06 14:46]
[刘尚希]结构性改革怎么样去激化发展的新动力,我觉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我想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对这个话题也非常关注,我想你们也写了很多报告,我谈点学习研究的体会,供大家参考。当前,我们在推进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问题,怎么通过改革去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我想这个主题,其实这些年来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2016-01-06 14:47]
[刘尚希]现在我们提“结构性改革”,其实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过去的改革也是结构性改革,凡是推动结构变迁的改革都可以称之为结构性改革。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推动我们的结构转型升级,但是这个结构不是狭义的经济结构,而是整体的结构。[2016-01-06 14:49]
[刘尚希]就是说,我们国家发展的整体结构,这里理解结构性改革要超越经济思维,不能仅仅限于经济的视角去理解,如果仅仅限于经济视角去理解这个问题,可能就会相对片面。况且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很多问题只是一个现象,或者说只是一个表现,它的根源可能不在于经济本身,而是在其它方面。或者在纵深上,或者在社会领域,所以现在我们对当前经济中面临的各种结构性的问题不能从经济本身出发,就经济论经济是很难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这些结构性问题。所以,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基于经济领域的这些问题来谈的,而是基于我们国家发展整体来说的。[2016-01-06 14:49]
[刘尚希]过去讲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解决整体发展,整体发展就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就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它是国家的一个整体。所以在这里既要搞清楚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搞清楚我们的发展内涵。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能划等号,经济发展也不能跟整个国家的发展划等号,不是说经济发展了,其它方面就自然发展了。[2016-01-06 15:02]
[刘尚希]就像人的成长一样,比如说青少年,他的个子长得很快,长身体,一看他的个子可能跟成年人差不多,但是他的心理、精神,他的文化等各个方面实际上都没有真正的成熟,这只是看他外表像一个大人,但是从心理、从精神层面来看可能还是一个小孩,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2016-01-06 15:02]
[刘尚希]我们过去的发展就像一个青少年快速长身体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前列,这个“小孩”已经长成大人了,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何有强壮的骨骼、健康的心理和成熟的精神来支撑,这都是属于成长的内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这个发展要有一个新的理解。[2016-01-06 15:03]
[刘尚希]所以,这里讲“结构性改革”怎么来激化发展的新动力,这里就涉及到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什么,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只有把结构性改革内涵、发展的内涵认识清楚,而且把它放在一个历史的过程当中来看,而不仅仅是基于眼前,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先搞清楚当下治国理政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016-01-06 15:03]
[刘尚希]我们说现在改革是目标导向,再有就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很清楚,从改革来看就是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而且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简单说就是国家治理的问题。这就是总目标,各个方面的改革都不可能脱离这个总目标,这就叫目标导向。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总目标,过去有很多的解读,等一下我还会讲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各种各样的改革,怎么样从这个总目标出发,怎么样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包括我们现在的结构性改革怎么去理解,这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2016-01-06 15:04]
[刘尚希]问题导向是什么问题,是短期的问题、长期的问题,是浅层的问题还是深层的问题,是局部的问题还是整体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导向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表层的问题导向可能解决的是表层的问题,局部问题导向解决的可能就是局部问题,短期问题导向解决的就是短期问题,所以对问题导向我觉得还是要厘清楚什么样的问题叫导向。[2016-01-06 15:04]
[刘尚希]当前经济中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家层面的问题、地方层面的问题,各个领域的问题,五花八门。问题导向,到底以什么问题来导向呢?比如说我们现在经济中间面临着“四降一升”的问题,“四降”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PPI下降了,效益下降了,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了;“一升”,风险升了,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呢?比如说经济增速下降了,这本身是不是一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经济增速提上去,才能说解决了这个问题。[2016-01-06 15:04]
[刘尚希]很显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能不能再回到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呢?以过去的经济增速作为参照物、作为标杆来衡量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说不恰当,说明这样去衡量问题本身就有问题。[2016-01-06 15:08]
[刘尚希]所以中央一再说我们现在是进入“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变成现在中高速的增长。我们的经济增速在下降,要认识到这是一种阶段性的变化。这个阶段性变化,不是过去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这个阶段过去了,这个变化就回去了。就是说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后你的增速可能就是在7%左右,那就是一种趋势。[2016-01-06 15:08]
[刘尚希]什么叫新常态,那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我们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高速增长的时代,回不去了。所以就这一点来讲,经济增速降下来本身不是问题。这是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所必然要面对的,我们必须要接受、必须要习惯这种新的经济增长速度。[2016-01-06 15:08]
[刘尚希]就像开车一样,过去我们说在高速公路上开,开得很快,开到120公里不觉得很快,突然之间下高速限速80公里,觉得车走得很慢,但是你能再回到120公里的高速上去吗?已经回不去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本身不是个问题。[2016-01-06 15:09]
[刘尚希]还有PPI,连续45个月下降,PPI为什么下降?PPI指的是生产价格指数,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为什么一直往下走,但是CPI却表现的比较平稳,其实两者对应的东西不一样。CPI对应消费品,PPI对应的是中间产品和投资品。PPI一再下降肯定是东西多了,就说明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又是怎么导致的呢?为什么会产能过剩呢?实际上又与我们过去相关联。[2016-01-06 15:09]
[刘尚希]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说法“三期叠加”。“三期”换档期、结构转换的阵痛期和前期政策的消化期。消化什么?前期政策的消化期,在消化前期政策所形成的过剩产能。所以我们现在要去产能,表现出来就是对前期政策的消化过程。所以我们PPI的下降,连续45个月下降是与前期政策有关联的。[2016-01-06 15:21]
[刘尚希]当然,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一说到因为、所以,这种因果关系认为是线性的。其实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没有线性的因果关系,就是说结果与原因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16-01-06 15:22]
[刘尚希]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除了前期政策以外,实际上还包括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整个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庸时期,平庸时期需要转,实际上就是要素不够。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他们的经济复苏是相当的脆弱,用IMF总裁的话讲“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需求萎缩了,很多东西出不去了,自然就表现为产能过剩。因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相互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的拓展,虽然很难以一个外贸的概念来描述中国与世界的这种关系,多重的因素形成我们现在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这个PPI就下来了。[2016-01-06 15:22]
[刘尚希]其实这个本身就表现为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过去大量靠投资,尤其是土地的融资很多,就刺激了钢铁、建材、水泥、玻璃等等都与投资相关产能的迅速扩大,东西多了,自然价格就下来的。这也需要经济结构的调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016-01-06 15:22]
[刘尚希]这种问题是日积月累的,我们在2009年、2008年像钢铁、玻璃,好多产能已经都开始出现过剩了。后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在政策上又加了一把火,使这些过剩产能进一步在扩大,在短期内这种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比如说一个大的钢铁企业形成新的产能,怎么也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今年投资明年就形成产出,怎么也需要三五年。三五年等到产能形成的时候,市场需要不了这么多产品,这个时候PPI就下来了。所以今天的产能过剩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要“冰释三尺也非一日之功”,显然去产能不是说靠一个政策,在一二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化解这个问题的,这是需要时间的。[2016-01-06 15:37]
[刘尚希]好多企业产能过剩、价格下降,很自然利润就下来了。再加上融资成本高、财务费用大,企业增长能力不足,这时候盈利能力急剧下降,好多企业就陷入亏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可以说与产能过剩有关,与成本高企有关。成本又有人力成本、融资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各方面的成本,但是有些成本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2016-01-06 15:37]
[刘尚希]比如说人口红利的消退,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适龄劳动力供应的减少,人力成本自然就上升。现在招工招年轻人、招技术工人跟过去相比就要困难得多。过去沿海“三免一补”的企业要招工人是非常容易的,现在招工难,这和我们的人口结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所以人力成本上升是一个大趋势。这个东西能降吗?从趋势上来说能降,但是我们在工资政策上要把握好,不能超出劳动生产率来促进工资的增长,如果超过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工资,实际上这也是不可持续的。[2016-01-06 15:37]
[刘尚希]像环境的成本。以前企业的环境成本都交给社会,由全社会来承担。现在环境形势这么严峻,环境成本很自然要内部消化,就要企业承担。像这样的成本是没有办法去减轻的。[2016-01-06 15:43]
[刘尚希]除非是其它的,比如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与高负债相关。你借的债多,财务费用自然就高,这就涉及到金融和实体的关系。金融和实体的关系怎么去解决?怎么样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这就涉及到金融改革的问题。[2016-01-06 15:44]
[刘尚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不是今天才有。再加上这个杠杆率在不断的上升,企业的财务费用占的成本就会不断的上升,就会减少一大块的利润。如果运营能力跟不上,你的附加值不能相应的提高,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低附加值的,或者这个企业还是处于一种低附加值的环节、处于低附加值的阶段,很显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迅速的下降。[2016-01-06 15:45]
[刘尚希]从这一点来看,还是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们的产品低附加值的多,高附加值的少。导致我们这些行业,我们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更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是处于低附加值的一些环节。低附加值情况下,要盈利得靠数量、靠薄利多销。过去温州生产的打火机,一只打火机挣一厘钱,但是是靠数量去盈利。现在全球市场变了,你靠数量、靠薄利多销是不行的,你的创新能力没跟上,盈利能力就下来了。[2016-01-06 15:46]
[刘尚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和经济是联在一起,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当然我们现在有一些减税的政策,比如说营改增、中小微企业都实施了一些减税,这当然也会导致财政收入增速下该,但是更主要的是经济增速下降了。[2016-01-06 15:51]
[刘尚希]税收收入结构最大一块就是增值税。增值税又和PPI紧密联系在一起,当PPI连续45个月负增长,增值税的增速就会急剧下滑。所以经济增长放缓表现在财政上。过去是经济增长8%、9%,财政收入则增长10%、20%。现在经济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的增长,尤其是税收收入的增长也降到7%以下,到2016年财政的日子会更难过,财政收入的增长会降到5%左右。[2016-01-06 15:51]
[刘尚希]前不久我们发布过一个地方财政经济运行的调查报告。2015年7月份,去东、中、西、东北进行全面调研,形成了一个调研报告。从调研报告里面也可以看得出来,财政收入的增长在不断的放缓。一些省份已经是负增长了,到基层,市县财政收入的增长更是艰难,负增长有的不是表现为一位数,而是二位数的负增长。[2016-01-06 15:51]
[刘尚希]面对大量的刚性的财政支出,财政收支缺口就越来越大,财政的压力与日俱增。财政的压力不是财政部门的压力,而是政府的压力,哪一级政府财政出了问题,就是哪一级政府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财政首先是要维持政府的运转,你要给社会提供这些基本公共服务,财政出问题就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也会出问题;财政能力下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一再下降。[2016-01-06 15:52]
[刘尚希]所以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是经济放缓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四降”表现为风险在上升。财政风险在上升,赤字会扩大。2016年的赤字会适当增长,债务也会扩大,这都表现为财政风险。通过适当的扩大财政风险,来化解经济领域的公共风险,以及社会的刚性支出的风险所带来的公共风险。教育、医疗、卫生、社保这类的支出刚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不是说砍就能砍的,如果要砍可能会引发社会风险,弄不好会变成一种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就转变为对政府的压力。[2016-01-06 16:02]
[刘尚希]这几天我听说网上对医疗保险缴费的问题有不少的议论,我们的医疗保险原来是一到退休就不缴费了,现在政策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医保的可持续性,退休以后也得继续缴医疗保险。养老,是缴费缴到退休,不工作了当然就不缴了。但是医疗保险和养老性质不一样,医疗保险年龄越大花费会越多。如果仅仅是在退休之前来缴医疗保险费,退休之后不缴了,这个医保基金就无法持续。[2016-01-06 16:02]
[刘尚希]大家会说由财政来补。不错,财政是可以补,但问题是财政要补的太多,养老要补、医疗要补、其他各个方面都要补,怎么去均衡?我觉得在计划经济时期,陈云同志提出一个设想,到现在依然有用,叫“综合平衡”。尽管这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一个概念,但我认为这个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用。怎么去综合平衡?如果没有一个综合平衡的思想,最后会出现财政危机。[2016-01-06 16:02]
[刘尚希]这个综合平衡就涉及到不同领域的支出,比如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业等等这些方面的支出。如果说没有一种综合平衡,财政就会出重大的风险。财政就是治国理政里面一个科学的问题,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有钱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没钱的时候这句话的份量就体现出来了。[2016-01-06 16:03]
[刘尚希]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形势非常严峻的条件下,这时候会看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这种作用就体现了出来。所以,财政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家治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治国理政一个核心问题。[2016-01-06 16:03]
[刘尚希]除了财政风险,还有其它的风险也会出来。“四降”还会引发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变成现实,就变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负面性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它对经济、对社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害是非常大的。现在经济在杠杆率很高情况下,很多企业产能过剩、盈利能力下降,会间接引发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提高,要靠银行去消化,最终要靠国家兜底。实际上转一圈,金融风险很可能还需要靠财政去化解,美国的金融危机最终是靠财政去救的。[2016-01-06 16:10]
[刘尚希]在增速下降、PPI下降、盈利能力下降,财政收入下降,四方面都在下降的情况下,经济会不会形成一种螺旋式的下行呢,会不会“硬着陆”?“硬着陆”就是一个航天器在天上飞,一下掉到地上了,就会机毁人亡。经济要“硬着陆”就意味着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也是一种风险,所以“四降”实际上是一个现象,深层次的问题就是风险,风险如果再进一步扩大就会变成危机。[2016-01-06 16:10]
[刘尚希]我刚才花很长时间从目标导向讲到问题导向。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是风险,其他都是现象。从这些现象出发对风险进行分析,如果风险是扩大的、扩散的,这就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如果说风险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或者说对风险影响不大,这些表层的现象也就不是问题了。[2016-01-06 16:19]
[刘尚希]所以我们要注意现在的表述叫“四降一升”,“一升”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就是风险。而这些风险不是可以一个个去化解的。从表面现象来看,经济增速下降、PPI下降、盈利能力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是不是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能不能一个一个的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去解决呢?一个也解决不了。因为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它是一个整体。所以四个下降是表层现象,深层次的问题是风险在上升。所以我们说问题导向实质就是风险导向。[2016-01-06 16:19]
[刘尚希]问题导向从表面意思去理解,可能会形成一个概念:有什么问题我就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没出来就用不着去解决,等到问题出来再解决,等到问题变大变多再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导向可能会变成“马后炮”。常说了“摁下葫芦起了瓢”,如果摁下一个葫芦浮起十个瓢,这时候就不好解决了。所以摁下葫芦浮起一个瓢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有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当摁下葫芦浮起十个瓢,在这样的情况下思路就要转换。这时候必须要从风险出发考虑问题。[2016-01-06 16:19]
[刘尚希]风险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现实性,是我们的一种判断。就意味着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去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改革真正是要风险导向,风险导向才能让这些问题整体得到解决。这是我研究问题导向的实质就是风险导向。[2016-01-06 16:20]
[刘尚希]我们有一种了风险理性、风险意识、风险观念的时候,在改革、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时候,有这样一些风险的理念,很多问题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防范,就不会出现,更不会积累。所以只要有了风险理念,很多风险就不会变成现实。相反,如果没有这种风险的理念,风险就会越来越大,问题会越来越多。[2016-01-06 16:27]
[刘尚希]假如我对2008年、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能做一个风险评估,对当时的全球经济形势,对我们当时的产能状况,对我们这些政策出台以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产能刺激产生的影响,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可能我们的政策会是另一个样子。[2016-01-06 16:27]
[刘尚希]尽管现在这种风险理念增强了,无论是大政策、小政策,出台的时候会有一些风险评估,但是我觉得做的还是不够的。我们这种理念还不够强,照理来说这些政策都应当有一个强制性的程序,必须有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可能我们过多看到一个政策的正面的效应,而忽视了它可能会带来的风险的隐患。我认为从方法论讲,无论是改革,无论是政策,推出新的举措都应当有这么一个风险评估机制,应当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程序,这样就能够大大的减少政策的失误、改革的失误。[2016-01-06 16:31]
[刘尚希]这方面跟过去比已经有很大的改进,我们也看到中央出台的很多改革方案、很多的政策都经过了相关部门都进行了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价。但是我们现有的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评估的理念,从事风险评估的人员素质,是跟不上现在的形势发展要求的,还需要大大的强化。[2016-01-06 16:44]
[刘尚希]再回到今天讲的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是什么呢?人民日报最近有权威人士的访谈,更加强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公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结构性。怎么样认识结构性?只有认识了这个结构性才能搞清楚供给侧是什么意思,才能搞清楚我们的改革怎么改。[2016-01-06 16:44]
[刘尚希]有的人认为,结构性就不是全面,我认为这个恰恰理解反了。其实结构性的问题恰恰就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问题。过去理解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减税有增税,或者说某些方面减税,不是全面减税。有的人把结构性改革也理解成,主要是抓住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改革,而不是全面改革。这样的理解是错的。三中全会讲我们这个阶段的改革就是叫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整体性的改革。[2016-01-06 16:45]
[刘尚希]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而不是局部性的问题。我们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的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01-06 16:45]
[刘尚希]一开始我就说我们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现在发展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不是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更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相互影响的,互为因果。这时候解决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了。[2016-01-06 16:45]
[刘尚希]我们俗话说一筐螃蟹,拎起任何一只螃蟹都会带出其他螃蟹。结构性的问题和螃蟹是等价的,我们要理解结构性的问题,就相当于面对一筐螃蟹,拎起一只螃蟹就会带出一串问题。[2016-01-06 16:45]
[刘尚希]我们现在说的“发展动力减少”,不能简单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少,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下降了。按照经济增长理论来说,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经济就会增长。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理论来讲,有技术进步,经济就会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则讲,除了投入要素和资源怎么配置好,你的技术、管理和创新都跟上,这个经济就增长了。[2016-01-06 16:52]
[刘尚希]这些问题仅仅是经济问题吗?比如企业的成本高,有制度性的成本,就是因为各种制度不合理。比如说审批环节太多、耗费的时间、精力太多,这就是制度性的成本。这些我们可以通过简政放权来解决。[2016-01-06 16:52]
[刘尚希]但还有一些成本,是属于社会原因导致的。比如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下降,社会的诚信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上升。过去讲做生意,以诚信为本,这个诚信是一个社会概念,交易是一个经济概念,经济中的问题实际上是依赖于社会的环境。[2016-01-06 16:53]
[刘尚希]交易成本要下降,依赖于诚信水平的高低。如果社会诚信不断的下降交易成本就会急剧上升,有的确实是因为环环相欠“三角债”不能控制;有的就是有钱也不还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打交道,交易成本就会上升。对银行来讲信用风险上升,即使订立了契约,但是违约率会不断的上升。这种违约率高的问题怎么降下来?我们现在说要有契约精神,农业社会是没有契约,但有契约精神。[2016-01-06 16:53]
[刘尚希]但是现在有些人订了很多契约,但是把契约当儿戏,订立的时候根本没想去遵守它,这叫有契约没有契约精神,怎么办呢?经济运行中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急剧的扩大,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会急剧的增加,这就是成本。所以现在说办企业难。难在哪些地方,除了刚才说的投入,还有待提高改善之外,与信用等方面,也就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2016-01-06 17:11]
[刘尚希]还有我们说的创新,创新的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吗?创新要有一种社会意识,它首先与教育有关,与社会氛围有关,与人们的生活兴趣有关。比如说现在自然科学的形成。我看了科学史里面,有的学科的形成不是有一帮专业人士在那儿研究出来的,很多是一些人的一种业余爱好、一种兴趣、一种社会氛围逐渐形成的。[2016-01-06 17:12]
[刘尚希]如果说整个社会都是以物质为中心,都以金钱来衡量,都以眼前利益出发,谁还去考虑创新,更多是投机,而不是创新。创新多费劲呀,投机都省事啊,来钱来的快。所以这个创新也需要一种社会环境,或者说需要一种文化,没有这么一种文化、这么一种环境,这个创新仅仅靠激励和补贴,这种因素是非常有限的。[2016-01-06 17:12]
[刘尚希]我讲这些想说明,我们经济面临的这些问题不是从经济自身就可以解决的,涉及到多层次,所以除了经济改革还有政府自身的改革。各个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推进。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没有整体观各个方面推进的时候可能也会变成碎片化。有整体观才会有重点,没有整体观就无所谓重点,什么都是重点。[2016-01-06 17:13]
[刘尚希]所以我们到了这个发展的新阶段以后,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特征。我们面临结构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就说明我们的改革、结构性改革也是基于这个整体而言的。如果我们就某个领域的问题改革,改革就会碎片化。[2016-01-06 17:13]
[刘尚希]比如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科技改革、卫生改革,这些改革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各个部门、各个领域自行去改是改不好也改不了的,只会导致这个改革推磨。前不久我在中国体改论坛上讲,改革就像冰上开车,轮子在转车不动,改革出现了打滑、空转的现象。这里面还有一些利益的问题,因为改革会伤筋动骨,会涉及到既得利益。除了利益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改革从整体出发有一个顶层设计,各个盲从的改革围绕这个顶层设计去展开,还是一声令下大家在各个领域自己各自去改?这就是一个方法。所以,我认为结构性改革是要基于整体来考虑。[2016-01-06 17:13]
[刘尚希]我在这个文章里面谈到,基于整体的一种辩证施治,要有整体性思维、整体推进改革。很显然结构性改革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整体去把握这些问题怎么产生的,怎么形成的,演变的趋势,再把这些问题放到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去辩证施治。[2016-01-06 17:27]
[刘尚希]从中国来讲,我们把中国放到全球来看,中国的问题就是个性化的问题,中国特色表现在那儿?就是中国的个性化。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问题,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遇到过,何处借鉴?但是我们现在不少人有这种认识,可以把国外的东西拿过来,照抄照搬,如果说真是这么容易事情就好办了。[2016-01-06 17:27]
[刘尚希]中医的理念除了整体观,还有一个个性观,就是因人治病。我们过去知道有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人,哪怕是同样的病用的是不同的处方,比如说同样是感冒,有的身体强、有的身体弱,有的是男的、有的是女的,有的是大人、有的是小孩,同样是感冒针对不同的人不可能用一个方子,这就是中医的特色,这就是中医的特性思维。西医,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年轻的,可能用的药都是一样的,甚至小孩用的药都是一样的,不过是减半、剂量小一点而已。这就没有把这种问题当成一种个性化的问题来看待。所以中国的问题不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呈现过的、普遍性的问题。其他国家解决过的方子拿过来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2016-01-06 17:28]
[刘尚希]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些结构性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我们结构性改革需要一种整体的辩证思维。我们现在当前面临的重点问题,可能是经济领域要“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些问题仅仅从经济的视角,或者仅仅以经济的思维解决的,必须要从整体入手。[2016-01-06 17:29]
[刘尚希]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看起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过去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过去是短缺,现在是过剩。但是我们现在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看到的是现象的不同,它实质上有一点相同的,就是结构变迁中产生的问题。[2016-01-06 17:30]
[刘尚希]经济的发展,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结构变迁的过程,从低级的结构向高级结构的演变,整体竞争力增强。过去农业结构为主,现在以工业结构为主,现在进一步转向要以服务业为主,这就是一种大的结构的转变。这种结构的变迁,就是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结构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过去是一样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一样的,过去是供不应求的短缺,现在是供过于求的过剩。[2016-01-06 17:30]
[刘尚希]我们面对的这些问题,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结构问题。但是从结构上怎么去解决呢?我们现在这种结构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而改革是要基于整体。我们过去的改革也是结构性改革,现在的结构性改革包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目标是不一样的。[2016-01-06 17:31]
[刘尚希]过去的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农业结构为主向工业结构为主转变,现在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是从工业结构为主向服务业结构为主转变。过去主要是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产业占比高,现在要变成高附加值的产业产品的占比要高,向这样的结构转变。这就是结构要高级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改革都叫结构性改革。[2016-01-06 17:31]
[刘尚希]但是我们过去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经济领域,导向是市场化,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当前的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市场化,导向是基于整体,全面发展。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结构性改革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的,哪一方面的改革都不能脱离这一点。如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脱离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总目标、总导向,我们的改革就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设计不完善。[2016-01-06 17:31]
[刘尚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我们理解是市场化导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制改革就可以推进。1994年力度多大、动的多快、效果多好,奠定了1994年之后发展的一个基础。当时的改革都是围绕怎么有利于市场化,有利于企业真正变化一个市场主体,重点是财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当时朱镕基同志抓了五项,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基本奠定了。[2016-01-06 17:31]
[刘尚希]现在的总目标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现在所有改革要围绕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来展开,怎么样才能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呢?这一点要搞清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这就是顶层设计的要害所在,就是我们在适应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要形成一个新的,与之相匹配的国家治理的结构。我们不能把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当成一个空洞的口号、概念搁在那儿,我们要把它具体化。[2016-01-06 17:32]
[刘尚希]具体就是国家治理的结构有三个维度,或者是由三个制度来构成。一个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二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就是三个支柱,就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治理结构。我们过去主要是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是市场化导向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讲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整体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如果是局部的改革就不能叫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目标就不能这么定位。[2016-01-06 17:33]
[刘尚希]这就是说,当年搞市场化的改革为什么没有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把这个改革的总目标定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呢?这就是我们国家发展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构建或者是陈述一个国家的治理结构,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就是新的国家治理结构塑造的整个框架。[2016-01-06 17:33]
[刘尚希]我们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取得的很大的进展,在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在改革需要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思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994年分税制改革已经触及到这个问题,事权中央与地方怎么划分,到今天还是我们改革核心的内容。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关系处理好,意味着新的国家治理结构就形成了,我们市场的活力也有了,社会的生机也体现出来了,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都能发挥了。[2016-01-06 17:56]
[刘尚希]所以我刚才讲整体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我们的总目标。整体设计必须要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考虑的,这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形成一个与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能力。刚才说的三大关系,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要围绕这三大关系来展开。比如说教育的改革,科技的改革,医疗卫生的改革,民政等方面的改革,很多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事权怎么划分,中央干什么,地方干什么。[2016-01-06 17:57]
[刘尚希]现在地方政府面临着很多债务的问题,债务问题是一个表现,但债务问题的背后是中央和地方事权怎么划分?目前事权划分,中央主要是决策权,地方主要是执行权。中央发文件,地方贯彻落实。这种纵向的治理结构风险在那儿?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央严重依赖于地方,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的治理就会面临着失灵的风险。如果地方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谁去执行、谁去贯彻落实?这又涉及到治理问题,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没有解决。在过去那种情况下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我们现在不仅仅发展经济,而且要强调国家治理,在新的阶段地方的治理积极性怎么调动起来呢?[2016-01-06 17:57]
[刘尚希]这就是我们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而治理不能仅用一种经济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思维,它是一种包容的思维,是一种多元、共建、共担、共享的思维。五中全会讲的五个理念,最后一个是共享。过去我们讲以效率为中心,兼顾公平就可以了,现在效率和公平必须要融合,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2016-01-06 17:57]
[刘尚希]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这么大,社会的意见也很多。怎么在发展中解决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中央下决心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问题,就是等到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候不能再有贫困人口存在,这是我们党对全体老百姓的一个承诺,实际上这也是以此为推手要缩小我们这种贫富差距。我们7000万人口到2020年要解决的,但是我们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反而大了,说明我们全面小康要打折扣。[2016-01-06 17:58]
[刘尚希]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都是治理的问题。而治理的最后核心的理念就是共同体的理念,基于共同体的理念怎么包容多元的利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现在的任务是不一样的。[2016-01-06 17:59]
[刘尚希]顶层设计,我认为就是要围绕三个关系去分配好,把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都纳入到这三个关系中去展开。哪些改革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哪些改革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去解决,哪些改革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去解决,我们要有一个总的抓手、有一个纲,纲举目张。我们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看到的问题都能汇总,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总体的考虑、总体的推进,这样就不至于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自行其是。[2016-01-06 17:59]
[刘尚希]所以,到现在这个阶段特别迫切需要完善整体设计,要抓住三个关系来推动各个方面的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有一个导向,就是市场化导向,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今天进一步强调,这是很清楚的。但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这个导向不清晰。导向不清晰导致政府与的社会关系这根藤上面的各个方向的改革目标不清楚。[2016-01-06 18:00]
[刘尚希]比如说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科技体制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单位、科技单位、医院、医疗机构不是经济组织,是非经济组织。我们现在说它是公益性的非经济组织,这种组织在经济领域就是市场配置资源,自担风险,企业是主体。所以我们把企业打造成市场的主体,当时的国企改革就是市场化,改革了那么多年,现在统一认识了。[2016-01-06 18:01]
[刘尚希]但是现在政府与社会方面的改革认识还没统一。市场化的改革是向市场分权,发挥自组织的职能。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发挥社会的自组织功能,让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社会的自组织功能出来了,社会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2016-01-06 18:02]
[刘尚希]这种自组织的功能是一个学术概念,其实用我们过去习惯说的话,就是群众路线,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动群众在社会领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所以经济领域我们成功走了一条群众路线,在社会领域我们群众路线的导向还不清楚。[2016-01-06 18:02]
[刘尚希]这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国营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怎么处理一样,如果是50多岁的人对那一段应该是有深刻记忆的。政府与国营企业的关系怎么处理?当时有很多的争议,到1992年才真正明晰市场导向。我们现在这些事业单位,教育的、科技的、卫生的单位变化,也应该跟市场化改革一样,向市场放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向社会放权,我们在领域的改革依然要走群众路线,我认为这个方向应当坚持。[2016-01-06 18:03]
[刘尚希]至于说,这些非经济组织是官办的,那叫事业单位。民办的我们现在称之为民办非企业组织。民非、官非也好,应该在他的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这就涉及到现在一系列的体制问题,如果这个方向理清楚我们就知道怎么去改。但是现在我们搞医改,赋予了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体制环境没有,这就要求我们整体进行改革。所以这个整体设计非常重要。[2016-01-06 18:04]
[刘尚希]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摸着就是不确定性。在哲学上我们永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在改革的操作上我们需要整体设计。这个整体设计必须和我们的总目标相联合在一起。这就是顶层设计,我觉得现在这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这就是我们讲的方法论。[2016-01-06 18:05]
[刘尚希]我们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结构性的问题,要从整体来考虑。前面我也讲过,现在要形成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这是基于整体发展的动力。光有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不够的,除了经济发展还要有社会发展。[2016-01-06 18:07]
[刘尚希]比如现在谈到的“三驾马车”的概念。“三驾马车”是一个宏观调控的基础。宏观调控本质上一个短期的行为,是反周期的、是熨平运行波动的。当经济热的时候要泼凉水,要减速,要减需求。当经济冷的时候要加加温,就实行宽松的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或者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从短期来看供给与需求是两端,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长期来看供给与需求一体。[2016-01-06 18:08]
[刘尚希]消费实际上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它生产出来劳动力,积累人力资本。所以我在研究消费的时候提出来消费资本化。我们从需求的角度、从短期的角度来理解“消费是需求”的概念。要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两大生产,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要相互协调,这个角度来理解消费就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2016-01-06 18:09]
[刘尚希]人力资本是什么?是供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从政治经济学生产的三要素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所以从长期来看,消费和生产、和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是一回事。所以短期看我们有供给需求两端;从长期看两者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转化的。我们过去短期的宏观调控的思维已经占据了大脑。如果我们从这种短期经济思维中跳出来,从宏观、从整体、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那它们实际上是互为条件的。[2016-01-06 18:09]
[刘尚希]人力资本是什么?是供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从政治经济学生产的三要素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所以从长期来看,消费和生产、和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是一回事。所以短期看我们有供给需求两端;从长期看两者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转化的。我们过去短期的宏观调控的思维已经占据了大脑。如果我们从这种短期经济思维中跳出来,从宏观、从整体、从长期来看这个问题,那它们实际上是互为条件的。[2016-01-06 18:10]
[刘尚希]没有更高质量的劳动力怎么能够创新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何谈起?所以怎么样把消费资本化,把消费转化为人力资本,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换一个角度来靠,这是不是需求端呢?所以我感觉,我们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提出来的结构性改革,我觉得从整体去考虑,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更不能局限于宏观调控,我们要从长期来考虑。[2016-01-06 18:11]
[刘尚希]最后一个问题,我跟大家讲讲,当前要抓住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来推进结构性改革。这在我们当前的改革来看是一个盲区,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个应该成为我们关键领域改革的一个总纲。[2016-01-06 18:29]
[刘尚希]有哪些问题呢?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不是私有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有产权制度问题,所有权只有产权化才能与市场经济对接。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要素的流动、交易,才能获取收益,这样就形成产权。[2016-01-06 18:29]
[刘尚希]产权和所有权不是一个概念,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但是有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在《物权法》里面讲自物权、他物权,这就是一个产权的概念。所以产权强调的是使用,而所有权强调的是占有。这里面有一个产权观念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传统理论要在这里更新。我说创新的核心就是理论的创新,就要解放思想,我们在产权理论的创新还是被过去的老方法、老概念和传统的思维束缚了。[2016-01-06 18:30]
[刘尚希]产权改革要积极推进。产权改革涉及到国企,也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改革。我刚才说财权,财权里面有税权、费权,其实背后就是一个产权制度的问题,国家的自然资源产权归属何在?现在是在谁的地盘就谁说了算,以至于形成一种观念,在谁的地盘这些资源就归谁所有。所以很多区域的矛盾由此引发的。[2016-01-06 18:37]
[刘尚希]我们形成了一种概念,就是过去的自然法,谁占有就是谁的,这还能说国家所有制?这种观念为什么会形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产权制度。国家所有的资源,所在的地方政府无权处置,要通过法律来界定清楚。[2016-01-06 18:37]
[刘尚希]这就跟房子一样,买房的人买了房,但是不能把房子拆了,这是有约束条款的,不能用我这个房子去干坏事。同样,在当地政府管辖范围的自然资源是国家所有,比如说土地、矿山的所有权的问题衍生出来的产权问题,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在过去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级管理不是产权管理,而是一种行政管理,这里将行政权、产权混淆了。[2016-01-06 18:38]
[刘尚希]我们现在要搞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涉及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问题,如果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构建不清晰,生态文明制度怎么构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地方在不同区域到底有什么样的权限,我们这方面的产权制度改革是极其滞后的。[2016-01-06 18:38]
[刘尚希]国企改革是实体领域的,对金融领域的国企怎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有金融资产的体制怎么改革?这都跟我们的产权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基于贡献的问题,这个在理论上到现在仍说不清楚。[2016-01-06 18:43]
[刘尚希]还有编资产负债表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常识,地方政府怎么编资产负债表,土地、矿山怎么编?要编到什么样的资产负债表内,是编到国家资产负债表,还是地方的资产负债表?这就涉及到资产负债表一个基本的原则问题,是按所有权来编制,还是按照控制权来编制?[2016-01-06 18:43]
[刘尚希]资产负债表对国家治理来说,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对防范和化解风险是极其重要的。这些问题,我们现在研究的不够,重视也不够。而对于一些制度性的基础性问题,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解决。这里面的产权制度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甚至还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2016-01-06 18:43]
[刘尚希]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怎么去处理,按照什么原则呢?这就要构建一个产权制度,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怎么去处理要比较清楚。我们现在就事论事,就某一个方面论某一个方面,出来一些零七碎八的制度。比如说公车改革,比如医疗设备、基本建设的钱由政府掏,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产权的构建问题。可见这个问题与我们的顶层设计、我们国家治理的整个结构是关联的。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2016-01-06 18:44]
[刘尚希]第二个问题就是事业单位的体制问题,我刚才说到这个问题。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不理顺,人、财、物的关系不能理顺,事业单位的社会主体地位不能明确,事业单位改革就很难推进。创新驱动怎么创新,社会活力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民生的问题,还涉及到科技创新、社会活力的问题。[2016-01-06 18:45]
[刘尚希]还有我们市场管理的制度基础设施,城市有基础设施,制度也有基础设施,比如说个人所得税改革,我们的基础设施呢?对个人、各个家庭的收入、财产能全部摸清楚吗?不能摸清楚怎么搞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从分类征税到个人征税,从个人征税到家庭征税,这个基数没有怎么做?[2016-01-06 18:46]
[刘尚希]像城市一样,给你一块地但是没有下水道,房子盖好能住吗?我们不能只能看表面,这些制度搞了很多,像新城市建设一样,新房子盖了很多,但是下水道不行。我们制度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制度大打折扣、形同虚设。怎么强化这些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2016-01-06 18:46]
[刘尚希]比如说政府会计制度、政府资产负债表、人口流动系统、征信系统、金融工具登记系统等等,这些我们都是非常不健全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制度基础设施不健全,我们不能犯城市化同样的问题,地下管廊不行,回过头来搞那就费劲了。这些都是我们当前结构性改革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2016-01-06 18:46]
[刘尚希]我今天可能讲的有点太多,讲的不一定对,谈点体会,讲错了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2016-01-06 18:47]
[主持人 曾金华]谢谢刘所长侃侃而谈二个小时,今天刘所长站位很高,不仅从经济的角度,更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谈了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今天下午我们面对面和权威人士进行了学习,学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刘所长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谈结构性改革,很容易理解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改革,就像您刚才说的结构性改革更多是一个国家的整体性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包括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刘所长做报告之前也希望跟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2016-01-06 18:51]
[人民日报记者]您觉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范畴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2016-01-06 18:51]
[刘尚希]供给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毫无疑问是经济领域的事,结构性改革我刚才说结构性的,要超越经济,要解决经济供给结构扭曲脱节的问题,从整体的结构性改革出发来解决它。[2016-01-06 18:52]
[国际商报记者]刘所长好,我这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因为现在调结构和转方式应该是一个经济改革或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共识,国家和社会都花了不少力气,但是有一个现象经济数据下来有些人就会着急,急于稳增长,这样也会给企业定一些指标,我的第一个问题怎么样去看待稳增长和加快经济调结构和转方式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个问题。[2016-01-06 18:52]
[国际商报记者]第二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空转的问题,现在在政策领域稳增长的政策不少,在外贸领域有7个,但是在落实方面有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怎么样解决政策空转的问题?[2016-01-06 18:53]
[国际商报记者]第三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现在经济杠杆率比较高,并且盈利能力是在下降,现在有一种说法,美联储已经在加息,会不会引发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您怎么看这个观点?中国会不会遇到同样的风险,应该怎么样去避免?[2016-01-06 18:53]
[刘尚希]您提的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上当前热门的问题,现在给企业定了很多任务指标,地方政府可能有同样的任务要求,这就涉及到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平衡好,这个力度怎么把握,分寸在那儿?[2016-01-06 18:55]
[刘尚希]如果说现在力度偏向于稳增长,很可能就会产生“僵尸”企业,我不能让企业破产太多,破产太多GDP就没有了,经济增速就下来了。要从调结构的角度来说,有的企业该破产就破产,这也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要处理这些“僵尸”企业。稳增长、调结构的天平怎么把握,有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标杆。标杆在那儿?我们是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标杆,还是以就业为标杆?[2016-01-06 18:55]
[刘尚希]如果我们以速度为标杆,一定要达到多少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某个目标,我们很可能天平就往稳增长倾斜,企业该死的也不能死,或者说现在不能死,那就变成了“僵尸”企业。[2016-01-06 18:56]
[刘尚希]如果说不以经济增长速度,以什么为标杆呢?我觉得是就业,以社会充分就业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如果说经济增速下降到可能导致严重的失业,这时候就以失业率为底线确定一个增长速度,实际上就是以就业作为标准来进行衡量。[2016-01-06 18:56]
[刘尚希]从现在来看应当是一个有利的时期,因为现在适龄劳动力在减少。一年减少几百万,就业的压力不是那么大,我们经济增速降了那么多,但是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当然可能也存在隐性失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就业压力大大减轻,是调结构的一个时机,应该往调结构倾向。[2016-01-06 18:58]
[刘尚希]稳增长、调结构的度,实际上中央也说了,我们正确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才能真正的促改革、防风险。但是在各个地方操作的时候不好把握分寸。所以地方政府也需要对中央精神有很强的领悟力,还要有很高的操作手法,要不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当前我们的天平倾向于稳增长,可能是与这些有点关联。[2016-01-06 18:59]
[刘尚希]稳增长和调结构两者都要兼备,两者都要平衡。是以经济增长还是以就业为操作目标,这两项本身不一定是目标,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调结构、防风险,怎么正确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在各个地方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的看法。[2016-01-06 18:59]
[刘尚希]第二个问题,关于政策的空转和改革的空转,一是与政策本身有关,这个政策可能自身质量不高。我们提发展的质量,其中也包含政策的质量、改革的质量。有时,改革方案可能与实际脱节。现在政府工作人员非常辛苦,天天在办公室写文件、写报告,但是调研的时间少,可能接地气不够。文件都是在办公室里写出来的,这样政策在执行的时候就可能不切实际,没法执行,就会形成空转,会打滑。[2016-01-06 19:08]
[刘尚希]还有一个因素,政府各个部门有时各行其是,这个部门的政策和那个部门的政策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到了地方都要执行中央的政策,执行了这个政策就得罪的那个部门,最好谁都不得罪谁都不执行,慢慢造成政策空转。这种情况部门之间怎么协调,也是我们当前治国理政的一个大的问题。现在部门之间的内耗非常严重,各部门都站在自身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站在国家整体高度、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2016-01-06 19:09]
[刘尚希]怎么加强部门间协调,我觉得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让大家有一个更加清晰、更高层的抓手,各个部门往前走的时候看一看,就像阅兵一样,站成一个队列整体走,每个人走的时候要瞻前顾后,不能自顾自的往前走,不然队形就乱了。阅兵队列要训练彩排几个月,而现在我们这么复杂的改革没有相应的培训,一上来就走方阵,怎么会走的整齐?我们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更高层面的纲、一个导向,让大家都盯着这个目标、朝统一的方向走,这样这个总目标就可以实现了。[2016-01-06 19:12]
[刘尚希]第三个问题,高杠杆率的问题。这是2009年以后出现的问题,杠杆率急剧的攀升,这里面有泡沫,一个是房地产的泡沫、一个是金融的泡沫。房地产的泡沫是房地产企业要借钱生财;金融的泡沫是银行将大量资金借给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资金好的企业,银行追着企业屁股后面要放贷;小微企业是追着银行屁股后面求借贷。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是导致杠杆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01-06 19:25]
[刘尚希]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单一的药方,要进行综合性的改革。综合性的改革,就要金融和财政联动。人民币加入SDR要国际化,国际化要有人民币回流的资产。人民币资产、债券市场怎么去完善、发展,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大量的人民币资产,国际化就很麻烦。我们现有的债券市场是碎片化、不完整的,由多个部门分别管,债券市场的问题是怎么改变当前割裂的局面。所以我刚才说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现在资本市场发展上遇到很多问题。[2016-01-06 19:25]
[刘尚希]银行监管涉及“一行三会”,到底谁说了算?现在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的态势下,如果继续保持“一行三会”各管各的格局,金融风险可能会越来越大。所以很多问题根源在政府,我们说转变政府职能这么多年,虽然政府已经在转变,但是还不够,还要继续改革。[2016-01-06 19:26]
[刘尚希]金融自我循环、自我扩张、钱生钱的游戏全球都在玩,中国加入全球化的体系也在玩,这就导致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脱节,在中国表现的尤其严重。所以要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光喊口号是不行的。要改变目前这种金融结构,改变资本市场的结构,改变我们债券市场的结构,这些都必须要动真格的,包括部门之间的协调、包括监管体制改革。我想如果这些方面都改了,问题相应的就会得到解决。[2016-01-06 19:26]
[主持人曾金华]谢谢刘所长。从大家的提问可以看出来,大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关心。由于今天时间所限,今天的互动就到这里,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刘所长的精彩报告。[2016-01-06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