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系列讲座——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国家发展的整体结构,这里理解结构性改革要超越经济思维,不能仅仅限于经济的视角去理解,如果仅仅限于经济视角去理解这个问题,可能就会相对片面。况且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很多问题只是一个现象,或者说只是一个表现,它的根源可能不在于经济本身,而是在其它方面。 [详细]
刘尚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是什么呢?人民日报最近有权威人士的访谈,更加强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公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结构性。怎么样认识结构性?只有认识了这个结构性才能搞清楚供给侧是什么意思,才能搞清楚我们的改革怎么改。 [详细]
刘尚希:从“产权”等基础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这在我们当前的改革来看是一个盲区,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个应该成为我们关键领域改革的一个总纲。有哪些问题呢?产权制度改革,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不是私有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有产权制度问题,所有权只有产权化才能与市场经济对接。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要素的流动、交易,才能获取收益,这样就形成产权。 [详细]
刘尚希:复杂改革没有培训 需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方向政府各个部门有时各行其是,这个部门的政策和那个部门的政策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到了地方都要执行中央的政策,执行了这个政策就得罪的那个部门,最好谁都不得罪谁都不执行,慢慢造成政策空转。这种情况部门之间怎么协调,也是我们当前治国理政的一个大的问题。现在部门之间的内耗非常严重,各部门都站在自身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站在国家整体高度、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 [详细]
刘尚希:仅有经济增长动力不够 更需国家整体发展动力要抓住三个关系来推动各个方面的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有一个导向,就是市场化导向,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今天进一步强调,这是很清楚的。但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在这个导向不清晰。导向不清晰导致政府与的社会关系这根藤上面的各个方向的改革目标不清楚。 [详细]
刘尚希:“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国家治理目标进行我们说现在改革是目标导向,再有就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很清楚,从改革来看就是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而且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简单说就是国家治理的问题。这就是总目标,各个方面的改革都不可能脱离这个总目标,这就叫目标导向。 [详细]
刘尚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个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二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就是三个支柱,就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治理结构。我们过去主要是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是市场化导向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讲的是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整体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如果是局部的改革就不能叫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目标就不能这么定位。 [详细]
刘尚希:改革必须要动真格高杠杆率的问题。这是2009年以后出现的问题,杠杆率急剧的攀升,这里面有泡沫,一个是房地产的泡沫、一个是金融的泡沫。房地产的泡沫是房地产企业要借钱生财;金融的泡沫是银行将大量资金借给企业,对于国有企业、资金好的企业,银行追着企业屁股后面要放贷;小微企业是追着银行屁股后面求借贷。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是导致杠杆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详细]
刘尚希:我国现行经济面临“四降一升”问题“四降”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PPI下降了,效益下降了,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了;“一升”,风险升了,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很显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能不能再回到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呢?以过去的经济增速作为参照物、作为标杆来衡量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说不恰当,说明这样去衡量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详细]
刘尚希:治理是一种多元、共建、共担、共享思维这就是我们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而治理不能仅用一种经济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思维,它是一种包容的思维,是一种多元、共建、共担、共享的思维。五中全会讲的五个理念,最后一个是共享。过去我们讲以效率为中心,兼顾公平就可以了,现在效率和公平必须要融合,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详细]
刘尚希:财政是治国理政核心问题 需“综合平衡”如果说没有一种综合平衡,财政就会出重大的风险。财政就是治国理政里面一个科学的问题,三中全会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有钱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没钱的时候这句话的份量就体现出来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