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今天是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让我们向全体女委员表示节日的祝贺!今天出席大会的有王忠禹、张思卿、张克辉、陈奎元、李兆焯、张榕明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吴仪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下午会议的议程是进行大会发言,分为书面发言和口头发言。书面发言在会议期间印发,现在进行口头发言。 [15:00] | [陈耀邦]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00] | [陈耀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15:00] | [陈耀邦]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 [15:00] | [陈耀邦] 近年来,党中央一贯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 [15:00] | [陈耀邦]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面对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广大农民只会搞传统农业生产是建设不了新农村的,还必须懂科技、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平台。 [15:01] | [陈耀邦]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我们国家农民多,农业生产条件比较简陋,农民收入大部分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如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加强了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有利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装备,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15:01] | [陈耀邦] 广大农户在实践中创造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以及由农民“能人”或专业大户发起兴办的合作社等,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5:02] | [陈耀邦]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提高农户谈判地位、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为农村的综合改革,比如金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创造有利条件。 [15:02] | [陈耀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与非合作组织成员农户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收入上普遍较高。比如:2004年,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户均增收1056元;四川、河南户均增收20%以上;山东、江苏人均高10%~20%。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稳定的、直接的、长远的作用。 [15:03] | [陈耀邦] 二、努力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15:03] | [陈耀邦]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稳定农村社会、全面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参加的农户在全国所占比例还不到1/10,而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在发展中还有很多制约因素,突出的是法律地位不明确、缺少政策和金融的有力支持,同时,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管理的知识及基本规章制度的宣传、培训不够,不少合作组织自身的发展水平低、管理差。 [15:03] | [陈耀邦] 为此,我们建议:第一,要加快立法,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建议尽快出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民这个最大弱势群体的自助经济组织,应赋予其“特殊法人”资格、地位,给予法律保障和保护。法律要对这类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清晰界定,应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农民为主体,由农民自办、自愿参加、自我管理,最终落脚到农民受益上。 [15:04] | [陈耀邦] 同时,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制度应符合合作制原则,产权必须明晰到农民头上。建议在全国性法律出台前,由国务院出台过渡性《条例》,同时,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支持和保护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15:05] | [陈耀邦] 第二,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从财政、金融、税收、贷款、保险等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优惠和扶持,扩大财政支持的示范试点范围。工商管理部门要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提供方便,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5:05] | [陈耀邦] 第三,要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建议由农业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形式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引导,逐步加强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合作组织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组织的内部核算体系和分配制度,保障合作组织成员的正当利益,以规范促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水平。 [15:06] | [陈昌智]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5:06] | [陈昌智] 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了3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构筑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也向财政工作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的需要,优化支出结构,用好财政资金,进一步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的要求。 [15:07] | [陈昌智] 从财政体制上看,虽然中央对地方、省级对县乡基层的调控实力增强了,但调控效果不理想,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现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对缩小基层财政间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未能有效发挥。1994年全国10%的富裕县人均财力是10%的贫困县人均财力的3.2倍,2003年差距扩大到6.5倍;1994年全国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临时性欠账不到1亿元,2003年达到4100多亿元。 [15:08] | [陈昌智] 二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转移支付还没有完全形成基层政府的实际可用财力。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乡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中,仅有不足40%的财力性资金,60%以上通过专款安排,在分散化使用过程中被大量截留。 [15:09] | [陈昌智] 从财政支出结构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是财政资金中行政管理费、政策性补贴、事业经费支出规模过大,挤占了其他项目的支出。2003年行政管理费支出达到4691亿元,占财政支出19%,如果考虑政府各部门对预算外财政资金的使用,则占财政支出23%。 [15:10] | [陈昌智] 二是财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出结构还需要调整,主要是教育、社保、科研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国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三是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不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全部资金仅为财政支出的10%,这与我国农村人口占63%的国情不相适应。 [15:11] | [陈昌智] 从财政支出的预算执行上看,还有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腐败频出等现象,没有真正树立起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理念。一是财政支出对公共资源的整合和调控能力不强,目前高达4380亿元的预算外财政资金处于“财政监督,部门独立使用”状态,还没有做到支配使用上的“收支两条线”。 [15:11] | [陈昌智] 二是预算法等相关法律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没有被认真执行,特别是政府对预算的追加追减随意性很大。三是财政支出透明度不高,财政资金拨给部门和地方后,基本上脱离了公众的监督,为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贪污腐败埋下温床。四是财政资金投资效益不高,部分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投资浪费现象严重。 [15:12] | [陈昌智] 用好财政资金,事关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成败以及亿万民众的福祉。我们建议: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我国财政体制。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导向明确、绩效显著”的要求,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财力均等化原则,适当调整我国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 [15:13] | [陈昌智] 二、严格财政转移性支出管理,加强社会监督。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转移性支出的范围、类别和幅度。拓展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围,从城市延伸到农村。退出普遍性的“变相福利”误区,合理规划并明确补贴的受益对象。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15:14] | [陈昌智] 三、调整财政支出方向,优化支出结构。从存量和增量调整入手,减少基建支出总量,压缩经济建设支出;精简与分离相结合,控制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高教科文卫等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国防经费水平。 [15:15] | [陈昌智] 四、整合公共财力资源,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本着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统一、高效原则,由政府统一支配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财政资金,做到“利出一孔”,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与各收费部门经费宽裕的不合理现象。实现路径是取消行政收费的专户储存和专户使用性质,实行统一入库、统一管理,政府集中使用。 [15:16] | [陈昌智] 五、严格购买性支出中的公用经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健全政府采购机制;加快公用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适当限制职务消费现象;严格控制招待费标准,对招待费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体现优化公共领域资源配置的要求。 [15:16] | [陈昌智] 六、依法形成“铁预算”,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按照预算的五项职能分别成立五个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政策制定、执行、支出绩效评价和监督工作,形成“铁预算”。同时,适当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包括:进一步细化预算支出科目,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支出状况;设立“纳税人权益日”,接受纳税人的质询,纳税人可以随时向人大财政监管委员会举报。 [15:17] | [陈昌智] 七、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新型的财政支出测算模式。以因素法为主,适当兼顾基数的测算方式,将总的经费划分为正常经费、专项经费、一次性经费等。对正常经费实行“零基预算”方法,从零测算经费需要量;对专项经费实行“绩效预算法”,配套绩效考核措施和追踪反馈制度;对一次性经费实行“立项反馈”预算方法,在可行性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单位财务主管部门实行立项反馈制度。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加强对政府职能履行情况的考核。 [15:18] | [陈守义] 据报道,2005年1~11月,全国共审计9.1万个单位,查出各类违法违规问题资金2900多亿元,揭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50多亿元。问题依然集中在违规转移、挪用和挤占财政资金,虚报冒领预算资金,未细化预算编制和按规定及时批复预算资金,等等。面对不断扩大的审计面,面对数目越来越庞大的审计问题清单,面对屡禁不绝的相同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其背后的预算监督机制问题。 [15:20] | [陈守义] 国家预算,事关国计民生。按法律规定,政府预算必须经过人大批准,预算的调整,也必须经财政部门提出,人大常委会审批,政府无权任意改变财政预算。但是事实上,一些地方擅自调整预算早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未经法定程序频繁追加支出预算的有之,随意开减收增支口子、以言代法的现象有之,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改变支出用途,不按规定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15:21] | [陈守义] 如果说是一些政府部门执法意识的淡薄,使得预算产生了形式化倾向,那么正是由于预算的不准确性才使无数资金有了避开必要监督的更大空间。 [15:21] | [陈守义] 根据财政部编制的历年预算草案的数据,从2000年至2005年六年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与实际增长比较,预算增长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平均超过一半。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这是全国人民乐见其成的事,但就预算而言,平均误差超过一半,这样的预算编制其准确性何在? [15:22] | [陈守义] 同时,悬殊的增幅带来了超收收入过多的问题。因为按《预算法》的规定,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人大,不需要事先报批,也不具有强制性。既然不具有强制性,那么超收收入过多带来的弊病也就显而易见了:因为预算收入不准确,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难以得到保证;使得决策者对财政政策执行的效果产生错误判断,对确定未来政策走势造成干扰;使得一些政府部门频繁追加支出预算,造成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更严重的是,还滋长了权力寻租的歪风,诱发了各种腐败现象。然而各级政府对此仍然没有根本性的触动。 [15:23] | [陈守义] 因为预算收入不准确,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难以得到保证;使得决策者对财政政策执行的效果产生错误判断,对确定未来政策走势造成干扰;使得一些政府部门频繁追加支出预算,造成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更严重的是,还滋长了权力寻租的歪风,诱发了各种腐败现象。然而各级政府对此仍然没有根本性的触动。 [15:23] | [陈守义] 数据表明,仅2005年全国财政超收收入就达3000亿左右。3000亿,如果加上历年的数字,着实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庞大的资金,居然多年游离于监督之外而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难道不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15:24] | [陈守义] 上述的问题还仅仅是预算内的政府收支。另外两种未被纳入国家预算的预算外收支和制度外收支,更是成了缺乏监管的“黑洞”。“预算外收支”的资金数额之巨,在有些部门甚至超过了预算内资金本身。据有关专家研究,从1998年到2004年,我国预算外财政规模已经相当于整个地方预算内财政的50%左右。 [15:24] | [陈守义] 而“制度外资金”更让人困惑,由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自立规章,自收自支,几乎谈不上规范,没人能说清全国究竟有多少制度外收支。此外,近几年来,各地都各显神通,挖空心思到中央各部委要钱,形成了“跑部钱进”的怪现象。这些原本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款项,一旦通过种种渠道到了地方,大部分都“如鱼得水”,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 [15:25] | [陈守义] 资金一旦遁入监管的真空,就如打开潘多拉魔盒,各种弊病随之而来。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广场热”,各地依然是方兴未艾,山西某市的一个区耗资达7000万建起了“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华表”一个不少;极尽奢华的领导“豪华办公室”在各地也是比比皆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地级市领导办公室,卫生间、会议室、会见室、卧室一应俱全;政府大楼成为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也是难以胜数;还有不少地方办公楼甚至设计成“五星级”建筑、“五星级”装修、“五星级”服务的“五星级”一条龙,其规格之高,远远超过了国务院的办公条件…… [15:26] | [陈守义] 极尽奢华的领导“豪华办公室”在各地也是比比皆是,安徽北部一个规模不大的地级市领导办公室,卫生间、会议室、会见室、卧室一应俱全;政府大楼成为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也是难以胜数;还有不少地方办公楼甚至设计成“五星级”建筑、“五星级”装修、“五星级”服务的“五星级”一条龙,其规格之高,远远超过了国务院的办公条件…… [15:26] | [陈守义] 这些用无数的钱堆积出的弊病,根源何在?就在于公共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财政收支不公开、不透明。这些失去监管的天文数字一般的资金,究竟有多少随着“腐败工程”进入贪官的口袋?究竟有多少随着“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如泥牛入海?面对种种“屡审屡犯”的违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实施强有力的预算监督。惟有真正的监督,惟有实施阳光下的监督,才能让人民的钱、纳税人的钱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也惟有此,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15:27] | [陈守义] 实施强有力的预算监督,首先必须借助制度的保障。要及时完善预算法,强化预算的法律效力。要尽快铲除制度外的政府收支,将预算外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内管理,进而形成一个覆盖政府收支的政府预算。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绩效管理和考评体系,以及财政支出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滥用权力、乱用纳税人钱者产生足够的震慑作用。 [15:28] | [陈守义] 各级人大应当树立“预算在民”的监督理念,使名义审查变为实质审查,真正成为人民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的最佳代理人,各级政协在政府花钱问题上,也应切实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 [15:29] | [陈守义] 审计揭示的问题也告诉我们,尽管目前已有很多规章制度,但是政府有关部门执行的程度并不令人乐观。既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既然财政来源于纳税人的交税,既然公众是公共财政的受益主体,那么,我们的纳税人就完全有权知道钱花到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要让他们心里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 [15:29] | [陈守义] 因此,还必须建立让各级政府接受公众问责的“阳光监督”体系,政府不但每年要向公众公布预算决算情况,而且每涉及重大项目也要向公众说明,以便接受公众监督。因为只有让公众在阳光下把公开的监督寓于财政预算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类预算“黑洞”问题的发生。 [15:30] | [鲁志强] 加强创新 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5:31] | [鲁志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央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中央将循环经济定位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使我国循环经济起步就处于一个高起点上。从近年来试点、立法和各级政府发展规划看,我国循环经济开端是良好的,中央政府所采取的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我们从调研中,也看到实施循环经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5:32] | [鲁志强] 一是社会认识还不够到位。突出表现在政府“热”,企业“冷”。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常用的关键词之一,频繁出现在各种报告、规划和媒体中。但相对而言,企业积极性不高,大多还处于被动观望状态。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也参差不一,不少还认为是环保别称,或者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说法,少数甚至变成了万能政绩筐。 [15:33] | [鲁志强] 二是缺乏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基层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撑,法律和政策不适应等实际问题。变成了“循环”了就不“经济”,或者“经济”了就“循环”不起来。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5:33] | [鲁志强] 一、要尽快编制循环经济长远发展规划 [15:34] | [鲁志强] 世界上推行循环经济的都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是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高度发展水平后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即使在这些国家,循环经济也没有完全成功的先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循环经济无论是体制基础和物质基础都相对缺乏,具有跨越发展的色彩。 [15:34] | [鲁志强] 从全球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同,实施循环经济的目标和重点也不同。例如,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减少和再利用废弃物,而我国则主要是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问题。因此,中国实施循环经济会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地努力,只有高扬创新旗帜,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之路。 [15:35] | [鲁志强] 中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原则规定和要求。但要全面落实,还需要尽快研究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发展规划,以统一认识,协调步伐,防止循环经济流于形式和口号,甚至沦为争项目的新由头。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指导,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突出改革体制障碍,突出解决机制矛盾,完善政策和保障措施,制定重要资源的循环利用目标、实施途径和指标体系。 [15:36] | [鲁志强]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 [15:36] | [鲁志强] 从传统的增长方式转向循环经济,不仅是发展战略转折的宏观问题,也是涉及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组织利益调整和行为方式转变的微观问题。从本质上讲,实施循环经济不否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而是争取更高层次的协调和共赢。循环经济与企业长远、整体目标是吻合的,但与企业近期、个体目标则不一定相符,甚至相悖。因此,与“外部性”概念比较,循环经济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国传统发展阶段任务尚未完成,又要超前向循环经济转变,这就提出了双重的高标准要求。 [15:37] | [鲁志强] 因此,实施循环经济,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公共管理职能,改进各级政府评价机制和指标;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改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要加快制定新的行业设计、产品、环境、再生资源产品及市场准入标准、标识;要加强协调引导,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新的合作关系,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15:38] | [鲁志强] 目前企业缺乏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是市场机制的选择结果。从理论上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以在两个环节产生效益,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的效益,二是减少废弃和排污费用。但在我国资源低价、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效益都难以实现。相反,企业实施循环生产还需要新增投入,要承担再生资源商品的市场风险,还要承受回收废弃物的附加成本,加之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都会导致企业观望却步。 [15:39] | [鲁志强] 要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换言之,中国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都将是政策性经济,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快高消耗、高污染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淘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5:40] | [鲁志强] 三、要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探讨研究 [15:40] | [鲁志强] 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前沿课题。特别是建立城市或更大地区的大循环经济体系,要横跨多个产业系统,处理复杂的物流和利益关系,没有深入的调研,不可能形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可行模式。以提高废旧物资的利用价值为例,我国的资源回收率并不低,问题在于没有得到高值利用。例如,汽车废旧发动机回炉只能利用其3%的价值,而用于再制造可利用其价值的80%。显见,潜力是何等巨大。 [15:41] | [鲁志强] 因此,无论是通过制度创新创造适宜环境,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手段,都需要国家从转变增长方式的高度,组织力量跟踪调查,加强投入,系统研究,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15:41] | [刘迎霞] 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步伐 [15:42] | [刘迎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非公有制经济要想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主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对此,非公有制企业本身要做很多事情,国家也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帮助、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这一重要的战略转型。我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15:43] | [刘迎霞] 一、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传统垄断行业 [15:43] | [刘迎霞]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传统垄断行业是一个双赢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垄继行业正面临着市场化、股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而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市场竞争的考验,已经具备了应对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一方面有利于传统垄断行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非公有制经济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增长方式。 [15:44] | [刘迎霞] 虽然“非公经济36条”明确了要打破行业的行政垄断,但是在具体执行中缺乏明确准入制度和具体准入项目的配套细则,“明宽暗严”现象还比较严重。有些行业虽在没有规定限制民资进入,但无形壁垒依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不能近身。有些领域尽管没有明文规定民资不得控股,但由于行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既得利益的存在,非公有资本的投资面临要么放弃控股权,要么收购承包权的痛苦抉择。 [15:44] | [刘迎霞] 两年前,一家非公有企业有意以BOT形式投资某城市的一条高等级公路,该市交通部门答复操作可以,但是你必须承诺80%的工程量要交给直属该部门的国有施工单位来干,同时国家的补贴也要截留,因为你是民企,不能给。该项目流产后,至今快3年了,这条路还没有修起来。 [15:45] | [刘迎霞] 我认为,要打破垄断行业壁垒就必须勇于打破传统的利益格局,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业升级,实现高效增长,为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广阔的空间。 [15:46] | [刘迎霞]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希望各地政府能根据36条政策制定细化措施,要有操作性,对国家明文规定允许进入的行业要有明确准入制度,定期公布具体的准入项目。 [15:46] | [刘迎霞] 二、要通过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竞争力 [15:46] | [刘迎霞]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而技术和知识含量正是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的软肋,它们以大量的人力投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今天,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开始进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当务之急。 [15:47] | [刘迎霞] 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是依靠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成长起来的,资金实力不够,要搞创新总是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希望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对此我有3点建议: [15:47] | [刘迎霞] 1.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对外的合资合作,要多帮忙少设置障碍。有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收购控股了一个垄断行业的国企,但政府规定三年内不得转让股权。事实上,保留控股地位,用部分股权对外进行资本和技术合作,完全可以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15:48] | [刘迎霞] 2.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银行政策,建立多种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中小银行或社区性银行等,主要为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企业提供贷款和金融服务。中小银行的产权必须明晰,要允许自然人和非公有制经济入股,成为真正的“非国有”银行。 [15:48] | [刘迎霞] 3.长期以来,国家财政的科技发展资金和各类专项研究基金只面向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而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处于市场前沿,具有很强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是科技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国家可以先拿出适当比例的资金投入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加强监测和评估,如果效果明显,建议国家建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创新的长期激励机制。 [15:49] | [刘迎霞] 三、需要政府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15:49] | [刘迎霞] 非公有制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离不开和谐的发展氛围,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 [15:49] | [刘迎霞] 家族式管理有很多弊端,但是非公有制企业家对于把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王国交给别人治理还顾虑重重。顾虑什么?风险二字!这背后的问题就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所有者的利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15:50] | [刘迎霞]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法律上没有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例如我国《刑法》对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在保护范围和处罚力度上都根本性的不同。 [15:50] | [刘迎霞] 《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一百六十六等五个条款分别规定了“国有公司、企业领导非法图利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损公肥私罪”、“商贸活动失职罪”、“徇私舞弊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和严重亏损罪”、“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罪”,而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出现上述问题时,同样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并不象国有企业那样,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对侵害国有企业利益的犯罪行为与侵害非国有企业利益的犯罪行为在适用刑罚上、在处罚力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15:51] | [刘迎霞] 我建议,国务院将“非公有经济36条”在推进总结及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交人大立法,建立保障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做到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从长远来说,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同等重要,政府就应该使非公有制经济最终与国有经济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享受同等的法律待遇。 [15:52]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加快新疆资源开发 强化与中亚地区资源合作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15:53]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2006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第七个年头。七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统计,2000~2004年,西部地区GDP增长率分别为8、5%,8、8%,10%,11、3%和12、7%,明显高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的水平。但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15:54]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要解决这一问题,统筹好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一方面要靠国家给予西部地区长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其自我“造血”能力。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 [15:54]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资源供应形势非常严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仅以矿产资源为例,我国2/3的国有金属矿山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可供开发利用的铜、铅、锌等重要矿产资源均不到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有储量保证的为24种,到2020年仅有6种可以满足需求。 [15:55]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为此,一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节流”,努力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开源”,加强对国内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积极利用国外资源。 [15:55]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众所周知,新疆等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域,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潜力巨大。新疆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又是国内外地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成矿最有远景的地区。目前,新疆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占全国已知171种的80、7%。据预测,新疆石油远景资源量208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煤2、19万亿吨,铁、铜、镍、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也非常可观,具备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有色、富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的条件; [15:56]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同时,新疆在我国国家战略中地位极其重要。将其建成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有利于新疆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增强民族团结和巩固边防;此外,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为促进我国与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5:57]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世界资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该地区天然气储量7、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储量27、3亿吨。该地区已探明世界级大型固体矿产地多达32个,找矿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世界上许多大的矿业公司已经进入中亚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争夺十分激烈。 [15:58]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如能加快新疆和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步伐,尽快建立中亚——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陆上供应通道,将进一步密切和深化我国和中亚地区的合作,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所在国的财政收入,为我国其它产品出口中亚地区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15:58]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一、将实施中亚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走出去”战略,开辟和建立中亚—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陆上通道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牵头,制定实施计划和支持性政策。 [15:59]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二、将新疆非油气矿产资源“十一五”勘查项目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目前,制约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质勘查投入严重不足,矿产资源家底不明。在基础地质工作方面,新疆仅完成19万平方公里的地质矿产调查,占全区面积的11、5%,远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 [15:59]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温家宝总理2004年9月26日视察新疆时指出:“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发改委已经考虑将新疆地质矿产勘探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继续给予支持”。建议有关部门能对此给予切实的落实和支持。 [16:00]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三、新疆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占我国煤炭预测资源量的40%,建议国家在能源基地规划建设方面,把新疆列入国家重要煤电规划基地。同时尽快建设兰州至乌鲁木齐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为新疆煤炭资源利用、煤电工业发展和西电东送创造条件。 [16:00]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四、新疆目前原油产量已达2410万吨,天然气产量100亿立方米,中哈输油管道已经建成,新疆建成国家大型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国家增加在新疆石油天然气就地深加工的数量,尽快推动第二条中哈输油管道建设和中土输气管道建设。同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对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的执行标准参照原油价格的浮动作相应的提高。 [16:01] | [寿嘉华和段应碧、王武龙] 五、加强对新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输出初级资源型产品的做法,加强对资源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切实减少环境污染,走出一条资源工业发展的新型道路。 [16:01] | [李永海] 务必把加快贫困老区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重点 [16:02] | [李永海] 三年多来,我和我的同事先后深入到13个省、区革命老区的40多个县、40多个乡、50多个村和100多户贫困农民家庭调查研究。这是我们含着泪水所见所闻的三年,更是心灵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的三年。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16:03] | [李永海] 比如,原中央苏区所在地的江西瑞金等11个县(市),革命战争时期只有179.78万人,竟有42.64万人参军、66.46万人支前,12.59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长征的每一里路上就有他们一名多烈士的英魂。 [16:03] | [李永海] 又比如,沂蒙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有100万人支前、20万人参军、6万多人牺牲。再比如,井冈山老区六县之一的湖南茶陵县,在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就有5.7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区人民那种“一斤粮食送军粮、一块盐巴给伤员、一个娃儿上前线”的伟大精神和骏烈丰功,催人泪下,彪炳千秋! [16:05] | [李永海]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老区人民都极为关怀和重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众多老区县仍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许多人没有摆脱困境,不少人甚至是极度贫困。目前,592个国家贫困县中,老区县就有305个,占51.5%。这种状况,与老区人民曾经付出的惨重代价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 [16:05] | [李永海] 比如,江西11个原中央苏区县,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是全国均值的90.1%,到1978年的人均GDP则降为全国均值的46.2%,2004年又进一步降为34.7%。又比如,井冈山老区遂川县的贫困发生率高达17%,在全部自然村中,至今尚有65%不通公路,16.2%不通电,48%不通电话,66%不通邮。再比如,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的田东县,城乡贫困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44.5%。老区“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生产靠牛、治安靠狗”的局面至今没有改变。 [16:07] | [李永海]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诸多老区的孩子上不起学,事实上的普九教育率只有70%至80%,上报的却是98%以上时;当我们看到严冬坐在四面透风的危房教室上课的孩子,他们的小脸小手冻得青紫时;当我们看到一年级的孩子都要走十几里山路上学,住校的孩子冬天睡在以草席作褥子的板床上,多数孩子仅有一小瓶咸菜作为一周的下饭菜时;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喝的是从稻田里流出来的水,用的五星红旗都是黑白的课本,双手抱着书本回家连书包都买不起时……我们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心灵被强烈地撞击着。 [16:08] | [李永海] 我们务必站在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举全国之力,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让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以告慰无数九泉之下的革命英烈。这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不容推卸的道义责任。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6:08] | [李永海] 第一,实施“4+1”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在规划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过程中,务必把“老少边穷”特别是老区突出出来,实施“4+1”的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并切实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这既是坚持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是突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更是抓住了解决“三农”、建设“新农村”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环节。 [16:09] | [李永海] 第二,成立“振兴革命老区工作委员会”。国务院应成立类似指导“少边穷”地区那样的老区工作委员会或办公室,来承担调查研究、整体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各方、组织实施、重点突破、监督落实等各项任务。同时,重视发挥江泽民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积极作用。 [16:10] | [李永海] 第三,加快《老区发展促进法》立法进程。目前,该法在全国人大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下,已进入有关立法程序,希望全社会给予更大的关心和重视,推动这部法律早日出台。出台之前,建议国务院先制定一个“关于加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意见”,以指导当前的工作。 [16:10] | [李永海] 第四,出台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具体政策。这里至少包括:从原中央苏区县等著名而又贫困的老区入手,实施连片开发的政策;设立中央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政策;实行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投入,老区优先的政策;中央财政拨出专款核减贫困老区既有债务的政策;大幅度提升对贫困老区转移支付力度,取消其对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要求的政策等。 [16:11] | [李永海] 总之,如果我们真正能用老区人民对革命那样的赤诚之心来回报他们;如果“十一五”规划纲要真正能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把老区作为难点和重点切实突出出来;如果各级政府真正能把一般性公务开支减少下来,那怕是几个百分点的钱用在解决贫困老区人民的实际困难上;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能把建造“政绩工程”的热情投入贫困老区建设;如果全社会都能真正为老区发展多尽一份心多出一把力,中国的革命老区就一定能够脱贫致富、走向繁荣。 [16:12] | [张龙之] 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6:13] | [张龙之]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已经发布一年。一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制定配套措施,努力完善具体办法,文件落实取得了积极和重要的进展。国家发改委及时出台了关于贯彻文件的分工方案,涉及56个部门和单位。目前已有10多个部门和单位出台了18个配套性文件,近20个省市区制定了实施意见。不少部门的配套措施操作性强,一些办法还有相当的前瞻性;许多地方的实施意见既注意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注意结合实际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16:15] | [张龙之] “非公经济36条”得到这么多部门和地方积极响应,反映了文件所具有的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扎扎实实地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崭新风貌。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部门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要求,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及时制定政策、全面落实政策和监督执行政策上。 [16:16] | [张龙之] “非公经济36条”的配套措施制定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最近工商联对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在全国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民营企业家和工商联领导共一千多人。调查结果是,对政府工作部门贯彻情况的满意率(包括非常满意和满意)为67.1%,一般的占26.8%,不满意率为5%;对地方政府落实情况的满意率为61.9%,一般的占30.2%,不满意率为5.8%。 [16:16] | [张龙之] 在充分肯定文件贯彻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必须指出,文件的具体执行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还有一些部门的配套措施尚未出台,社会对此热切期盼;二是有的配套措施缺乏必要的力度,措施不到位;三是有的配套措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性规定比较苛刻,不利于今后相关方面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四是部分配套措施虽有了文件,但在基层的具体执行并不到位,一些配套措施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阻力,等等。 [16:17] | [张龙之] 为了全面贯彻中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和宪法相关规定的精神,全面推进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配套措施的制定与落实,为了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实现未来发展目标中的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们认为,必须继续大力宣传党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和宪法有关规定,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与此同时,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16:18] | [张龙之] 一要改变立法滞后状况,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相关立法,特别是物权法制定进程步伐,建立和完善规范与保护私人财产权和现代产权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坚实的法律制度基础。 [16:18] | [张龙之] 二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16:18] | [张龙之] 三要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打破地方封锁,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16:19] | [张龙之] 四要加快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建立适合和满足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需要的信贷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切实制止摊派,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6:19] | [张龙之] 五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改革中介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赋予民间行业商会在市场中建立、规范、发展的平等权利,使其真正市场化和民间化,逐步形成各类行业商会、协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6:20] | [张龙之] 六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承担更大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和企业家良好形象。 [16:20] | [冯培恩] 关于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和化解的建议 [16:22] | [冯培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获得较大的经济自主权,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开始凸显。 [16:22] | [冯培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可见地方政府负债是不合法的。但事实上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负债“经营”,有的债务规模达到令人惊讶的地步。 [16:22] | [冯培恩] 截至2001年底,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超出警戒线1倍。某省级市乡均负债574万元,是财政收入的2.4倍。某省某市乡级债务相当于财政收入的近五倍,乡均负债近2000万元。 [16:23] | [冯培恩] 2004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一万亿元以上,其中省市级政府债务约占一半,县、乡两级政府债务各占1/4。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还在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 [16:23] | [冯培恩] 一些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比金融风险还要更加危险,因为地方政府过度负债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 [16:24] | [冯培恩] 1.滋生众多的“政绩工程”。据统计,在我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尔夫球场”、“开发区”、“万亩基地”和“百里长廊”等政绩工程,主要资金来源是负债。某省一位前副省长下令修建的某市国际机场、电厂和“龙潭虎穴”三大形象工程透支了该市10年的财力。 [16:24] | [冯培恩] 2.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有的地方政府无法按期归还债务,有的连利息都付不出,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举新债,还旧债,债债不清”窘迫状况,债务规模越滚越大。有的在诉讼案中败诉,账户被法院封存,就强行从“专项经费账户”中划拨资金。 [16:25] | [冯培恩] 3.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还债,有的政府不但没钱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想方设法在公共服务和集体福利上“偷工减料”,导致农村教育、农田水利、修路造林等资金“缩水”。据某省对100个乡镇的调查,就有1/5因负债沉重而无法正常运转。 [16:26] | [冯培恩] 4.危及社会稳定。有的政府债务负担过重,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甚至对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大多处于隐蔽状态,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强,加剧了财政风险的累积膨胀,如不及时控制化解,将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危及社会稳定。例如某省债务中财政部门直接负债约占18%,而通过政府设立的各类投资融资公司等借入的债务却占了总额的79%。负债率平均水平为54%,成倍地超出了负债率警戒线10%。 [16:27] | [冯培恩]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地方政府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建议: [16:27] | [冯培恩] 1.深入展开地方政府债务登记调查,全面揭示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以及或有债务等,科学地编制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 [16:27] | [冯培恩] 2.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各级政府在清理现有债务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确定偿债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确保落实偿债资金来源。政府不得负债建设没有稳定可靠的资金做还债保障的项目。政府要设立专用的偿债准备金,数额不少于年初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3~8%。偿债准备金由财政部门专户管理,不得截留和挪用。 [16:28] | [冯培恩] 3.完善相关法规,规范政府举债。现行法律禁止地方政府负债,造成暗箱操作盛行,中央政府就很难掌握地方政府负债的真相,风险很大。建议尽快完善《预算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给予地方政府适度负债的法律通道,以便防止其盲目负债,并有助于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16:29] | [冯培恩] 4.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要建立信息充分披露制度,提高债务风险的透明度。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责任制,将控制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量化到地区、部门乃至个人。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内部预警体系,运用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16:29] | [冯培恩] 5.严格控制债务,严防新生不合理债务。债务率已经超出警戒线一定程度的政府不得再举债。各级政府一般不提供融资担保。乡镇政府及下属单位举债必须上报县级政府审批。对违规举债和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没按计划偿还债务者要追究责任,对造成国家财产损失者要依法处置。 [16:30] | [萧灼基] “少取”成绩显著 “多予”要加大力度 [16:31] | [萧灼基] 按照中央少取多予的方针,几年来,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推行,国家财政用于农村税费改革和转移支付的资金大幅增加。2006年全国全部取消农业税后,与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农村每年平均减负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中央提出的“少取”方针,已取得很大成绩。在少取与多予上,少取是有限的,多予是无限的;少取是一定时期的任务,多予是长期的任务;少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多予具有长远作用。多予是今后支农的重点。这里仅就几个原则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6:31] | [萧灼基] 第一,“多予”是对农民的补偿。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贡献很大,但没有得到相应补偿。 [16:32] | [萧灼基] 例如:1.长期存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甚至越来越大;农产品价格低下,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农民创造的价值大量转移到工业与城市;2.国家征地价格与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剪刀差”。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国家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金很低,但却以高价出让土地使用权。农民遭受很大损失,政府却受益很大,有的地方成为第二财政收入。 [16:33] | [萧灼基] 3.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费用价格与劳动力价格“剪刀差”。农民工在城镇居住,支付的生活资料价格及服务价格与城市居民相同,有的甚至比城市居民高;但农民工工资比城市同等劳动力的职工低,有些地方甚至低20%~30%。这种同工不同酬,侵犯了农民工的权益。总之,农民为改革开放所作的贡献,所受的损失,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多予不是恩赐,而是“利益回归”。 [16:33] | [萧灼基] 第二,“多予”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的发展,是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农民收入低下,扩大再生产能力和运用新技术能力很弱,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疲软,是造成消费品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多予不仅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持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16:34] | [萧灼基] 第三,“多予”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2004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25,如果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达到1:4。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比农民快,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更加关注公平。多予就是更加关注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 [16:35] | [萧灼基] 第四,“多予”必须加大财政支农的比重。“十五”期间,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有较大增加,从2000年的1231亿元增至2004年的235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7.75%上升至8.28%,但如果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比较,则低得多。那一年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13.43%。上世纪80~90年代,多数年份也在9%以上。既然目前国家财力较强,“三农”又是重中之重,理应加大用于农业的支出。因此,建议第一步在“十一五”期间,达到10%;第二步在2020年前,达到12%。 [16:36] | [萧灼基] 第五,“多予”重点是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公共设施。农村地域广阔,需要做的事很多,需要增加投入的项目也很多。重点要放在改善生产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例如治理江河,治理沙化、碱化,防止水土流失,修桥修路,整治排灌系统,发展交通运输等,通过这些投入,逐步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这些项目投资大,没有财政投入,仅靠农民家庭或农村集资是不能完成的。 [16:37] | [萧灼基] 第六,“多予”要着眼根本性和长远性。发展农村教育,就是最具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事业。在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现在要做的是提高办学质量。为此,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改善校舍、充实教学设备;要增加办学经费,使教师有培训、交流、进修的机会;要鼓励农村青年报考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要恢复助学金制度。 [16:38] | [萧灼基] 第七,“多予”要与放活相结合。仅仅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选准投资项目,开拓致富道路。政府要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鼓励农民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附加价值。要打破城乡界限和户籍限制,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生产经营项目,凡是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和吸纳劳力的项目,都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开发,真正把农村经济搞活起来。 [16:38] | [萧灼基] 第八,“多予”要运用金融工具。根据我国农民具体情况,当前较主要的金融工具有二:一是银行信贷。要帮助农户找准生产项目,协助银行给予贷款。对于困难农户,政府要给以担保和贴息。二是农业保险。农村自然灾害多,农民无力抗御。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田颗粒无收,农民损失惨重。政府要给农民帮助,补贴农民保费,并且给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农保公司的经营积极性。 [16:39] | [萧灼基] 第九,“多予”要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谷贱伤农。由于价格变动,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情况经常发生。国家要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按保护价收购,或对农民实行价格补贴,使农民真正做到丰产丰收。 [16:40] | [萧灼基] 第十,“多予”要项目具体,重在落实。各级政府对农民的承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而必须条条落实。承办单位要落实,资金要落实,人员要落实。 [16:40] | [汪纪戎] 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6:41] | [汪纪戎]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口活动空间相对狭小,而人类活动又具有极强的生态效应。尽管几十年来经济获得成功发展,但由于“重开发、轻保护”,整体生态环境长期超载,自然支撑体系恶化,抵御灾害能力减弱,危害强度增大。 [16:41] | [汪纪戎] 由于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生态环境价值往往未被考虑,尽管生态保护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保护者一般不能从市场上自动获得经济效益和补偿,生态保护受益区的经济发展却又未考虑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导致“环境无价、资源低价、商品高价”,助长了资源开发者把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外部不经济性转嫁给社会和环境。而经济欠发达、贫富差距大、财富分配不公,又激化了社会矛盾,致使社会冲突向生态领域扩散、转移和蓄积,损害了资源环境,同时也恶化了环境问题的人文社会背景。 [16:42] | [汪纪戎] 众所周知,我国西部是江河源头,是重要却又十分脆弱的生态功能区,这里的环境变化必然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神经,保护好了,全国受益;被破坏了,殃及全国。这里居住着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他们急于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的种种努力,往往直接构成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期处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16:43] | [汪纪戎] 在这里生态环境的破坏存在着自然扩散和乘数效应,既造成中国生态价值严重透支,又使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积重难返,而客观上还存在着为生存、为改善生存条件不断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机制。当这里的人们没有更好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可供选择时,要求他们安于贫困,要求他们抑制思富求变的欲望,接受诸多限制是不公平的,也是难奏效的。 [16:44] | [汪纪戎]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均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规范划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行为。明确提出“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要求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 [16:45] | [汪纪戎] 承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广东省测算生态公益林的投入产出比为1.36:7),在经济建设和市场交换中体现生态价值,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全生态补偿政策,国家才能在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之间进行平衡和调整,才能通过公益补偿机制寻求东部经济资本和西部生态资本的平衡,实现东西部人民生态保护惠益的平衡。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础。 [16:45] | [汪纪戎] 近些年来,中央财政用于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金额巨大。山西、广东、浙江等省和广州、杭州、泉州等市也都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公益林建设、水资源调配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政策,调整受益方和受损方利益,实现共享生态、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进行了有益探索。 [16:46] | [汪纪戎] 但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法制、机制、体制尚不完善,受损主体和受益主体往往又不易界定,而破坏生态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些地方求政绩的冲动,加上执行相关措施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管理成本趋高,往往补偿难以到位,且补偿受益者与应补偿者脱节,多渠道的补偿办法又不与生态绩效直接挂钩,投入效果被打了折扣。实践证明,仅靠行政手段不仅不现实,政策措施也很容易因被异化而变味。建议如下: [16:47] | [汪纪戎] 一、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责任原则;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组织原则;从点到面、先宜后难的操作原则;广泛参与、因地制宜的实施原则,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整体框架。从四个尺度上通过上级对下级、国家对地方的纵向公益补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横向利益补偿和资源要素管理实现部门补偿三种方式,采取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并用,逐步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生态补偿。 [16:47] | [汪纪戎] 二、建议调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直接用于生态保护的比例。加大对列入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支付力度;提高国家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16:48] | [汪纪戎] 三、建议对西部输出的资源、能源征收生态补偿费,设立西部生态补偿专项基金,重点用于补助资源、能源开发后的生态修复。 [16:48] | [汪纪戎] 四、建议尽快开展各类试点。可选择广东、浙江两省探索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政策的试点;选择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试点;选择相对独立的流域生态系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通过建立水质水量协议、交界断面水质管理、排污权交易等手段,建立跨区域的生态共享机制,实现互帮互助,“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效果。近期可选择东江源、新安江等受益方和受损方相对容易界定的流域开展跨省生态补偿试点。 [16:49] | [汪纪戎] 五、生态补偿说到底是个社会公平问题,国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占有环境资源不等进行平衡和调整,不仅要靠政策,还应在民法和物权法中有明确规定,在全社会树立“环境有价、资源有价、生态功能有价”的观念。 [16:49] | [汪纪戎] 六、修改环保法,理顺环保基本法和其他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建立统一、协调、完善的自然资源生态利益补偿制度,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 [16:50] | [尹明善] 转变增长方式 反思物美价廉 [16:50] | [尹明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定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一个企业该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呢?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增长,即物美价廉的方式转变为优质优价。买东西时谁都希望物美价廉,中国的许多企业也靠物美价廉的增长方式快速长大,但我们需要反思。 [16:51] | [尹明善] 一、物美价廉有悖客观规律。造出美的物品比造不美的物品付出的成本更高。所以美的物品应该优的价格才符合客观规律。逆规律而动是要付出额外代价的。比如水向低处流是客观规律,逆规律而动让水向高处走,就必须额外地付出人力或机械能把水运到高处。这些年来,企业靠物美价廉实现经济增长付出的额外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16:51] | [尹明善] 二、物美价廉可以使企业做大,但难以做强。物美价廉实为薄利多销,可以增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企业家没有一个是傻子,你懂物美价廉,他也知价廉物美。转眼之间价格战风起云涌,极端者“让利不让地”,亏本也要干。中国企业的价格战已从国内打到国外,那里没有父母官的节制,没有五老七贤的劝阻,比国内打得更疯狂。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最怕他乡遇故知。十年价格战下来,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万般产品无俏货,中国货物用秤称”的局面。纵然企业做大了,但没有利润自主创新,没有利润树自主品牌,企业做强绝无可能! [16:53] | [尹明善] 三、物美价廉可使企业做快,但难以做久。中国的企业都在高速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空前。越南市场某型号摩托,1998年每辆价高达2100美元。同型号的中国车到岸价仅500美元,便势如破竹般攻下越南市场。越南商战中的物美价廉,迅速壮大了中国摩托企业。但中国摩托在越南市场像潮水一样涌上海滩,又像潮水一样退下了沙滩,仅仅只风光三年。 [16:53] | [尹明善] 我国的服装、玩具、家电在国外市场都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任何企业,只要利润微薄,就经不起市场风浪。原材料涨价、银根紧缩、贸易摩擦,甚至一个传言都可使一个企业瞬间倒下。远的如三株、飞龙,近的有德隆、格林柯尔,都成了过往烟云,飞逝流星。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有资料讲平均3.4岁,有的讲2.9岁,七说不一,但没有一家说超过5岁的。 [16:54] | [尹明善] 四、物美价廉使员工不宽裕、股东少回报。物美价廉使企业快速做大了,但少有积累,没法给员工涨工资、加福利、买保险。反过来还以员工的低收入作为竞争力,再打价格战。陷入越穷越“廉”,越“廉”越穷的恶性循环。从全国来看,2003年和1980年相比,GDP增长了25.81倍,全国工资总额仅增长19.09倍,全国人均工资仅增长14.48倍。1980年全国工资总额占全国GDP的17.1%,到2003年反而降到只占12.64%。 [16:55] | [尹明善] 工资总额尤其是人均工资的增长低于GDP的增长,物美价廉是重要根源。长此以往,员工老不加薪,物价年年看涨,生活水平下降,主人翁意识淡薄,凝聚力减弱,企业危矣!物美价廉使股东,包括国有股东,回报也逐年减少。去年1~6月,全国工业增长16%,可利润增长却回落22.5个百分点,增产不增收,赔本赚吆喝,企业危矣!别说富不过三代,甚至富不过三年。 [16:56] | [尹明善] 亏损会逼着你走上偷工减料甚至违法犯罪之路,昧良心出于无奈。逃亡他乡、锒铛入狱甚至跳楼自杀的民营企业家已不是个别。据统计,美国员工的工资平均为中国员工的20倍。中国的前100名富豪的财富总和也只相当于世界第三位富豪。我坚信,那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早已远离物美价廉,进入了优质优价的境界。 [16:56] | [尹明善] 五、物美价廉使我国难富强,他国不领情。员工生活不宽裕直接后果就是购买力弱,使我国的消费成了拉动经济的短腿,国家难以富强。专家说,中国出口的袜子最初卖6美元一打,现在跌到0.99美元。龙永图同志在凤凰卫视的一次演讲。平均每双仅人民币0.66元。一双袜子要花去我国多少棉纱、电力、水、运力和劳力,资源浪费呀! [16:57] | [尹明善] 中国的人均资源本来就不丰富,这种物美廉价真是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我们把宝贵资源造出的产品贱价送人,穷了自己,富了他人;弱了自己,强了他人,好一个贱字了得!据统计,美国每年因消费中国货,省了100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省了600美元。我们造产品,他们印钞票;我们流汗工作,他们流汗玩乐。中国物美价廉,中国贴补世界! [16:58] | [尹明善] 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慷慨送礼,人家并不领情。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案已高居世界第一。土耳其一大报头条标题:“中国来了一艘船,土耳其工厂倒下一大片。”一味廉价,人家不悦。 [16:58] | [尹明善] 六、优质优价此其时也。在我们需要就业,需要税收,需要经济总量的市场经济初期,靠物美价廉快速做大企业,增长经济是不得已的次优选择,起到过积极作用,某些企业在某些时候、今后也可能还要走物美价廉之路,但总体说来,必须转到优质优价的增长之路。 [16:59] | [尹明善] “众人都醉,唯我独醒”,乃人生良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远离物美价廉,追求优质优价,国家必将获得脱颖而出之机。据说,全球反倾销,70年代反日本,80年代反韩国,21世纪反中国。日本、韩国醒悟了,转变了物美价廉的增长方式,摆脱了困境。中国企业应参照日、韩,加快向优质优价转变。虽说是江山易改,堕性难移,认准了就不回头。转变增长方式,远离物美价廉。 [17:00] | [主持人] 大会发言进行完毕,休会。 [1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