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1月9日电(记者张钟凯 刘刚)8日晚上,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外面细雨绵绵。当灯光渐熄,幕布落下,热烈的掌声在里面的大会堂响起,在演员陆续谢幕后仍然经久不息。
“好看,真的好看!两个多小时都没走过神儿。”60岁的观众竺丽贞说,“这段历史我们都很熟悉,他们演得很棒,很真实,让人感觉很亲切也很感动”。
这是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台北的首场演出。这一台湾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大陆编剧兼导演田沁鑫的精心编排下,实现了小说的“文化格局”和戏剧的“禅意表达”的结合。
全剧截取了“戊戌变法”最为激荡的10天,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以及富国强民的理想信念复活于舞台之上。舞台设计则以北京法源寺为主要概念,透过影像变化,切换为朝廷、民间和法源寺三重空间,表现百日维新里忠臣、奸臣、革新人士、守旧派等人物的内心转折与情绪变化。
话剧《北京法源寺》缘起于2012年田沁鑫到访李敖书斋的一次秉茶倾谈。李敖问她哪部小说可以改成戏,田沁鑫则脱口而出:《北京法源寺》。“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其中教化何等的忠孝,探讨怎样的义胆等,使得《北京法源寺》成为不得不排的戏。”田沁鑫说。
田沁鑫随后多次往返台北与李敖沟通,几易其稿。2015年12月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北京首演,迄今已在北京、上海、宁波、香港等地演出48场,时隔两年终于来到小说原创地进行演出,于11月8日至9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连演三场。
两岸话剧交流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据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介绍,作为大陆改革开放后赴台湾演出的第一个专业剧院,自从1993年开始,他们就率团来台湾演出,如今已经上演了十余个大小剧目,即使是在两岸关系很紧张的时候,戏剧交流也没有中断过,就在11月中下旬,他们将再次来台表演由《聊斋》改编的话剧《罗刹国》。
“话剧《北京法源寺》不仅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演员的精湛演技,也会启发对文化、对历史、对中华民族更多的思考,对两岸同样的文化脉络有更好的认识。”罗大军说。
在剧中扮演慈禧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张岩已是第三次来台湾演出。早在1993年,她就跟团来台表演话剧《关汉卿》,当时在台湾来回展演了21天,在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共演了十一场。
“台湾民众太热情了,当时每天我们的演出都在掌声和鲜花中落幕,回到房间里也都是鲜花,甚至有高中生一路全程跟随,看了好几遍。尤其是最后一场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时候,结束后在场观众跟我们喊‘再来呀,再来呀!’特别令人感动。”张岩说。
台湾旺旺中时集团时艺多媒体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是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引进方,据该公司总监王华玮介绍,这是其第四次引进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剧目,因为原著在台湾,创作在北京,此次展演更能凸显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
“据说一场话剧能演到50场是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很高兴台北见证了《北京法源寺》的第50场演出。”王华玮说。
田沁鑫和李敖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在演出现场再次相聚,但当晚李敖的儿子李戡则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中央,当演员出来谢幕时,他站了起来,深沉有力地鼓掌。
-
中国如何在世界教育标准建设中拓展话语权?
2017-11-08 18:18:08
-
2017思客TOP50文章评选,快来为你喜欢的作者打call
2017-11-08 18:18:52
-
“上班22天连休8天”是瞎折腾还是真福利?
2017-11-08 11:05:40
-
盘点记者证的前世今生,看一看你见过哪一版?
2017-11-08 11:06:40
-
1300人抢一个!国考最火职位竟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2017-11-08 1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