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新华观点 要 闻 新华关注 新华深读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精彩专题 医卫健康 看天下
首页 >正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这条轴线,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2024-06-21 10:23:1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特约撰稿王军

  2020年,以考古学家赵志军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考古》杂志发表了对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及分析报告,显示距今一万年前,人类对小米的驯化已在这里开始。

  “北京东胡林遗址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11000—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到早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浮选出了1663粒炭化植物种子,从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和1粒炭化黍粒。”研究报告披露,“此次东胡林遗址浮选出的是肉眼可辨识的完整的粟和黍的谷粒,是目前正式考古发掘浮选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粟和黍这两种小米的实物。”

  自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西发现两处一万年前的古栽培稻遗存以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资料表明,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与一万年前驯化了大麦和小麦的西亚地区一样,是人类早期农业的发祥地。

  种植农业的发生须以对时间的测定为基础,对农作物的驯化意味着彼时先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农业时间。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人类对时间的观测活动,与考察人类对农作物的驯化活动一样,都是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不可缺失的内容。

  与欧洲人观测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移行位置以获得时间的方法不同,中国古人是通过观测天体在地平方位中的移行位置来测定时间的。

  成书于两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记录了中华先人获得时间的方法,即在一块平地上,垂直矗立一根表杆,以表杆的基点为圆心画圆,日出与日入之时,表影与圆各有一个交点,将这两个交点连接,即得正东西之线,再将这两个交点的中心点与表杆的基点连接,即得正南北之线。夜间,通过望筒观察北极星,测定北极轴,可进一步校正方位。

  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时分,正南北子午线上,表影最长,时为冬至,表影最短,时为夏至。通过经年累日持续观测,即可精准测定一个太阳年的时长,进而规划时间,指导农业生产。

  在这套观测体系中,表杆与以表杆为基点所画之圆相叠加,即构成汉字“中”的造形。汉字“中”表示了辨方正位定时的方法,这关乎万事根本,对中国古代城市中轴对称的“中”字型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北京元明清城市中轴线即为代表。

  在农耕时代,告诉人民时间,是统治者承担的最重要责任。观象授时事关农业生产、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能获得权力。所以,《周礼》开篇即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因为时间只能通过空间来测定,辨方正位方可定时,这决定了天子营造国都,必先测定方位,其所在王廷必须与标志其权力来源的中轴线建立联系。北京明清紫禁城建造于中轴线上,即为一种表现形式。

  这样的制度极为古老,可溯源至6500年前河南濮阳的西水坡45号墓——被北斗、二十八宿星象所环绕的墓主人,显然是彼时之王,他的头部枕向南方,朝向一条长约一百米的正南北通天神道。

  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活动中,正南北方向得到了特别强调。相传是孔子编定的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记录了尧帝命令羲和四子观测南中天星象以测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方法,其中,正南北方向是最重要的观测轴。

  相比之下,欧洲人观测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移行位置以获得时间,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记载的那样,东西方向变得更加重要,因为需要观察日出与日入之时太阳所偕之星。所以,雅典古城的帕特农神庙是面向东方矗立的。

  而在中国,东方与西方则与春分与秋分的测定相关。因为二分之日,太阳正东而起,正西而没。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记录了观测北斗移行的授时方法——初昏之时,北斗指向正东,时为春分;指向正西,时为秋分。

  2016年,笔者在对北京老城建筑布局进行研究时发现,将老城东侧春分祭日之日坛与西侧秋分祭月之月坛连接,即可划定一条横贯老城的东西连线,此线与城市南北中轴线交会于紫禁城太和殿广场,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的测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地平坐标体系。

  此种十字交午的坐标体系,可溯源至距今9000—78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有十字形刻槽的垂球,以及被驯化了的炭化稻米。同样,在七千年前种植农业得到显著发展的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在许多陶器之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刻画符号。

  可见,北京老城包含着极为久远的人文信息,其城市中轴线虽然创建于古代中国的晚期,但其制度十分古老,反映了中华先人测定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方法。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在东胡林遗址时代,先人已经划出了一条正南北的直线,但可以肯定的是,掌握不了农业时间就无法完成对农作物的驯化,而这必须以对空间的认识为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元明清城市中轴线堪称中国所在东亚地区种植农业发生以来万年文脉的结晶。这条轴线肇始于十三世纪元大都的建设,游牧民族的英雄忽必烈入主中原之后,通过这条轴线的规划,显示了他继承中国固有之文化的决心。

  忽必烈在这条轴线的北端,建造了两幢高大的建筑——鼓楼与钟楼,并将鼓楼命名为齐政楼,以纪念古史传说时代尧帝对权力的禅让、舜帝对天命的继承。忽必烈以此宣扬,他就是尧舜的传人,他所创立的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

  这是蒙古族人民融入中华民族的重大事件,后来的满族人创立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也继承了这条轴线,同样融入了中华民族。

  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元明清城市中轴线又见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表明中国的存在,实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是其所塑造的文明持续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 史梦佳
关键词: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