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19:00,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集体采访活动,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图为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新华网 郝广鹏 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 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0日19:00在梅地亚中心二楼新闻发布厅举行集体采访,邀请科技领域代表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
科技创新对于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从现在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了,而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请问,你们觉得现在的创新环境怎么样?对于营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你们有什么建议?
王志刚:
到2020年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确实时间很紧。作为科技管理部门,我们也确实感到时间紧迫、压力很大,一种责任感或者说是赶快工作的动力也在“茁壮生长”。刚才,卢建军同志讲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国家走的是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道路。实际上,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科技强国,这也是有规律性的。所以围绕着如何让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更方便、更自主、更有支配权,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围绕着科技人员在项目管理和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方面,让科研人员更有自主权。比如在经费使用方面,现在课题的结余经费留给单位统筹使用,课题组可自主选择科研课题。
还有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过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个人可能不一定有太多利益,现在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以上要奖励科研团队,这样他们就有积极性了。还有现在要强调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实行分类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从事基础研究有很不确定性,比如引力波,虽然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做了预言,但是结果发现和结果印证却具有偶然性,这就是科学逻辑和实证。所以,我们要尊重基础研究的特点。
第二,技术创新又是一种方式。技术是有成熟度的,有的是9级成熟度,有的12级成熟度,一篇论文肯定不能转化,但是技术到了什么成熟度能够转化,也要有标准,也要有不同的评价。
三是产业化问题。我们鼓励科技人员跟企业合作,或者自己办企业。一些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也想办企业,但是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可以让有经验的人来办,教授还在实验室里面搞科研,但他有股份,有话语权。
以上这些,都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越是时间紧,我们越是要聚天下英才到中国创新创业,这样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才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