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牧人:我对蒙古音乐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视频剪辑:樊东林
今年初,呼和牧人终于定下了新乐团的名字——TALAST。他说,在蒙语里,这是至高无上的含义。“我们要把蒙古音乐唱给更多人听,蒙古文化不止属于蒙古族人,它是民族文化至高无上的瑰宝,是所有人的精神财富。”
89年的呼和牧人,与800万“北漂”一样,离开家乡,执着于梦想,为未来奋斗和打拼。七年前,当他把“带着蒙古音乐走出内蒙古”的想法告诉导师,就已经做好了独自承受孤独和失落,面对困难和未知的准备。
蒙古族青年歌手呼和牧人做客中国青年网接受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来北京三年,呼和牧人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比以前更热爱蒙古音乐,这种爱是深入内心,深入骨髓,甚至,融于生命。
纯、真、诚,是蒙古音乐带给呼和牧人最大的心灵触动。“不论任何时候,它给予我追逐音乐梦想,传播民族音乐的勇气和信心,更是我做人处事的原则,和寻找人生方向的指引。”
蒙古音乐,是情感,是寄托
每当追溯自己痴情于民族音乐的源头,呼和牧人总会想起儿时,奶奶在床边哼唱的摇篮曲,父亲拉着蒙古四胡的陶醉神情,还有母亲那高亢悠远的长调民歌。
蒙古人对于音乐的热爱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草原上的歌者,是人们赋予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最贴切的称呼。蒙古族传统音乐记录着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发展形态,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被视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对于出生于科尔沁草原扎鲁特旗的呼和牧人来说,蒙古族音乐是萦绕在他童年记忆里熟悉的旋律,饱含着他对家庭和民族最纯粹的情感,甚至是他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开始。
“天空蓝,草原绿。父母恩,孩儿心。日月光,照大地。父母恩,孩儿心……”正如这首长调民歌《父母恩》教会呼和牧人“孝为先”的道理,他不断地从富含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音乐中汲取先人的智慧,获得思想的灵感。
谈及自己的音乐启蒙,呼和牧人最感激父亲和高中音乐老师萨日娜。“父亲让我不惧舞台、热爱表演,萨日娜老师则让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蒙古族长调。”
在呼和牧人眼中,父亲是一位杰出的歌者。“我父亲会演奏很多种蒙古族乐器,在我小时候,父亲会让我在客人面前演唱,他用手风琴为我伴奏。”呼和牧人坦言,那时的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何要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直至自己开始上台演出,他才明白父亲的苦心。“他希望我能不辜负自己的天赋,能在真正展现自我的时候把握机会。”
蒙古族青年歌手呼和牧人。本人供图
时至今日,呼和牧人仍然清晰记得萨日娜老师第一次在课堂上演唱呼伦贝尔民歌《圆蹄枣溜马》时的情景。“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那是我觉得足以震颤心灵的音乐。”在扎鲁特旗蒙古族第一中学学习了两年乐理知识后,呼和牧人在高三时期专攻于长调民歌。
不论是因为童年记忆,还是少年时深深扎根于内心的音乐梦想,呼和牧人在高考志愿单上只填报了一所大学——内蒙古大学。就读艺术学院学习长调专业,成为他迈向自己人生梦想的起点。
长调民歌,是表达,是述说
回想起自己大学时在门外偷听美声专业的学生上课,而常常在老师打开门的瞬间尴尬地跑开,呼和牧人总会不禁笑出声来。“当时我希望能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唱法,将长调融入不同的元素,形成专属的个人风格。”
呼和牧人的想法得到导师格日勒图教授的支持。作为自称为“老雁”的蒙古族长调大师歌王哈扎布先生亲自命名的七位“雏雁”之一,格日勒图是中国第一位研究蒙古族长调民歌获得博士学位者,也是中国第一位长调专业的教授。“能师从于格日勒图教授学习长调是我莫大的幸运,不论是对于长调文化的理解和发声技巧的掌握,还是音乐风格与创作思维的形成,导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都非常大。”
初学长调时,呼和牧人选择了面临失传的潮尔长调。潮尔长调是蒙古族宫廷歌曲的一种,歌词庄重严肃,含意古朴、思想深刻。现存的曲目共有10 首,凭借优秀的嗓音条件,呼和牧人学习了其中8首。呼和牧人觉得,多一个人继承,宝贵的民族文化就多了一丝延续的可能。
呼和牧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电影音乐会》演唱民歌。本人供图
民族、美声、通俗、摇滚,乃至西方流行音乐,呼和牧人陶醉于每一种唱法,每一首音乐带给他的震撼和灵感。在他看来,不是作品服务于人,而是人服务于音乐。“作为专业的歌者,仅仅掌握一种唱法是不够的,把握每一种音乐风格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诠释自己想要表达的音乐,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多元的作品。”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因此,长调不光是歌唱,也是述说。2009年,呼和牧人参加了全国“蒙古王杯”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电视大奖赛。比赛期间,在与民间艺术家的交流中,呼和牧人提出一直困扰自己的疑问:“民歌演唱怎样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
“抛开思想上的束缚,心里想着家乡的草原,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一位前辈的回答给了呼和牧人很大的触动,这一启发对于呼和牧人既是一种民间音乐的回归,又是日后表演时重视剧情创作的起点。
即使常会废寝忘食,呼和牧人还是非常享受做原创音乐的满足感。他把最利于音乐表达的元素融入其中,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呼和牧人都会反复斟酌。他认为,音乐是超越语言限制的存在,“我希望人们在听到我唱蒙语歌时,也能从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民族文化,是继承,是传播
该把蒙古族长调唱给谁听?这是呼和牧人在即将毕业时思考的问题。“老师,毕业后我想走出内蒙古,去看看其他城市的人们在听到长调时是什么反应。”在一次日常发声练习后,呼和牧人将自己的规划告诉格日勒图教授。
在蒙古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无数大师的名字,许多人终其一生致力于蒙古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年轻一代的歌者,沿着前辈们的脚步,让蒙古音乐跨越地域,传播至全国甚至全世界,这一愿望在呼和牧人的内心日渐强烈。
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呼和牧人代表内蒙古,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音乐剧《阿拉腾淘来》(金色胡杨),担任剧中主角之一,以及长调独唱的角色。
这是呼和牧人第一次来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现代都市,北京对于呼和牧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音乐剧结束后,呼和牧人毅然成为一个“北漂”。
初来北京时,呼和牧人经常失眠,甚至在半夜惊醒。那时候,呼和牧人急切寻找任何能够展示蒙古音乐的机会,而这也让他心中的担子越压越重。
呼和牧人与TALAST乐团。本人供图
2013年,呼和牧人组建了自己的原生态音乐组合“敖包组合”,参加了《中国红歌会》电视选秀比赛。敖包组合将长调、呼麦、马头琴相融合,使悠扬的长调、浑厚的呼麦与委婉的马头琴声相互交织,这一次,呼和牧人与同伴竭尽所能地用音乐向更多人描绘浩大与广阔的蒙古草原,展示丰富而迷人的蒙古文化。
这次比赛中,敖包组合荣获北京赛区十佳歌手一等奖,并代表北京与全国各赛区的十佳歌手同场竞技,获得全国12强的成绩。
今年7月,呼和牧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电影音乐会》。8月,呼和牧人与自己新成立的TALAST乐团举办了《蒙元宫廷音乐会》。
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呼和牧人的这一目标从未改变,“但我知道,凡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如今,呼和牧人的内心更趋于平静。“我不在意时间的长短,此时,我无比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即使个人力量再渺小,我都会坚持下去。”(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共享单车正流行,国外如何鼓励绿色出行?
2017-03-23 08:38:47
-
大学生就业难是缺岗位还是缺自我定位?
2017-03-23 08:20:38
-
勤俭节约是美德,“光盘行动”经验大分享
2017-03-23 08:45:32
-
借"精准扶贫"逼寡妇发生性关系?该彻查
2017-03-23 10:08:58
-
动心了吗?国家鼓励事业单位这类人兼职创业
2017-03-23 1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