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西强我弱”国际话语格局怎样改变
2017-02-15 08:44:53 来源: 解放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中国在国际上时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正面说得少、负面被夸大的境地。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产生这些问题,原因主要在于:

  西方媒体“他塑”形成反差。在对华报道上,西方媒体往往以冷战思维的立场观点、“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议程设置的技巧方法、揭丑报道的传播取向进行传播。客观上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他塑”而非“自塑”,使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形成反差,令西方民众认识不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国际舞台没有充分发声。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不想说,人是到场了,但多数时间为听会模式,很少发言,更少参与讨论;二是不敢说,除了请示的稿子外,什么也不敢说,也不敢参与讨论,老是怕说错话;三是不会说,话语方式陈旧、官话套话空话,中国故事讲不好;四是语言能力弱,不能很好地表达我方意图,参与讨论就更为吃力。

  学术话语与国际“接轨不够”。当前中国学界存在一种倾向:一些学者跟在西方学术后面作解读性、注释性研究,花大力气去证明外国人理论是对的。事实上,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很难赢得真正尊重的。

  此外,围绕全球发展趋势、人类重大话题、世界热点舆情,智库专家在各类国际性会议、论坛等场合,参与讨论、发出声音、阐述观点、进行游说,已经成为一个通行的国际惯例。但在这方面,中国智库学者的参与性、活跃度、话语权明显不够,尚难以提出立足全球化、具有前瞻性、带有标识性的思想观点概念。

  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对策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充分利用“国际发言权”。以联合国经济与发展议题为例,除中国代表参与的正式外交谈判外,大量其他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很少有中国人参与,反倒是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活跃得多。我们强调“争夺国际话语权”,顾名思义是从别人手里夺取发声机会。在某些西方控制并对我歧视的领域,这种表述是对的。但我们也不禁要思考,现有的国际发声机会都用好了吗?

  第二,找准切入点,抓实着力点。例如,联合国工作主要有三大块:一是战争与和平。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涉及战争与和平的重大事宜既有话语权还有否决权。二是人权。西方国家和媒体偏见较深,中国发声阻力较大,确需做争夺话语权的长期斗争。三是发展领域。这是尽快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国的政治阻力小、朋友多、成果丰硕,可很快产生影响。

  第三,克服人的能力建设短板。在国际舞台上,光有出席会议的人远远不够,能为中国发声的人才至关重要。建议精选一批有较强国际沟通能力、外语好、熟悉本领域工作的人才,全面参与国际会议和讨论,在重要领域较快形成国际话语方面的规模优势。同时,注意培养通晓国际话语传播方式的青年梯队。

  第四,抓住国际社会重大议题发声。要想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就要找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发声,借此产生共鸣和效果。如果只讲自家的“独门绝活”,人家听不懂也不一定感兴趣,自然就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力。其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应当善于抓住影响人类发展前途命运、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注重问题意识,开展宏观研究,体现中国立场、代表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第五,提升社会传播力,打造中国“智库舆论场”。面对社会发展重大议题、突发性公共事件和错综复杂的舆情环境,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智库一般只通过内部渠道提供决策咨询,显得封闭、保守、不活跃。按照国际智库运作规律来说,一般只有30%左右属于服务特定对象的保密性研究,其余均为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研究。应当鼓励中国智库在服务好党和政府决策的同时,更多参与公共话题,服务大众认知,促进社会进步。

  (作者: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洁琼
新闻评论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04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