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系列评论之二
3月31日,家属在给亲人骨灰盒扎丝带。当日,2017年生态葬集体安放暨公祭仪式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功德园思园生态广场举行。江苏省及南京市殡葬管理部门、市属各公墓代表、生态葬家属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活动。据悉,南京是较早推行生态葬的城市之一,形式主要包括树葬、花坛葬、江葬等。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胡印斌
清明前夕,浙江多地约有数百名逝者以海葬或江葬的形式“回归”大自然;辽宁省沈阳市也于近日举行了海葬公祭活动,190多位家属来到大连海域纪念骨灰入海的已故亲人;在广州,生态安葬成了市民办丧的主流方式……近些年,生态安葬开始在各地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身后事”。
中国人一向有礼敬祖先的传统,死者“入土为安”,并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接受后人的祭拜,这是一种特有的丧葬文化。那些隐伏在苍苍野地里的一个个坟丘,与生者对视,并由此也演化出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如果对“生态葬”只是简单倡导或强硬推行很难让人信服,在现实中也不可能迅速收取“移风易俗”之功效。
传统文化范畴的事务,从传统文化层面破解或许能事半功倍。
其一,应该在社会上倡导崇尚回归自然的文化,一个人立身于大地,最终又回归大地,这不是消亡,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而后人也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感到生命的传承。这样一种强调“根”、强调“生生不息”的新丧葬文化,与传统的礼敬祖先并不相悖,土葬百年之后,也是融入大地泥土。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二,葬俗的移易,往往与社会影响、风气带动有关。风气之变,往往之上而下,风行草偃,反之则波澜不惊。这就要求,倡导“自然葬”要从上而下,不能只呼吁老百姓回归自然,作为倡导者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率先起好带头作用。东汉学者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指出,“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常说的“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也是同样的意思。
对于丧葬新风而言,政府补贴确实有助推之效,但却并非问题的关键。中国人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向来在乎的并不是钱,而是“礼”。通俗地讲,就是文化。只要尊重民众的情感与认知,则这种文化就能够被普遍接受。比如,自然葬之后,通过种种人性化服务能够让逝者家属通过某些活动或者标识寄托哀思。
正如北京长青墓园负责人所言,骨灰自然葬区域将本着绿色、人本、科技、创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完善,更多地利用“互联网+”为家属提供智能化的祭扫和纪念服务保障。这样做固然很好,但还需进一步具体化,多从民众的接受心理出发,设计一些固化的纪念元素。“自然葬”不仅省时省力,也可随时随地祭奠,对于时间紧张的人们而言,也是一个合适的选项。
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在丧葬问题上回归绿色生态乃是大势所趋。而积极倡导生态葬、自然葬,让逝者回归自然,不仅符合生态、节俭的原则,也符合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系列评论之一: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
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就当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人生理念,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携带亲朋好友结伴踏青、领略美景、增进亲情。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面向未来。我们要重视传承的重要性,把握传承的主动权。
-
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打破户籍壁垒
殡葬改革应该更加强调其公共服务属性,打破户籍壁垒,破解殡葬暴利,惠及全体民众。2017-03-30 08:29:25
-
殡葬易俗如何守“礼”
死生大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看重。与对故去亲人的情感相比,在多数情况下,经济负担是次要的,更不要说公共性的环保问题。传统殡葬形式,因为有具体且久长的空间、隆重的仪式、具象的情感寄托,容易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2017-03-29 08:42:00
-
新华时评: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既要坚定也得温柔
新华社长沙4月4日电题:推动殡葬向绿色转型,既要坚定也得温柔2016-04-04 23:40:57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反腐剧如何燃起你内心的朴素期待?
2017-04-05 09:59:00
-
防人才流失东北如何“筑巢”?
2017-04-05 14:33:51
-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网民有奇招
2017-04-05 14:34:33
-
国人发朋友圈最气短的就是这个
2017-04-05 14:35:10
-
追思清明不负春光,如何过才有意义?
2017-04-04 1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