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14日电题:“贴心人,问不倒”与“睡不着,走不了”——记在陕西老区脱贫一线锻炼成长的多名党员干部
新华社记者陈晨
一年前,村里来了个年轻人--29岁的陕西省甘泉县会计事务管理局干部程涛。可村民们没人在意,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到贫困户家拜访,就被这个贫困户主人下了“逐客令”:“你个小后生,能办成啥事哩?”
一年后,这个年轻人的皮肤变黑了,方言说得更溜了。贫困户开始把他当贴心人,有困难都找他。谁家的母鸡下了蛋,都会想着送两个过去,给他尝尝鲜。
“只有深深扎根在群众里,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程涛回想起一年来在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这一年,程涛从没气馁过。群众不欢迎,他就一张笑脸相送,贫困户不积极,他就带头做示范。短短一年间,村里的养鸡、地膜玉米发展起来了,老旧危房改造了,17户贫困户中有11户实现脱贫,曾经软弱涣散的党支部也有了凝聚力。
“驻村抓脱贫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党员的意义。”身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程涛曾多次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每次都会在“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展板前驻足良久。“作为一名‘80后’党员,这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陕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一批批老区的党员干部,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党性,在同群众的水乳交融中成长成熟。
“全村有多少贫困户,每户名字叫什么?”
“致贫原因有哪些?”
“帮扶效果怎么样?”
……
在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代家沟村,面对前来调研的领导一串“连珠炮”式的发问,包村干部冯宇对答如流。
练就这样“一口清”的本事,源于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经历。冯宇说,大学毕业刚到村里任职时,自己甚至五谷不分,每天坐在村委会,一愣就是一天。
“不会干?那就去拜群众为师吧!”老支书的一句话,点醒了冯宇。
几年过去,曾经文气的城里姑娘变得粗壮结实。在她的带动下,全村17户贫困户有13户建起蔬菜大棚,人均收入提高2000多元。去年中秋节,她把贫困户栽种的小米、红薯做成“米月传奇”的月饼套装在网上售卖,短短6天就卖出18万元。
“刚来时觉得‘村里没大事’。现在才发现,‘群众无小事’。”冯宇说,基层是锤炼党性的大舞台,更是干部自我提升的大课堂。
脱贫路上,只争朝夕。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李平已近2个月没有休过周末了。
跟随他下乡途中,李平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往事。前几年,镇里为提升传统红薯产业,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推广,产量虽然翻番,可市场接受度不高、卖不上价,群众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好心没有办好事。”
痛定思痛,一番调研过后,镇里重新选择了适合当地的红薯品种,“甘谷驿红薯”的品牌逐渐打响,实现了产量和效益的“双丰收”。
“因为这事,我好几个晚上没睡好觉。”李平说。现在脱贫担子重,他夜里也经常睡不着。不过,每当看到贫困户脱贫后的笑脸,他感到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脱贫重任在肩,有人睡不着,有人不能走。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不脱贫、不能走,对贫困县的县委书记而言,是一种责任、一份动力!”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说。
近年来,延川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当地独特的黄土风情、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和作家群文化资源发展起文化旅游产业。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的场景便会在梁家河村、路遥故居、乾坤湾等景区出现。
2016年,延川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全年游客数量突破135万人,同比增长104.7%,全县累计有4000多贫困人口吃上了“旅游饭”。
“不脱贫,即使让你走,你能安心走得了吗?”延安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动情地说,自己将亲历全县告别千百年来贫困的历程,作为一名党员,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
人脸识别风行,你愿意“刷脸”消费吗?
2017-09-15 08:19:58
-
调查丨避免网络陷阱,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
2017-09-14 10:40:52
-
楼市“金九银十”今年最惨淡?官方回应
2017-09-15 10:06:59
-
长租公寓 能否锁住租客心?
2017-09-15 10:06:59
-
小学开设“中医课”师资成最大难题
2017-09-15 1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