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钻探高级技工向巴扎西在食堂用餐(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新华社拉萨10月11日电 题:钻探高级技工向巴扎西:我为祖国探矿藏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
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冰天雪地,一名藏族钻探工人带领同事常年扎根野外:钻山沟、爬雪山、趟冰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舍小家、顾大家、探矿藏……
向巴扎西,党的十九大代表、西藏地勘局第六地质大队工勘部副经理、钻探高级技工。一米八的身高,乌黑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瘦高的他看上去略显腼腆。或许在冰天雪地的工区生活久了,45岁的他言辞不多,一言一行中透露着坦荡率真。
从一名普通的钻工到机台上的“老专家”,在扎根野外地质勘探战线的26年时间里,他创造了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高地累计钻探进尺5万多米的记录。他带领工勘部一班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连续多年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地质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勘探机台上的“老专家”
20多年来,向巴扎西先后参与昌都玉龙铜矿大会战、墨竹工卡县甲玛铜矿、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等钻探项目20余项。他长期坚守5000余米的高海拔矿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期地质“铁人”精神。
地质人的苦只有自己最清楚,却很少向外人诉说。向巴扎西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日子在拉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在野外。”当记者问到最艰苦的经历时,他眼神移向窗外,历经沧桑的面庞略显微笑,“矿区现场的苦,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
长期在冰天雪地勘探,向巴扎西经历着出生入死和荒野孤寂。“2000年前后,我们4个人一起在18米高的钻塔上施工,我突然在8米左右的位置掉下来了,幸亏运气好,掉在最底层的塔基里,刮伤了但无大碍。”他说。
26年的坚守,为祖国勘探矿藏,向巴扎西用铁骨柔情书写了人生的大爱春秋。“共产党员,就应当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有机会为国家做贡献,我感到很自豪。”向巴扎西说。
同事眼中的“好导师”
作为大队钻探领军人,向巴扎西关心年轻同志的培养和成长,多年来为大队培养了一个又一个钻探技术能手。在带徒过程中,他将长期积累的机械操作要诀、窍门手记整理成册,无私地传授给他人,先后带出20多名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
经他培养的这些钻探操作能手,现在依然奋战在各个矿区,已成为六队钻探施工中的一支生力军。
35岁的其美仁增曾跟随向巴扎西在机台作业。他说:“我当了8年多农民工,跟着地质队干活,认识师傅后,他手把手教我,2008年我就可以带班干活了。我是初中毕业,现在是同学中收入最高的。”
“只要愿意学,我肯定教。”向巴扎西说,“我岁数大了,需要培养新人,平常在矿区我就专门留意能吃苦、爱钻研的人。”
西藏地勘局副局长张焕彬说:“近年来,他们‘师徒’一班人,出色完成了项目部下达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在藏北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大会战中,6个月一举拿下6000米的进尺施工纪录,单口井深创造了西藏地区高海拔钻探施工破2000米的历史新纪录,为西藏地勘单位在藏北能源资源钻探施工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人心里的“担当者”
在向巴扎西的心中,机台就是他的家。由于他长年坚守野外,与亲人聚少离多,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了妻子,特别是对孩子,有着难以弥补的愧疚之情。
1996年父亲去世,向巴扎西在工区走不了,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女儿生病,他很少能守在身边照顾。刚开始,妻子龙宗忍不住“怨恨”。岁月如梭,丈夫身上这种向上向善和对工作的执著,逐渐感染了龙宗。
“孩子小的时候,我跟丈夫经常吵架,老是埋怨他不顾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懂事,我也逐渐理解他工作的辛苦和无奈。他的敬业精神慢慢打动了我,也促使我工作更加用心。”身为一名中学教师的龙宗说。
向巴扎西的女儿强珍皮肤白净,活泼开朗,目前正在天津大学读大二。“刚开始对爸爸确实不是很理解,甚至有点怨恨,后来就越来越敬佩爸爸了。现在有啥事,都会随时跟爸爸沟通。”她说。
“女儿3岁多的时候,我从矿区回家,头发长,脸又黑,女儿看到我进门就躲起来。经过妻子一番解释,晚上女儿才肯让我抱。”回忆起这些,向巴扎西的眼睛湿润了。
-
小学生遇上苏轼,为何让清华附小学生火了?
2017-10-11 10:00:42
-
凭啥本事?90后技校生成领军人才能拿80万房补
2017-10-11 10:00:42
-
公务员注意!辞职"下海",可不是想干啥都行
2017-10-11 10:00:42
-
2岁男童意外摔亡!这个细节车主们千万别疏忽
2017-10-11 10:00:42
-
减少学生书面家庭作业不该靠“硬指标”
2017-10-11 08: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