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让农业更现代更安全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能振兴。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也就实现了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在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一颗名为“傅小西”的西红柿已经结出了“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果实”。
在南平市光泽县丰圣智能温室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内,智慧农业让大量劳动力从中解放出来,西红柿依靠智能滴灌实现了丰产增收。 新华网发(民建中央课题调研组供图)
鼠标轻轻一点,一组由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了电脑终端——今天,棚里的西红柿要“吃”多少营养液,全由这组数据说了算。
29岁的黄月琴是这个智能蔬菜基地的生产种植部主管。每天,她除了到种植区检查棚内西红柿的植株、果实是否健康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回到电脑操控室里,接收和处理系统传来的气候参数。在这些参数的“呵护”下,棚内的西红柿奇妙地实现了四季不断产,且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了8-10倍。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这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眼下,一些农业开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不仅连接起田间与餐桌,更在向科学种养、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延伸,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山野辽阔,泉清坡缓,当地农民马茂泽在农村创意发展规划师的指导下,探索人工科学散养野香猪。他给场地和每只野猪安上信息追踪微芯片,使身在百千里之外城市的“爱乡吃货团”成员随时可以通过手机观察到自己“包养”的野香猪在山谷里玩耍、奔跑、打闹、吃睡、“恋爱”等情景。
如今,“触网”的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清楚自己种养出来的农产品,最终端上了谁家的餐桌。
福安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赛岐镇象环村、苏阳村和湾坞镇庐山村等100多个村庄共种植巨峰葡萄7万多亩,其中设施农业种植葡萄5.5万亩,年产值超过7亿元。这其中,有30%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且网络销售单价高出当地消费均价的30%左右,年销售总额超过3亿元,惠及7.5万户农民。福安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县,被列为福建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农业局局长叶细玉介绍说:“这主要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电商和快捷的冷链物流,以及‘一品一码’的全面推广。”
目前福安市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个人逾2000家,依托大电商网络,积极推广应用“一品一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59家农业企业进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751家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备案,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有力保障了福安农副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福建从 2001年就开始治理餐桌污染,于2011年启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2017年9月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省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接入追溯平台,37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时上传、远程可溯。全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逐步铺开,成为绿色食品生产的“守护神”。
更大的一张网,也在精心编织中。2017年,福建优先选择茶叶、蔬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智能化;2018年,福建还将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即构建一个福建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省“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大数据,让乡村更开放更美丽了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需要打破空间的隔离,让农村连接城市,走向外面丰富多彩的广阔世界,“互联网+”带来了改变。
在东山县澳角村,沈志辉的“沈船长”海鲜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大,春节前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海鲜就达上百件,销售收入达60万元。“我16岁就上了渔船,当船长十多年,每趟出海,往返得走半个月,捕捞的海鲜早已不鲜了,根本就卖不到好价钱。”沈志辉感慨说:“有一次和做互联网的朋友吐苦水,朋友就帮忙在淘宝、京东试销,我尝到了甜头,所以就转做电商专卖海鲜。现在主要做微商,做好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如今澳角村的许多渔船的海鲜一捞上水面就开始拍照上网销售,一上岸就能快速分拣包装发运,第二天就能端上客户的餐桌,每艘渔船每年可以增收5万元以上。
不一样的村庄,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淘宝村”。
在中国淘宝村、革命基点村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几个月前,十几万斤蜜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一解果农往年丰产却难收、增产不增收的困扰。不仅如此,在涌动的电商浪潮中,该村传统的竹制品销售也“上了网”“触了电”。
村主任赖佳明介绍,近年来,培斜村大大小小30多个竹制品厂家都开拓了电商渠道,全村每年的电商销售额达1亿元。“单单培斜村的竹席,就借助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每年网上销售额有3000多万元。”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积极搭建“京东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星罗棋布的乡村连锁网点,在“互联网+”的链接下形成“云上”联合商城,降低了商业成本,也为许多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电商”专项行动已被纳入《福建省“十三五”商务发展专项规划》 中,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人才短缺等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省已有46个县(市、区)建有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超过5500个,行政村覆盖率约42%;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04个,覆盖率达到30%。
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在“互联网+文化旅游”推动下,打出了“油画村”的新名片。图为屏南县双溪镇美术馆,许多游客到此学油画、买油画。新华网发(民建中央课题调研组供图)
如果说,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当下旅游业的新时尚,那么,互联网的引入则为它的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声名鹊起之时,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契机也便随之而来。
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镇,目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100余座。有了这些“底子”,嵩口镇的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8年,该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2016年又入选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这里头,有大数据的一份功劳。
在嵩口镇各个景点中,一个个二维码标签随处可见。扫一扫二维码,景点的历史、文化介绍便出现在手机上,同时,语音导览也可随时播放景区介绍。
这些特殊的“景点身份证”,“复原”了古镇的千年时光,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据福州市旅发委副调研员、永泰县嵩口镇党委书记鲍瑞坊介绍,仅今年元旦一天,二维码的语音导览就有1万多次的点击量。而借助互联网旅游推介,嵩口古镇沿街的店铺已经从两三年前的32家变成了84家,民宿也发展到可供应400多个床位的规模。
如果说互联网打响了嵩口镇的知名度,那么,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的文化旅游,则在互联网的“孕育”下,打出了“油画村”的新名片。
在双溪镇安泰艺术城一楼的工作室内,杨发旺手持画笔,在画布上交叉画着弧线。
“老师帮我发朋友圈卖画,在网上买的人越来越多,来店里的人也越来越多。”杨发旺说话不流利,却因为油画找到了自信,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他告诉记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卖画,自己每个月能挣到三四千块钱,而随着“朋友圈”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直接赶来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学油画、买油画。
杨发旺的成长,得益于2015年屏南县高位嫁接引入的油画艺术公益教学。
彼时,屏南县率先在漈下古村建立文创试点,开展公益油画教学项目,此后又在厦地村、降龙村、双溪村等村落推进了公益教学和艺术驻创。两年多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信息和资源有效对接,截至目前,已有2万多名海内外学员来到屏南县各村落体验或驻创,全县集聚了60多家农民画廊、30多家文创民宿。
数据显示,2017年,屏南县共接待游客405.99万人次,比增22%;旅游综合收入31.68亿元,比增30.5%。
一些村庄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