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妈妈去哪儿了?妈妈回家了!”——湖南花垣文化扶贫让留守儿童的妈妈回家
2018-05-07 11:08:3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长沙5月7日电  题:“妈妈去哪儿了?妈妈回家了!”——湖南花垣文化扶贫让留守儿童的妈妈回家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柳王敏

  对于33岁的“二孩妈妈”吴整萍来说,现在每个周末都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她终于能和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母子3人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

  吴整萍来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排乍村,距离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不过30公里路程。湘西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由于贫穷,吴整萍13岁就辍学外出务工。

  “家里太穷了,父母顾不上我和弟弟妹妹,只能靠自己打工谋生。”吴整萍说,她20岁结婚有了老大石文泽,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孩子刚断奶时就把他送到邻镇的妹妹家抚养。后来有了老二,妹妹家庭条件也一般,只好把老二送到爷爷家寄养,而自己一直留在广州打工。

  吴整萍的丈夫则在湘西州府吉首跑货运,就这样,一家4口人分散在4个不同的地方,每年过年才能见上一面。

  “平时只有过节才能到爷爷家看到弟弟,小时候弟弟总会问我妈妈去哪儿了,我知道妈妈是为了赚钱供我们读书,但我不知道怎么告诉他,其实我更想妈妈回来。”13岁的石文泽说。

  去年7月,吴整萍听说镇文化站正推行“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当地妇女报名就能免费在镇上培训基地接受苗绣传承人和技师的专业指导,合格后将为绣娘提供织布、刺绣等手工产品订单。

  思家心切的吴整萍当即决定回家。“我小时候日子苦,也没有父母的陪伴,我不想自己的孩子再走我的老路。”

  接受培训后,吴整萍从与文化站合作的签约公司当月就拿到了1200元工资。由于吴整萍做事麻利,勤于学习,去年,她又当选为排乍村文化专干兼妇女主任,每月还能拿到1000元左右工资。

  依据当地扶贫政策,她两个孩子的学费也被免了,扶贫工作队又帮她把房子也修缮好,还硬化了地面。“现在一下班就能在村门口接到老二。村小只收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所以老大平日还在妹妹家住。”吴整萍告诉记者,每周五她都会准时带着老二骑着小电车去邻镇学校接老大回家吃饭,这样的团圆之乐让她十分满足。

  “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发起人、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告诉记者,花垣是“百里苗乡”,花垣苗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苗族姑娘擅长刺绣。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苗绣这一传统技艺在当地逐渐衰落。

  2012年,麻正兵推荐镇上一位绣娘参加苗绣比赛,作品获奖后当场拍出18000元。他意识到,市场孕育着将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扶贫相结合的机会。他组织镇上妇女成立苗绣合作社,尝试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手工生产苗绣。

  麻正兵的做法得到上级部门肯定。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企业、职业学院、传承人纷纷找到镇文化站,要求合作。经过培训的绣娘所制作的苗绣制品,可以卖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每个绣娘月收入可达3000元甚至更多。

  “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帮助留守儿童妈妈回家,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有利于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麻正兵说。

  如今,花垣“让妈妈回家”项目已成为当地文化扶贫的标杆之一,在湖南多地得到发展。

  湘西州在4个苗族聚居县设立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吉首市有1/5的返乡“妈妈”和留守妇女从事苗绣事业;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4000多名织女在当地“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领下,通过侗锦脱贫。

  据湖南省民政厅统计,目前全省约有70万留守儿童。“今年,文化厅将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使‘让妈妈回家’计划惠及更多人,让更多家庭可以团圆。”湖南省文化厅厅长禹新荣说。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妈妈去哪儿了?妈妈回家了!”——湖南花垣文化扶贫让留守儿童的妈妈回家-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279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