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屏——《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这是署名“宣言”的文章近期以来第四次刊出。从阐述“历史机遇期”,到勉励“艰苦奋斗再创业”、辨析改革“源头活水”,再到此次满怀豪情的“风雨无阻”,这些评论,因为有很强现实针对性,总能引发舆论场关注。
此次宣言文章再“宣言”,背景不言而喻。最直接的,就是文中所说的:“有人不愿意看到醒狮的振奋、巨龙的腾飞,不愿意看到13亿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这是无法回避、必须应对的挑战”。而更大的背景,文中也进行了论述,“快速发展”留下的问题、“发展起来之后”的烦恼、“进一步发展”绕不开的坎,构成了当前中国和中国人民必须面对的挑战。
直面“风雨”,文章到底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让读者点赞“真提气”“真给力”?
一是“信心”。这篇文章让人读出了信心,什么都压不垮的信心。
面对风雨,要保持信心,不能有了艰难险阻就“认怂”。宣言文章提出,我们看事情,要有“大历史观”。打开历史的视野看现在的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信心从何而来?一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有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有积极向好的基本面。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制度的优势将持续充分释放。三是世界经济的大海不可能“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构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如何坚定信心?面对困难,既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听风就是雨。要以充分的预见性与清醒的判断力,学会看大局、明大势,全面把握发展的主流与支流,于严峻挑战中看到光明前景、于乐观精神中保持理性,这才是面对风雨时正确的姿态。
二是“决心”。这篇文章让人坚定决心,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决心。
面对风雨,要坚定决心,不能因为有了艰难险阻就“退缩”。我们是要居安思危,但不是患得患失;也必须有忧患意识,但不是消极悲观。有人面对一点风雨,就担惊受怕、乱了方寸,缺了一份从容淡定。对此,宣言文章回应:“美好生活不是温室里的生活,不是真空里的生活,风风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到改革开放振兴中华于“开除球籍”的边缘,发展哪有一马平川?我们常用“长征”来形容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不会一帆风顺、很难一蹴而就,就如伟大的长征那样,虽然曲折悲壮、充满风险考验,但终能一路过关斩将、凯歌高奏。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审视今天的中国,我们既要看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外部环境,也要看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世界大势,更要看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自信。
三是“齐心”。信心和决心,都是认识的问题;而“齐心”,则是行动的问题。
是葆有忧患精神的积极进取,还是弥漫消极情绪的畏葸不前?是怀揣危机意识的戒骄戒躁,还是心存畏难情绪的缩手缩脚?这不仅需要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代的国家做出抉择,也需要每个人给出回答。
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宣言文章的一个提法格外醒目——行动哲学。“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样的哲学,是“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国家制胜的关键,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中国有13亿多人民,鼓足干劲、各尽其责,就能激荡出无穷无尽的内生动力。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对于千千万万普通人,我们需要坚定这样的信念:你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在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金 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