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之源。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在这些英雄先烈中,有这样一对平凡而伟大的革命伉俪——陈觉、赵云霄,他们志同道合、并肩作战,既是亲密伴侣,也是革命同志,更是真挚战友,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生命的绝唱。今天,就让我们向英烈致敬,一起来重温他们的“生命绝唱”。
为国牺牲殇是福
陈觉,原名陈炳祥,1907年生于湖南醴陵,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与妻子赵云霄先后被敌人逮捕。就在他牺牲前四天(10月10日),为身怀六甲的妻子写下了绝笔信:“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虽然陈觉烈士的生命火花在21岁凝铸于铁窗镣铐之下,戛然而止,但是他却用选择和信仰拉长了生命的长度,拓宽了生命的厚度,延伸了生命的深度,他的死重于泰山。
陈觉烈士走了,但是无数个“陈觉”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毛泽东同志曾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进入新时代,我们铭记和纪念英烈们就要做到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灯不熄”。
以身许党不瓦全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诀别书中既饱含着子女对年迈体弱的父母那种“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愧疚,又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宽慰;既有对内心坚守的党的事业那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终身抱憾,又有“宁愿玉碎不愿瓦全”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初心不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和事业的坚信、坚守和坚持。
这样的一份坚信、坚守和坚持源自于陈觉烈士少年时的改名言志,立志要做“一位觉醒的青年”;这样的一份执着发酵于他坚定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醴陵县学生联合会负责人;这样的一份信仰定格于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选派远赴苏联留学;这样的一份坚定强化于他与妻子临危受命,紧急回国,接受组织分配回湖南工作,两次领导“醴陵年关暴动”;这样的一份坚守升腾于他作为革命者与妻在狱中相聚,即便在生命最后关头,也绝不向反动派低头,绝不出卖组织和自己的爱人,以身许党,让忠贞的爱情化为永恒。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将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何让我们党在这场伟大斗争中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要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像革命先辈们那样,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一心为民终不悔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封绝笔信,既是写给情投意合的爱妻,也是写给体弱多病的父母,更是写给尚未出生的孩子,仅只有600余字。细细品味这短短的600余字,却又饱含了无限深情:有对妻子的依恋之情,对父母的眷恋之情,对孩儿的不舍之情,更有对祖国和天下父母子女的赤子之情,字字珠玑、字字泣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苦难深重,革命处于低潮,到处是白色恐怖。一个家境优越的青年,一个海外求学归来的才子,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不是选择生儿育女、过好小家,而是矢志不渝投身革命,直至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逮捕、枪杀。绝笔信中,字句见信仰,皆是他、他的战友的志向和精神的写照,充分彰显了革命烈士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为大义、舍自己为他人的高尚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赞成、拥护和爱戴。(作者: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韩晓娟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