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2018-10-08 15:02:4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长春10月8日电 题: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新华社记者 邹声文、刘硕

  金秋十月,位于“黄金水稻带”的吉林省喜迎丰收,全省1200多万亩水稻陆续开镰。

  记者在吉林省水稻主产区走访发现,连年丰收的喜人图景背后,蕴藏着许多引人瞩目的“时代之变”。

  从追求产量到提升质量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4)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蔡雪捧着刚收割的水稻站在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的稻田间(9月19日摄)。 金秋十月,位于“黄金水稻带”的吉林省喜迎丰收,全省1200多万亩水稻陆续开镰。 记者在吉林省水稻主产区走访发现,连年丰收的喜人图景背后,蕴藏着许多引人瞩目的“时代之变”。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父亲那一辈人种稻,使劲用化肥、农药,产量越高越好,一亩地恨不得打2000斤,有产量却不挣钱。”辉南县三和农场负责人国洪义说。

  几年前,国洪义开始建农场,按照有机标准种了3000多亩稻田。“我们亩产虽然只有父亲种地时的一半,但价格却是原来的10多倍。”他说,“父亲也从怀疑变成了服气。”

  为了确保质量,国洪义每年都要请专门的质检机构为自家的大米做质量检测。“1粒米要经过384项检测,品质有保证,自然可以卖出好价格。”

  不以产量论,但求品质高——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稻田“掌门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2)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吉林省舒兰市的一片稻田(9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舒兰市宝龙仓米业的稻田里,收割机在一边闲置不用,10多名花钱雇来的农民在手工割稻。公司负责人姜涛指着稻田里码放整齐的稻垛说,有机水稻最好手工收割,因为稻穗可以在垛里继续“生长”20来天,大米口感更佳。

  “每名割稻工每天工资四五百元。成本高了,但是大米品质更好,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姜涛说。

  “吃饱不是问题,吃好才是关键。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品质、安全、营养,水稻种植就会出现从片面追求产量到更加重视质量的转变。”辉南县农业局副局长李琴说,这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体现。

  从面朝土地到放眼市场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1)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在吉林省舒兰市拍摄的稻田间的水稻(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包装分为布艺、柳条、竹木、塑料,颜色有红、黄、绿、蓝,规格有2斤、5斤、8斤、10斤……舒兰市平安镇永丰米业产品展示厅里,同样的稻花香大米却有200多种规格、包装。

  企业负责人曹洪峰说,仅仅是对包装,客户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只会种地而不琢磨市场,还真成不了好把式”。现在,他在传统渠道销售额达数亿元,网络销售也快速增长,去年突破了500万元。

  “农民长期不懂市场,价格被经销商压得很低。”孙有成说。10年前,长期在化工市场打拼的他投身水稻种植和大米加工,并为自己的大米注册了商标。随后,他背起家乡的大米和电饭锅,远赴北上广、云贵川、珠三角,到处做饭给当地人尝。

  “这样,口碑一点点积累,销路也慢慢打开。”孙有成说,现在自己的大米年销量突破7万吨,今年有可能突破10万吨。

  舒兰市合兴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奚凯军近年一直探索鱼稻、蟹稻共生的种养模式。他说,稻田里的鱼、蟹其实没有带来多少效益,“但它们能促进水稻生长,更是优质大米的‘代言人’,能帮助我们打开高端市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从人力劳作到科技发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5)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在吉林省吉林市万昌镇,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作为现代农场的经营者,国洪义把父辈与自己进行种地比较:

  插秧,过去人工又累又慢,现在用自动高速插秧机,1台顶几十人;

  割稻,过去1个人1天只能割1亩,现在1台收割机1天可以完成30多亩的收割、脱粒;

  植保,过去3000多亩地人工方式要50个人干四五天,现在3名“飞手”和1台无人机3天就能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正经历着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7)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在运粮车上整理收获的水稻(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我们把机械和科技元素融入土地,发展机械化和有机种植,不仅善待土地,也获得更多效益。”长春市双阳区马场村党总支书记李华靓说,现在全村万亩稻田全程机械化作业,新探索的水稻与小龙虾综合种养技术也成功申报了专利。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来自国家的有力支持。辉南县茂盛绿优米专业合作社秘书长王晓东说,购置播种、插秧、收割等机械都可以获得一半以上政府补贴,政府还免费为合作社提供了除虫性诱剂、有机肥等物资。

  “初算下来,我们得到的国家补贴总额有两三百万元。”王晓东说。

  从追求温饱到筑梦人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6)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在吉林省舒兰市,游人在稻田间行走(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4年前,年轻的蔡雪从上海飞回了家乡舒兰。摆在她面前的,从写字楼里的一张办公桌换成了千亩稻田。创品牌、闯市场,引进新品种、尝试新模式,4年来,蔡雪的“稻梦空间”越做越大。

  各式各样的手工稻草人,铺满鲜花的稻田玻璃栈道,众多城里游客专程来参观留影……在搞好种植和销售的基础上,她大胆在稻田里加入旅游元素,使无边的稻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进一步提升了家乡大米的形象。

  今年新米收获后,辉南县庆丰绿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学义每天都会自豪地在朋友圈里发布自家稻田的美丽风光,推介大米产品。

  此前,宋学义和妻子在上海打拼20多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是时间越久他就越想念家乡和亲人。4年前,他毅然结束在上海的生意,卖了房子,携妻子回到家乡种水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图文互动)(3)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

  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虽然出身农村,但他对地里的事并不熟。从找师傅学种地,到参加政府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宋学义的1300多亩水稻越种越好,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宽。

  “同样种稻,以前是为了温饱,现在是为了圆梦。”宋学义说,他已经把种稻当成了一项事业,这关系着梦想,也关系着情怀。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韩家慧
丰收图景背后的“时代之变”——来自吉林“黄金水稻带”的丰收观察-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29967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