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光在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作台上检测零件(4月8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沈阳10月17日电 题:他用匠心守护飞机心脏——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一线工人洪家光
新华社记者石庆伟、于也童
短发,瘦长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整个人文质彬彬。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有些“文弱”的人,却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工作疯子”。靠着一股“疯”劲儿,他实现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
他,就是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解决了弯管型芯工装制造难题、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线工人洪家光。
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行业内有名的“大国工匠”,洪家光用20年的时间,实践着创新路上的一次又一次超越。
洪家光在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作(2017年8月2日摄)。 新华社发
韧:上千次尝试 提高金刚石滚轮精度
正在工作台旁专注操作的洪家光,穿着一身整洁的工装,戴着一双白色的防护手套。这身行头,是他工作多年的“标配”,见证了他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付出和努力。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件,不仅要承受高温和高压,还需承受上万转速带来的巨大离心力作用。一旦叶片制造出现瑕疵,则可能导致飞机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突破叶片磨削用工具高精度超厚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迫在眉睫。
洪家光与团队主动请缨,接下了加工某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阴模工序的任务。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带领团队不断实践,改善加工方法,挑灯夜战,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翻遍无数资料、文献,饿了就拿出干冷的大饼咬上两口。经过努力和坚持,他们终于攻克这项难题,也为金刚石滚轮的研制成功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几年时间,上千次尝试。洪家光带领团队最终研发出一套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为此后的数控化制造和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疯:一只手也要完成任务
“韧劲儿、疯劲儿、巧劲儿。”洪家光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1998年技校毕业来到沈阳黎明公司的洪家光,成为一名普通的车工。“每天与零件打交道,同样的动作做几千遍,我当时也曾迷茫过。”洪家光说,“但渐渐我想明白了,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价值,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工好每一个零件。”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接近0.08毫米,车工的自由加工精度达到这个标准就堪称优秀,而洪家光给自己订下的标准全部是0.02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一个熟练工一年完成4000个工时就很不容易,但洪家光经过努力一年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有一年,赶上公司生产任务异常繁重,洪家光干脆把行李搬到厂里。在手指骨折的时候,为了不耽误任务,他坚持用一只手操作设备。
凭借一腔热血和惊人毅力,原本干粗加工的洪家光开始承担精密加工的任务,挑战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现在金刚石滚轮已经达到了数万次的磨削寿命,最精的尺寸可以做到微米级。”洪家光说。
“咱们国家航空发动机底子薄,要想把它搞上去,那就得比别人付出得更多,要是和别人一样舒舒服服、慢慢悠悠过日子,还要比别人技高一筹,那是痴人说梦。”在团队成员看来,这句洪家光常说的话,也是他本人的写照。
洪家光在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加工零件(4月8日摄)。 新华社发
巧:“大国工匠”更要创新
在洪家光心中,“大国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精益求精,巧思创新。“产业工人不能靠着传下来的东西吃老本,必须不断学习。”洪家光说,“懂得研究和创新的工人,使用相同设备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可以提高将近一倍。”
在同事们眼里,洪家光总是能挖空心思想找方法,搞创新。他充分发挥设备、刀具的加工能力,带领团队从多方面下手,解决了弯管型芯工装的制造难题,进而解决了弯管管壁相关的质量问题,有效提升了航空发动机工作稳定性。
虽拥有7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几十项荣誉,但洪家光最骄傲的称呼却是“父亲”。
“沉淀坚持,捕获幸福,女儿的坚持努力下颇感幸福。”洪家光在朋友圈中晒出女儿绘画的照片,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爱。
洪家光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完全把家里的事抛到脑后。“我能全力去工作,离不开家人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洪家光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尤其当得了急性肺炎的女儿对我说‘爸爸,我没事,你安心回去工作吧,’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也是他一直坚持的质朴箴言。
“责任不容我们懈怠,使命不容我们停歇,要打造更强劲的‘中国心’,还有更多的难关等着我们去攻克。”洪家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