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海南农垦:破旧立新迎来好风光
2018-12-11 10:19:25 来源: 光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南农垦的“购物车”装得满满的,分别与澳大利亚和瑞士的公司签订了两大项目采购协议,签约金额3.1亿元,同时,与国外相关企业就2019年拟进口天然橡胶、木材、种猪、热带水果、热带农产品等达成采购意向,金额超过20亿元。

  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表示:海南农垦正在加快改变“一胶独大”局面,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乘着开放型经济的航船,驶向更广阔的远方。

  曾一度面临生存危机的海南农垦,近3年来基本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管理职能属地化等关键领域改革,连续三次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量化考核中排名第一。今年前3季度,在天胶价格跌破1万元/吨的情况下,该集团仍实现汇总营业收入156亿元,利润总额2.96亿元。

  摘“官帽”一心一意搞经营

  海南农垦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第三大垦区。在计划经济时代,海南农垦对当地GDP贡献率一度达到30%以上。

  改革开放后,“政企合一”“社企不分”等体制机制弊病使海南农垦背上沉重包袱。数十年来,海南农垦多次探索改革,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引领和政策保障,始终难以突破深层次体制藩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党中央对新时期农垦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海南农垦改革再出发。

  在新一轮改革中,海南农垦大刀阔斧去行政化,海南农垦总局整体撤销,不再作为实体机构存在,668名干部职工被分流到地方。下属农场国土科、组织科、计生办等政府职能科室全部撤销,4000多名农场干部行政级别被取消,“处长”“科长”成为肩扛经营指标、紧盯盈利目标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长达60多年的“政企合一”历史宣告结束。

  红明农场公司董事长王波坦言:“官帽”被摘了,很多人开始接受不了,心里不舒服,毕竟有的人干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混到一个科长,一个处长,这说没就没了,但后来大家还是逐步想明白了。

  因为以效益论英雄、以业绩定薪酬的考核制度使干部有了新的获得感:可以有更多时间来一心一意搞经营了,同时场长变为企业董事长后收入显著提升。“官帽”没了,“腰包”鼓了。旧的分配格局被打破,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家见面不再比谁官大,比的是谁家经营效益好。

  “以前农场干部拿的是死工资,农场亏损对自己影响也不大。现在不一样了,整天脑子里都想着怎么搞好经营,怎么完成经济指标,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王波说。改革后,王波的工资一年从8万元涨到16万元,再加上绩效总共有22万元。红明农场也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仅荔枝一项,今年产值就达2.2亿元。

  卸“包袱”轻装上阵谋发展

  在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评估结果中,海南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国各垦区之首。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海南农垦,称“海南农垦改革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特别是在办社会职能改革上大胆探索,创造了改革的典型。

  长期以来,垦区实行“农场办社会”:场部里水厂、电厂、幼儿园、医院、派出所等一应俱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农场“一肩挑”,“什么都管却什么都管不好”。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周边农村,干部劳心费力,群众心里有怨气。随着社会职能属地化改革的推进,海南农垦办社会职能开始大力度向地方转移。

  海南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创新设“居”,每个“居”集党组织、居委会、居民服务中心于一体,政府通过委托授权或购买服务方式承接原农场上百项社会职能。

  2016年6月15日,东昌农场东昌居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新一轮农垦改革中首个正式挂牌的农场社会管理属地化机构。

  东昌居居长李忠介绍,东昌居承担14大项100小项的社会职能及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社会职能移交全覆盖。“过去职工办理业务,多要经过机关层层报批,过程堪比‘马拉松’。现在‘居’通过清单化管理办法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大大方便了职工群众。”李忠说。

  东昌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付谨盛表示,移交后,东昌农场场部机关17个以上科室合并为6个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由60人减为23人,分流社会职能工作人员158人,每年减少社会职能负担850万元。公司负担减轻了,可以集中精力、财力发展产业闯市场。

  现在,海南省全垦区共设立82个居,近3000名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农场人员被分流到“居”工作。

  改革也给职工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退休人员、教师、医生等人员移交地方后,待遇大幅提升。近3万名在职和退休人员移交后,人员工资、养老金等大幅增长,与地方基本持平。改革前,南滨农场退休干部郑有干,因原先农场未足额缴纳社保甚至断保,退休后每月退休金到手只有300多元。移交后,他的退休金上涨10倍达到3000多元。

  在改革推进中,垦区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及养护和涉水项目建设等被纳入全省统一规划。多年来,海南农垦筹措166亿元用于解决垦区民生欠账。近十年新修建和硬化道路4150公里,是过去垦区修建道路的近80倍。

  强“筋骨”产业多元迈大步

  1041万亩土地是海南农垦最宝贵的生产资料,也是农场、干部职工、地方政府、场外农民及企业利益争夺的焦点。但是,未确权地、争议地、被占地等“三类地”问题突出,纠纷多发调处难。同时,垦区土地资源占有不均,管理粗放,租金过低、租期过长、面积过大的“三过”现象曾长期普遍存在。部分农场土地租金每年每亩最低只有一二十元,租期长的达到70年,甚至无限期。职工承包土地多寡不均,原红明农场有的职工能承包1800亩土地,有的职工只能租到两三亩。

  在新一轮农垦改革中,通过积极推进土地确权改革,海南农垦基本完成“三类地”确权和调处。截至2018年6月,共完成土地确权发证990.54万亩,发证率95.12%,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两轮土地规范清理和合同换补签工作,“三过”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今年起垦区土地收入可达到2.2亿元,较前三年平均收入增加1.46亿元。

  摸清“家底”后土地有了“身份证”,海南农垦围绕土地招商引资上项目,做大主业,多元发展,土地释放出了更高价值。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海垦南金农场公司包蜜园村人气颇旺,这个农旅结合的村子,每天迎来游客四五百人采摘、到农家乐吃饭。

  “低产胶园年亩产值500元,种上新品种菠萝蜜、杨桃后,年亩产值超5000元。”南金农场公司职工张太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仅如此,该公司两个南丽湖周边的旅游休闲投资项目,果园可作为“环境”卖钱,不砍树、不新增1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公司和职工每年能有保底1000元的新增收入。

  现在垦区各农场纷纷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谋划热带特色种养项目、共享农庄、生态旅游等特色项目,整合资源,做专做强。2017年,27家农场公司首次全部盈利,2016年亏损严重的八一、南金、乌石农场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190%、120%、120%,成为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军。

  2017年,海南农垦集团实现总营收225亿元,总利润4.62亿元,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约17亿元。一份国家部委的问卷调查显示,改革启动至今,已赢得海南农垦80%职工群众的拥护。(记者 王晓樱)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海南农垦:破旧立新迎来好风光-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383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