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平:推动中国海上救助走向深蓝

2018-03-10 16:14:56 来源: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0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成平委员作大会发言。 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 成平]今年1月,巴拿马籍“桑吉”轮碰撞后失火,引发关注。面对持续燃爆、浓烟、毒气和热浪的巨大危险,中国海上救助队员与死神赛跑,克服重重困难登船找回了两具遇难者遗体和船舶黑匣子。这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壮举,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去年8月,“天鸽”“帕卡”“卡努”超强台风接连登陆珠三角地区。海上救助队员突破救援极限,顶着16—17级阵风,救助了227名海上遇险群众,被称为“最美逆行者”。

  去年3月,沉没海底近3年的韩国“世越号”重见天日。这是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在全球竞标中胜出、历时590天艰苦作业的结果,韩国政府表达了诚挚谢意。

  正是这样的专业救助队伍,奉行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海上救助精神,67年来,挽救了中外遇险人员75543名,救助遇险船舶5108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随着国际合作、“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我国深远海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海上运输持续增长,遇险事件不断增多,海上救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需求的应急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复杂。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我国现行海上救助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协作机制还不够高效,影响救助时效;二是远洋救助船舶和深海搜寻装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海上救助权责边界不清;四是高级技术人才待遇低、引进难、留住更难。

  为更好推进国家海上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应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海洋强国”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总体安全战略,从更高的站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两个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方救助力量的协调联动,推进海上救助工作专群融合、军民融合、央地融合、部门融合。

  第二,合理布局,创新科技,提升海上救助能力。鉴于海上救助压力与日俱增,需进一步做好中长期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大搜寻救助打捞和国防应急保障需要的船舶装备建设;强化深远海和恶劣气象海况条件下救捞科技创新,推动“深远海复杂作业技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抢占饱和潜水等深潜水技术制高点。加快推进搜救飞行基地、培训设施建设,完善海上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布局。

  第三,健全海上救助法规,实现依法救助。我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加入《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和《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但至今尚无海上搜救、专业救助打捞等方面的专门法规。应尽快启动潜水条例、沉船沉物打捞清除管理条例、海上人命搜寻救助条例等法规制定工作,进一步明确海上救助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权责边界,保证救助指挥系统的合法性、权威性,保障海上救助各相关方的权益。

  第四,保障经费,提高待遇,打造精干实用专业队伍。我国海上专业救助人员人均工资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救捞船船长、轮机长、救助直升机机长等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年均收入不及同类人员的50%,近年来已有多名高级船员和救助直升机机长辞职,严重影响专业救助人才队伍建设。应参照社会同类人员收入水平,合理提高专业救助人员工资水平;在国家现有风险作业津补贴范围内,增加专业救助船员、飞行员、潜水员、救生员等特岗人员津补贴项目。同时探索建立海上救助立功奖励机制,使一线救助人员流血流汗有尊严,担当奉献受尊重。

 

[责任编辑: 郭建伟 ]
01002002153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26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