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基层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机械加工部铣工戴天方代表:
提高技能储备 满足社会新需求
工匠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不断创新和学习,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产品的质量把控,都要精益求精,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产品。技能人员要深刻地理解、发扬工匠精神,创新与学习就是唯一的出路,必须做到有知识和技能储备,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担当。与此同时,广大的企业也要为技能人才提供条件。例如,组织大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让技能人才了解或参与产品设计的前期阶段,这样做能使职工有前瞻性、有目标地学习和从事制造生产。
广东省茂名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高级工程师王世琴代表:
改善评价体系 避免一味追求“短平快”
培养并弘扬工匠精神,首先须改变观念,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现阶段工匠精神缺失,与轻视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现象有密切关系。崇尚和尊重劳动,须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理念。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但我们现有的一些评价体系,一味追求“短平快”,催促人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重数量、轻质量,这样的评价体系亟待改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代表:
改善技能人才的薪酬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工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其中,人才至关重要,特别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结构问题,总量不缺,但缺少大国工匠。建议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认识。比如,不应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二等教育”,不应将它当作中考或高考没考好时的无奈选择。应在薪酬体系上给予技能人才足够的重视,激励他们追求工匠精神,在技能上精益求精。
江西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车工组组长陈赣飞代表:
让“匠人”成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原动力
工匠精神不只是精于细节的执着,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强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一些特种零部件的生产需要技术娴熟、灵活度更大的人工完成,而且制造企业对高水平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大大提升。这就更需要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让具有专业、敬业特征的“匠人”成为推动智能产品更专业、更精细的原动力。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代表:
树立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职业态度最生动的诠释,医生也要有工匠精神。35年的从医经历让我深知,每一次临床经验的获得,每一次病人康复后的笑脸,都需要医生树立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以及仁心仁术的职业素养。比如血液科医生操作烦琐、复杂,从每次查房、观察每一位病人的症状体征,到给病人做骨髓穿刺活检及腰椎穿刺等操作,都要做到细致、极致,给病人以最小的痛苦。同时,血液科相关治疗方法变化迅速,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医学知识。正因如此,我对自己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际衡代表:勇于创新创造
工匠精神绝不代表因循守旧、偏执地守着古老的技艺,这不是工匠精神的本意。真正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创新创造保持开放姿态,乐于接受新理念、善于应用新技术、敢于开拓新领域、勇于创造新标准。如今,中国制造在全球已有了十足的影响力,但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这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我们要以最开放的姿态来吸收最前沿的技术,掀起一场以自主创新和自主智造为主题的制造业革命,助力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李苑、李笑萌、詹媛、晋浩天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