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条特殊的铁路,全长近300公里,沿途共有36个点号。它犹如一条输送养料的生命脐带,担负着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输各类物资的保障任务,被誉为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点号兵就是为守护这条铁路而存在。长年累月,他们与风沙做伴,为祖国的航天生命线保驾护航。正是有了他们的守护,各种运载火箭、卫星和保障物资才能安全顺利抵达发射中心。点号兵视航天事业如生命,在胡杨不能生长的戈壁滩上,他们如一棵棵“骆驼刺”,深深扎根,奉献青春。
点号兵守护着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亓 创摄
年是铭刻在每位中国人心底最温馨的符号,它意味着团圆。“回家过年”,简单的四个字,承载着人们和家人团聚的心愿。然而,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有一群人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地忙碌着。对于他们来说,年意味着割舍和奉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条特殊的铁路,全长近300公里,沿途共有36个点号。它犹如一条输送养料的生命脐带,担负着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输各类物资的保障任务,被誉为大漠中的“通天大道”。
点号兵就是为守护这条铁路而存在。长年累月,他们与风沙做伴,为祖国的航天生命线保驾护航。正是有了他们的守护,各种运载火箭、卫星和保障物资才能安全顺利抵达发射中心。点号兵视航天事业如生命,在胡杨不能生长的戈壁滩上,他们如一棵棵“骆驼刺”,深深扎根,奉献青春。
我骄傲自豪,我是“通天大道”的守护神
点号兵,为守护通天大道而存在。对这份职业,一首点号兵最熟悉的歌曲《铁路军人火车兵》做了最好的诠释——
“我守卫着一条无名铁路,从春到夏,我陪伴着一趟神秘列车,从秋到冬。我骄傲,我自豪,我是那‘通天大道’的守护神……”这是点号兵入伍时必学的歌曲。守护这条“通天大道”,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神圣使命。
入伍14年的四级军士长郑鹏印象颇深。去年12月29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及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6颗云海二号卫星和搭载发射的鸿雁星座首颗试验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任务,标志着我国首次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数量最多的国家。
“很兴奋,很自豪!”自入伍以来,郑鹏记不清这是发射中心完成的多少次发射任务,但他坚信:在这里再干14年,也值得。
铁路线一头连的是发射中心,另一头连着的是航天梦。对于航天梦,点号兵有着特殊的情怀,这份情怀很大程度源于这条铁路的厚重历史——
1958年,毛主席亲自签发了在戈壁大漠上组建我国第一个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的文件。由于发射场特殊的荒漠环境,方圆百里没有人烟,要想将各种物资运送到基地,必须修铁路。经过多方研究,最后决定在茫茫戈壁滩上铺设铁轨。6300名铁道兵历时500多天,以牺牲120名官兵的代价,铺就了这条鲜为人知的专用铁路,打造了通往共和国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大动脉。
横漠筑长城,甲子卷戎旌。如今,这条承载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脐带线”“便民运输大动脉”“航天产品通天路”等诸多美誉的铁路,在戈壁滩上已运行了半个多世纪。一群群鲜为人知的点号兵,为保障铁路的运输安全,坚守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
面对这条通往发射中心的铁路,点号兵有什么样的情怀?在中士张栋身上或许可以找到答案。“90后”张栋每天在茫茫戈壁巡道超过6个小时。就是在这样一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8年。记者问他:“每天一个人在荒漠中走20公里,干护路的工作,是否感到孤独寂寞?”他的回答让人动容:“孤独寂寞是点号兵避不开的话题。但选择这份职业,就意味着不同寻常人,为了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一切付出与奉献都是值得的。”
“守着寂寞谈信仰,远离欢乐不言愁;抛洒青春不吝啬,豪饮孤独当美酒。”在上士曹鹏看来,中国航天事业离不开这条铁路,他们守护的不只是眼前一条铁路,更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
青春不只是眼前的美景,还有家国与边关
从巴丹吉林沙漠上空俯瞰,在蜿蜒的铁路沿线上,几栋小房子和一片树林围在一起,便组成了点号。点号是一个特殊的建制,平均每10公里一个点号,每个点号驻扎的官兵多则10多个人,少则几个人。
没去过沙漠的人,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走近点号兵,你才发现,沙漠的那头还是沙漠,除了铁路唯有与风沙为伴。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是点号兵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点号兵首先面临的是身体的考验。戈壁滩上风沙大,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加之没有植被遮挡,风力常常达到6-7级,而沙漠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让一年四季温差超过70℃。
或许你很难想象,在“复兴号”高铁已经实现自动驾驶、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年代,在高科技、人工智能早已渗透到生活点滴的时代,点号兵依旧采用的是人工徒手作业。由于铁路沿线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近300公里的铁路全部裸露在茫茫沙漠。为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行驶,大到轨枕,小到一颗螺丝扣件都必须细致检修。
清理轨道积沙是最常见的任务。戈壁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刻便沙尘肆虐。风沙大的时候,能见度不足2米,打得人脸颊生疼,眼睛睁不开,双腿站不稳。
对上士周传生来说,这些场景早已司空见惯。老周还是新兵的时候,班长就告诉他,如果铁轨被沙子掩埋没有及时清理,不仅会造成列车延误,还可能导致列车脱轨或翻车。清沙的时候,风并不是很大,等大家忙完坐下来休息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掠过,一切工作又要从头再来。
相比清沙工作,拨道既是一项技术活又是一项体力活。时间久了,每个人手上都长满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作为162点号的负责人,入伍14年的四级军士长程斌斌对此感受最深。程斌斌所在的162点号主要负责前后各4公里的铁路维护。这8公里的整修,往往让程斌斌和他的团队忙活一年的时间。这段铁路常年被风吹雪压盐碱腐蚀,线路经常出现故障,内地10年修整一次的线路,这里1年就要整修一次。
8公里听起来并不漫长,但钢轨上所有的螺丝、扣件、轨枕等配件加起来有几十万个,每一个都需要锁紧或替换,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巡道工是一个单独上岗的工种。一人一锹一背包,对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寂寞,没人说话,没人同行,留给茫茫戈壁的只有孤单的背影。
有人问:“坚守在这样的岗位到底值不值?”在上士李少鹏看来,每当列车安全驶过,心中的苦与累、寂寞与孤独,很快化作欣慰与喜悦。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需要你报答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2017年,点号兵孙庚达参加《谁是战士之星》节目,演唱《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曲时,不少官兵眼中泛起了泪花,歌词是官兵内心的真实写照:“青春不只是眼前的美景,还有家国与边关,在伟大的事业里,我愿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大漠。”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
回想起多年前下连队时的场景,“川娃子”点号兵范棵至今记忆犹新——
坐汽车、乘火车,一路来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点号下车。望着戈壁滩上那座孤独的营房,范棵差点哭了出来——尽管他在来之前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环境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艰苦。
相比范棵的经历,61点号的战士王共磊似乎更加尴尬——他所在的点位至今处于“无水区”。多年前,部队就尝试在铁路沿线打井,其他点号相继出了水,可在这里怎么也打不出水。打井队队长不服气地说:“打不出水,工钱不要了。”结果还是屡试屡败。离开时,队长流着泪说:“对不住啊,兄弟们!这里简直不是人能待的地方。”
然而,这么一个连胡杨都无法生长的地方,一代代官兵像一棵棵顽强的骆驼刺,扎根戈壁尽忠职守。在这里待得时间长了,下士王共磊有这样的感受,戈壁滩上有两种景色:一种是每天太阳升起时的万丈霞光,他每天都能见到;另一种是火箭发射时的“高光时刻”,他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
按理说,点号兵是离发射中心最近的一群人,但很多人从未看到火箭发射的现场景象。这个问题困扰过不少人,235点号的下士马文科就是其中一个。入伍时,他听说单位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很近,兴奋了好一阵。到了点号才发现,每天工作内容几乎一成不变,不是抡镐就是挥铁锹,枯燥又单调,马文科一度有些心灰意冷。
一次偶然机会,马文科来到东风航天城的历史纪念馆,看到一张张历史照片,他的内心深受震撼。“天气再冷,冻不了我们的热心;花岗石再硬,硬不过我们的双手。”当年建铁路,老一辈铁道兵克服恶劣的气候条件,住车皮帐篷,吃沙枣骆驼刺,即便困难重重,人员平均出勤率98.3%。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马文科在老一辈铁道兵的精神鼓舞下找到了答案。戈壁滩的荒凉由大自然决定,但人生可以靠自己去经营。想到为伟大的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马文科更加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算是一棵不起眼的“骆驼刺”,也会等来春天。
信念源于价值的认同,当你认同便会义无反顾。点号兵这种淳朴和执着的信念,给曾经在这里代职的军校教员解晓静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代职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位教员走遍了沿线的每一个点号,在业余时间她和大家共同创作的一首歌曲《小小点号兵》,至今被官兵们广为传唱。
“一颗道钉,一个站位,一名点号兵。一个小点,一座堡垒,一片绿军营,扎根戈壁,战风斗沙,只为航天情……”茫茫大漠,一些不起眼的东西,都被战士们捡回来摆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用沙枣核组成的“使命”二字,用废弃的玻璃瓶组成五角星,用小石子堆成的“家”,这一切都是源于点号兵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人的思念。
如今,官兵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即便是处于“无水区”和信号盲区的61点号,也装上了电热水器和WiFi。令人欣慰的是,官兵们种植的100多棵树木也长出了茂密的枝叶。
这些树就像一位位追梦的点号兵,默默无闻、朴实顽强,将青春之根、理想之根、奋斗之根深扎戈壁,支撑着航天梦在“大动脉”上开花结果。(廖国全 郑伟杰 韩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