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答卷
新华社评论员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未来之城”雄安蓄势待发,“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产业升级转移方兴未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多人口的京津冀大地,春潮涌动、气象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宏阔的战略格局、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并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到京津冀地区考察调研,10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把脉定向、注入强大动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部门和地方携手合力、真抓实干,不断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更为繁重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需要下更大力气继续向前推进。坚持问题导向,汇聚行动合力,不断做好做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文章,要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对于北京而言,疏解是减量,对于京津冀地区而言,疏解是优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解决问题,着力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共同下好协同一盘棋,增强发展整体性。
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文章,要努力摆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注册异地监管、医疗保险异地报销等试点工作应继续推进,以点带面实现更大范围的突破;投资一体化、通关一体化等改革要不断深化,推动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形成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只有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破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区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让“共绘一张图”成为普遍自觉和主动选择。
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公共服务领域应继续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实施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继续推进京津对河北的对口帮扶工作,缩小京津冀三地之间民生保障的差距,让三地百姓实现“携手奔小康”的梦想。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只要齐心协力创伟业,一张蓝图干到底,就能不断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更新更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