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在约旦扎塔里难民营,叙利亚难民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仓库中领取中国政府援助的食品。 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题: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新中国70年世界贡献的历史逻辑
新华社记者杜静 刘丽娜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新华社将从5月起至9月,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报道”,每月月底围绕一个主题,策划播发一组专题报道。今天推出第二组“特别策划报道”,主题是“世界贡献”,欢迎采用。
“中国重新定义了‘发展’。”谈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程,年近九旬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知名学者梅龙·梅齐尼这样告诉新华社记者。
70载,国际社会见证了中国沧海桑田的巨变。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经过70年发展,逐渐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力量。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越发展,越能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朴素的逻辑关系,在广袤的历史时空中越发清晰显现,并得到越来越多国际有识之士的认同。
这是库布其沙漠中利用黄河分凌减灾的水进行沙漠生态修复形成的沙漠湿地景色(2018年6月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
2005年4月7日,全球扶贫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日子。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最后一批小麦运抵深圳港,中国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粮食受援国身份由此画上句号。
如今,中国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接近世界20%的人口,并成为世粮署的重要捐赠国之一。解决如此多人口的温饱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中国几十年发展的全球贡献首先可以从物质上感知。
70年前,中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相当于近年来一天的产值。中国GDP的全球占比4.5%,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文盲率超过80%……从几个简单数字,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时的物质基础。
7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全球占比约15%。中国逐步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还有世界最长的高铁线路、最多的新增路桥、最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群体。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都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约30%,成为强劲动力源。
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每年上亿人次的出境旅游……中国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红利。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麦肯锡咨询公司去年底发布的《中国与世界:一个改变的经济关系》报告说,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带来巨大机遇。
“从各方面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本身,乃至全世界,都带来巨大好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久前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这样说。
“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今年4月会见“元老会”代表团时,习近平主席把道理讲得非常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