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7月18日电(薛笔犁)重庆东南部的武陵山脉,巍峨峻峭,层峦叠嶂。云遮雾绕的群峰之间,深藏着重庆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南腰界。
这是7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镇。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在这里播撒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热种子,南腰界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段辉煌而悲壮的传奇故事。如今,记者怀着敬仰之情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重温红军当年在此留下的红色印记。
1934年6月,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红三军正式入驻南腰界,随后在南腰界正式建立区苏维埃政权。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胜利会师,中央电令红三军恢复为红二军团,挺进湘西,有力策应和支援了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当年红三军驻扎于此的岁月里,红军与南腰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生死共患难的故事洒满这片土地,令寻访记者十分感动。
酉阳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深情讲述,当年红三军和当地顽匪冉瑞廷战斗,冉瑞廷的儿子冉崇侯把村民挟持进祠堂做人质,红军不好强攻,只能围困,最终迫使冉崇侯放出村民。红军乘势派出突击队员,攻进冉家祠堂,最终消灭了全部悍匪。
红三军大坝场战斗遗址。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如今,群山清秀,稻田芬芳,大坝场祠堂一片安宁,但当年红军的脚步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那段峥嵘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的管理员告诉记者,当年红军驻扎在山上,水不够用,红军就把原先的井进行扩大翻修。为了纪念红军曾在南腰界为人民战斗,让南腰界的老百姓翻了身,后来当地老百姓就将这口井取名为“红军井”。
“这井水可香甜了,我们都喝这口井的水!”当地的一位村民说道。如今,“红军井”里的水依旧清澈甘甜,潺潺流水滋养着这方红色土地上的儿女。
在红军井洗衣的当地百姓。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红军长征,民心所向。南腰界百姓对红军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当年红军转移后,南腰界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保护了一大批革命文物。为了把红军书写的标语和纪念品保存下来,南腰界人民用加盐巴的石灰水填写了标语,然后用黄泥巴、草木灰和锅烟灰进行涂抹,使《共产党十大政纲》等标语得以保存。今天的红军街上,当年的宣传标语依然清晰完整。
正是有了百姓的爱护,如今的南腰界仍然完好保存着56处红军战斗的遗址遗迹,除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这里还保存了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红军街等旧址。
南腰界的红军街遗址。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红军生活和战斗的足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得以保存,浸透过先烈们流下的热血,激励着后辈们不断砥砺前行。
时值盛夏,走在南腰界这片热土上,记者的心情也如烈日般激动火热。南腰界,原本只是策应红军长征的一小股力量,却成为了这场远大征程中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典范。
一方热土、一片深情、一份延续永久的传承。
纵然八十多年过去了,红军井里的水依然甘甜可口,红军街上的标语仍旧清晰可辨。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昔日红军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军民鱼水的深厚情谊在这巴山渝水间不断流传,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