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随着“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不断更新迭代,智能化编辑部于2019年8月投入运行,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媒体变革,正在新华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推开。这场深刻影响传媒生态格局的融合发展,使有着88年历史的新华社距离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目标越来越近。
文/李仁虎 毛伟
2019年6月,在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新华社联合俄罗斯塔斯社和中国搜狗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出席论坛的世界媒体巨头为之注目。早在2018年11月,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2017年12月,在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新华社面向全球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推出运用,标志着新华社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中处于世界媒体领先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主流舆论。新华社迅速行动、及早谋划、大步推进。蔡名照社长和何平总编辑直接策划指挥,创新体制机制,确定重大项目,探索发展路径,在关键处、要害处着力,在基础性、战略性上突破。随着“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不断更新迭代,智能化编辑部于2019年8月投入运行,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媒体变革,正在新华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推开。这场深刻影响传媒生态格局的融合发展,使有着88年历史的新华社距离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目标越来越近。
一、科技引领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技术突破推动智能媒体建设
作为新华社的杀手锏产品之一,“媒体大脑”和“AI合成主播”都具备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在一系列技术积累基础上的重大突破,也孕育着更多更大更强的爆发。在技术领域重大突破的背后,为新华社完成传统业务的升级转型、快速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以及智能化媒体、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有效抓手。
(一)“媒体大脑”催生MGC(机器生产内容)新业态
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化——机器对数据化进行加工——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内容,这将成为未来媒体的一种常态化生产模式。
“媒体大脑”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前沿技术,功能应用覆盖从新闻线索发现、信息素材采集,到新闻编辑生产、稿件分发传播以及受众反馈监测等新闻业务的全流程。最初发布的“媒体大脑”1.0版本包含八项核心技术应用:自动采集生产新闻、新闻智能分发、语音识别转写、版权监测、人脸核查、用户画像、智能会话、语音合成。至2.0版本则成为“MAGIC”智能生产平台,“MAGIC”寓意“MGC”(机器生产内容)和“AI”(人工智能)。
“媒体大脑”的核心是“大数据+智能算法”,通过“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将新闻业务全流程拆解为类似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智能算法进行调配组装。“业务数据化”就是将传统的新闻业务所需的各项资料转化为数据,“数据业务化”就是不断选取有价值的数据应用于新闻业务场景并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不断自我进化。“媒体大脑”能够将信息内容不断拆解细化为无穷小的单位并且可标记、可检索,再通过智能算法的调用,便实现了对海量信息资源的无限应用的可能,可以根据不同场景、不同主题自动选取信息高效生产新闻。
(二)“AI合成主播”颠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格局
一切主要依靠人来操作的新闻各环节,将逐渐向人机协作、部分以智能化机器为主的操作转变,智能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凸显。
“AI合成主播”就是依靠人工智能“分身”技术研发出来的。“分身”技术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的技术突破,将真人主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提取出来,然后再通过人脸识别、人脸建模、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主播“克隆”出来,展现出与真人相似度极高的信息播出效果。
“AI合成主播”开创了新闻领域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只需要输入所需要播发的文本内容,计算机就会生成相应的“AI合成主播”播报的新闻视频,每天24小时无限时投入工作中,不会生病、不会受情感因素影响,极大提升了电视新闻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和质量。
(三)创意制作平台促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全媒体时代,创意将被更多地融进新闻传播,受众对创意产品的需求推动了新闻业态的创新。
2018年12月,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正式启用,旨在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探索符合移动互联网规律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媒体创意工厂构建了“MR智能演播厅”“MOCO交互式智能视频摄制平台”和“生物智能用户评测实验室”三大利器。其中,“MR智能演播厅”拥有全球最大的四面屏AR演播系统,并搭载智能拍摄机器人系统、前景增强现实实时渲染系统、动态捕捉系统等功能,可根据节目需求设计各类三维虚拟场景;“MOCO交互式智能视频摄制平台”作为全世界最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能够完成好莱坞级别的特效拍摄,如“无限克隆”“一镜到底”“上下颠倒”等;“生物智能用户评测实验室”通过最新的生物传感技术,真实捕捉观众体验和反应,为视频传播效果评测、内容调整等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三大“利器”拓展了新华社及新华网视频创意策划、内容制作的空间,为系统化创意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技术发展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
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每一项重大技术的革命都会产生新的新闻业态。从手写稿到用电脑写稿,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新闻业的革命性发展。1931年创立的新华社永远以一颗年轻的心,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一)战役性报道中尽显主流媒体的使命责任担当
“媒体大脑”在发布当天便自动生产出了一条大会短视频。此后,在多场重大报道实践中,“媒体大脑”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打造出系列融合产品矩阵。如在2018年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视频新闻——《2018两会MGC舆情热点》,只耗时15秒。关于两会最关注的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出现的表述、两会热图等,原先需要编辑记者花费大量工作才能完成的报道,通过“媒体大脑”的算法分析便可瞬间完成。如通过文本、视频和图片的识别和比对技术,对1980年以来的《最高法工作报告》和《最高检工作报告》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如“劳改”在1996年消失,“劳教”在2011年消失,“反革命”在1994年消失,“投机倒把”在1997年消失,“收容”在1997年消失等,最后自动生产出了视频报道《“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两高”这五年》。另外,依托“媒体大脑”的技术支撑,新华社首次在媒体中建成人大代表智能化数据应用“飞识”平台,新华社记者通过上传代表照片,即可查询到代表信息和新华社相关历史报道等内容,并依托人脸识别技术推出了H5互动产品“谁是最懂你的人大代表”。
“AI合成主播”让普通受众第一次近距离地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在新闻场景中的应用。自“AI合成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在新华社平台上岗以来,参与了春运、春节、两会等重要事件的新闻报道,已播报新闻13000多条。
(二)定制化报道中满足市场个性化的内容需求
“媒体大脑”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报道实战中突出地展现出智能化生产的优势。如比赛进球后,“媒体大脑”的AI进球视频链路便自动完成画面分析、捕获、制作、配乐、加标题、合成、发送到优酷等视频站点,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人工能找到的角度、选题,“媒体大脑”都能及时生产出相关视频,而且人工定义的选题,机器通过算法学习后,可以复用到全部的比赛中。除了比赛集锦,“媒体大脑”通过智能算法还生成了不少有意思的短视频,如通过精准抓取马拉多纳多场观看不同比赛时的夸张表情和肢体动作,生成了《戏真多!马拉多纳:看台上一只行走的表情包》等短视频新闻。
“AI合成主播”则依靠多语种的无限可能正在走向世界。自推出俄语“AI合成主播”丽莎之后,世界媒体界纷纷找新华社合作。目前,新华社、搜狗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媒体集团达成了合作,将共同打造全球首个阿语“AI合成主播”。未来,“AI合成主播”将不断扩展语种库和产品库,打造“AI合成主播”全球大家族。
(三)打造融媒产品矩阵引领主流媒体创新发展
从读报时代到触屏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新华社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探索传播形态创新和内容建设创新,不断提升融合报道水平,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国家相册》系列等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融媒品牌。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推出了“习近平的两会时间”等融媒体报道,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运用到新闻生产的采编发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各种资源池,融合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以全媒报道提升新闻品质、优化受众阅读体验。该系列融媒体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舆论场引起强烈反响。
作为全国两会报道的重头戏,对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报道向来是各家媒体比拼实力的重要舞台。2019年两会报道,新华社综合运用“AI平台”“AI主播”“现场云”“媒体大脑”等智能技术,推出的AI创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媒报道,快速引爆舆论场,全网浏览量过亿。打造的《全息交互看报告》紧扣关键数据,融入故事情节,将现场原声、虚拟场景、可视数据等融为一体,带给受众沉浸式地观看体验,全网总访问量达数亿。
融媒报道从《大道之行》到《父亲·我们·时代》,H5、动漫等新形式报道从《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到《四个全面》,全媒报道从《中国反贫困的伟大决战》到《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日益常态化的融合报道构筑起矩阵,160多个浏览量过亿的现象级产品,进一步提升了新华社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媒体报道《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
三、技术变革推动媒体创新发展,技术赋能深刻影响传媒格局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时代,在传媒业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推荐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等领域,但在新闻生产环节乃至新闻生产全流程方面还缺少核心技术变革。随着人民群众对新闻内容需求尤其是视频需求的不断增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成长起来的抖音、快手等新型短视频直播平台吸引了大量流量,而传统媒体机构则面临用户流失和影响力下降的挑战。
传统媒体以往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已经不能适应UGC时代的变革,而智能化生产为传统媒体快速实现媒体融合,量产优质内容留存用户,进一步做大做强影响力提供了可能。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迭代发展,媒体格局将发生深刻调整,舆论生态将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
一是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不断变化。“媒体大脑”通过对大数据的掌控和对时度效的升级,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机制、路径和形态,推动新闻传播生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机器自动生成新闻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重要补充和不可或缺的手段,未来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的主体不一定再是编辑记者,甚至不一定是专业媒体机构,而是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的共同联动,智能机器在未来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承担更为重要的职能。
二是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不断变化。科学技术迭代是传媒业升级的基础,随着5G、4K/8K、AR、VR等新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将信息传播从拟态化带向了体验感更强大的“现场化”“全景化”“全息化”,资讯视频化和直播常态化两种形态将成为主流媒体竞相发力的方向。目前4G网络只可提供1路直播,而在5G网络下可提供16路直播信号和更多视角呈现,现场报道将更为普遍,全程媒体将成为常态,新闻信息产品形态将更为丰富多样,直播态、沉浸式、交互式报道及其背后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新闻表达方式,将对信息传播带来深刻巨变。
三是传播模式和传播格局不断变化。由最初自上而下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到社交媒体时代自下而上“去中心化”,新闻传播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万物互联的智媒时代,科技为个体行动提供更多便利,移动端只是终端之一,更多以个体为中心的应用场景和终端将持续涌现,从而形成以每一个受众为中心的新型“再中心化”。“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等未来发展都是基于用户受众的视角考量,从发布稿件向用户运营转变,从提供内容向提供服务延伸,从独立发展向构建生态升级,通过掌握前沿技术核心应用、建设自主掌控的信息平台入口,争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主导权。
四是新闻业务和媒介生态不断变化。从内容为王到采编-技术融合创新,新技术已经并正在对传媒业产生由内而外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主流媒体如果仍按既有逻辑发展业务,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下将难以履行职责、守住阵地。谁能在采编——技术融合创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谁就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优势。新技术的迭代不会停止,而新技术也必然催生新的传媒业态。随着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过去专业的传统媒体独占传媒市场已不复存在,新旧媒体联动、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共生、媒体内容和用户与机器生成内容相融的趋势,使得传媒市场走向多元传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态格局。
四、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主流媒体面临诸多挑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主流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应当看到,更多新挑战就在面前和未来。面对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的剧烈变革,传统主流媒体在创新体系、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等方面仍不能有效适应新态势、新格局。
一是技术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随着技术建设与内容深度融合,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保障性手段,很多时候在改变甚至引领舆论生态,技术优势越来越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前沿技术与内容融合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传感等依托前沿技术的传媒应用,在实践中更多地呈现出单打独斗的情况,与新闻业务对接的精准度不足,通过新技术有效引领新闻业务创新的力度也有待强化。
二是“新媒体优先”未能充分体现。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仍以满足传统用户需求为主,文字、图片、视频仍呈各就各位的“分离”状态,远未实现“三位一体”的融合。报道选题、内容、视角、手法等并不匹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不匹配网络舆论场的受众需求。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主力军要挺进主战场主阵地,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全媒人才培养需提前谋划。在大多数主流媒体的人员设置中,文字、摄影、音视频记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即便一名记者具备多媒体采集能力,因缺乏明确职责和配套考核要求,仍以单一形式采集为主,而西方强势主流媒体早已开展采编人员的转型探索,如美联社、法新社的全媒记者单独完成全媒采集已成为常态。此外,传统主流媒体在报道创意策划、新闻创新加工、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四是观念理念不能适应媒体格局变化。近年来,主流媒体尤其是央媒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探索以及自有平台的建设,但从实际效果看,互联网商业巨头以及一些新兴媒体平台仍然在互联网舆论场占据优势地位。在技术、人才、平台、体制机制、用户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中,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
新华社即将投入运行的智能化编辑部,将在采集、传输、加工、制作、播发、分发、反馈等各个环节运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是新技术的集合式、集成式、全链条、全环节运用,其效果如何,我们充满着期待。(作者分别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媒体与舆论研究室研究人员)
本文刊发于《中国记者》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