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8月22日电 题:伶仃洋边“守门”人——记坚守海岛32年的党员医生王桂湘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肖思思、丁乐
这是他此生难忘的一次惊心动魄:超强台风“天鸽”中,停水停电,36个小时没合眼的他,搬张病床睡在了被狂风吹走大门的医院门口,等候外伤患者的到来。
32载,11680天,280320个小时。从广西大山里来,在伶仃洋畔扎下根。没有被艰苦和孤独吞噬,反而成为海岛群众看病就医、渔民船员生命保障的“定心石”。
他叫王桂湘,是珠海桂山岛上唯一一家卫生院桂山镇中心卫生院的院长。
在广东省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王桂湘整理出诊用的药箱(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守门医生”:我自大山来 此生向大海
1987年,王桂湘刚从医科大专毕业,恰逢珠海市卫生局到广西招聘,他报了名,离开家乡的大山,来到了桂山岛。
桂山岛地处香港、珠海、澳门之间,是各国船只通往珠江口的要地,经常受到台风侵袭。
当年共有11名学生被招聘来,分配到6个地方,每个地方两人,只有桂山岛是一人。“同学们不想来,可能觉得海岛太闷了,我不怕闷。”王桂湘就这样到了海岛。
来了才知道,海岛艰苦:岛上没电,燃煤油灯和蜡烛;生活缺水,要上山去挑;注射器消毒,靠医生砍柴烧水蒸煮;患者用过的床单被罩,要医生自己洗。更难熬的是“与世隔绝”,岛上去珠海市区一周就两班轮渡,人和猪仔、鸡鸭、货物混乘,要在海浪中颠簸两小时。通讯不便,想念远方亲友时只能对着大海的另一边远眺。
晚间下班后,王桂湘(左)和同事们在广东省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一同学习业务知识(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依当年政策,新来的医护人员干满5年,就可以回到市区工作。王桂湘也犹豫过,但他最终还是留下来、扎了根。“这里的人远离大陆,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命保障,我不能当逃兵。”
因为做海岛医生,王桂湘错过了儿子的出生,错过了多年的夫妻团聚,错过了与远方母亲的最后一面……32年,和王桂湘差不多同时期到海岛的人陆续离开了,卫生院大多数医生护士熬上一两年也走了。离开海岛的人在各行各业收获了人生精彩,王桂湘却始终像钉子一样钉在同一个地方。他说:“工作总得有人做,在哪里干,都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2017年8月23日,超强台风“天鸽”在珠海登陆,桂山岛受灾严重,水电、通讯全部中断,20多名不同程度受伤的患者被送来救治。一名被玻璃刺伤颈部的患者伤情最凶险,王桂湘立即组织抢救。这场手术在应急手电筒下进行了4个小时。第二天,有船登陆海岛,患者才被转送至市区医院。
待清理完被狂风肆虐的医院,超过36小时未合眼的王桂湘却无法入睡:医院大门被毁,电铃没电不响,万一有患者来,在楼上值班宿舍听不见怎么办?
他干脆将一张病床推到医院大门口,躺在上面和衣而睡。一连三晚都是如此。台风过后,“守门医生”的名字不胫而走。
岛上居民说起王医生,就像一首歌里写的: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扎根大海 守一扇无形的“门”
在广东省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王桂湘给老人量血压(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桂山岛上住着3000多人。这里有140多个高血压病患者、20来个糖尿病患者,王桂湘清楚记得每一位病人的病情。
王桂湘的值班宿舍就设在卫生院,吃、住全在这里。“有时候急救也是几分钟的事情,尽量不耽误急救。”
守望里都是牵挂——桂山岛是珠江口锚地,坐望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等大型工程,很多船只在这里等待引航船。一些远洋船上的船员发生疾病或意外,或附近工人受伤,大多来这里紧急救治。
多少年来,王桂湘散步的范围从来不超出卫生院1公里,“就怕手机一响,又有患者要来。”
王桂湘2007年成为镇卫生院院长,院长办公室设在4楼,但他很少在这里办公,岛上群众仍然习惯喊他“王医生”,很少人知道他是“王院长”。他也不乐意别人喊他院长,怕疏远了与大家的距离,他总说:“这里并不太需要院长,能做好医生就很不错了。”
王桂湘(中)和同事一起出诊,在海岛居民家中询问患者身体情况(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海岛医生,都要做全科医生。岛上谁的降压药、降糖药吃完了,谁家孩子到时间打疫苗了,岛上几位精神病患怎么样了,谁家盆盆罐罐多了要清积水防蚊了,王桂湘和海岛医生们甚至比群众自己还清楚。
平日里到岛民家中出诊多了,院子里的土狗都“认识”王桂湘和卫生院的医生了,每次见到吠几声就开始摇尾巴。
93岁的邹连老人几年前膀胱装了瘘管,每个月需要更换导尿管。卫生院没有老人适用的导尿管,五六年来,王桂湘和同事为老人网购,每几个月买一打。快递到不了岛上,就先寄到珠海市区,放假时再捎回给老人,从没要过老人一分钱。
岛上渔民多,出海打渔有时要在海上漂一个星期。55岁的渔民邹金华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纪大的父母。“多亏王医生他们在,这些年我出海很安心。”
有精神病患者衣不蔽体,王桂湘就和同事拿出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有急危重症患者要转诊出岛,王桂湘和其他医生总是自己买船票一路陪同;冬天里有产妇二胎急产,没备孩子衣服,医生就脱下自己的工作服来包裹孩子取暖。
在广东省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王桂湘给小朋友检查病情(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大多数时候,事情平凡到不能再平凡。
但海岛上的宣传标语“全民健康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
不忘初心 好医生如同“白开水”
“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桂山岛文化广场上,爱国英雄文天祥的塑像凭海而立,注视着伶仃洋。每次王桂湘出诊都要路过这里。
回望过去的30余年,对王桂湘来说,没有遗憾,是假的。
一是没能陪伴妻儿。1997年,妻子在海南老家分娩时,适逢完善岛上各项医疗服务系统的攻坚时期。初为人父,请假原本合情合理。但王桂湘不敢懈怠,父子第一次见面,已是45天之后。孩子一岁时喊的第一声“爸爸”,也是在电话里听到的。
一年中秋节,王桂湘从海岛转送一名患者到珠海,儿子听说后很高兴,问他: “爸爸今天能不能留下来陪我过节?”王桂湘不想让儿子失望,将患者安顿后回到家中。儿子紧紧依偎着他,讲着各种事,王桂湘心里却不是滋味,他只能在珠海待3个小时,却不知如何对孩子说。每年中秋,让同事们回家,他留守值班已成惯例。王桂湘最终还是狠狠心:“岛上也需要爸爸。如果有人看病找不到医生该多着急啊!”孩子含泪躲在窗口目送父亲走向街对面的公交车站。
另一个遗憾是母亲。王桂湘回忆,1987年刚来海岛时,从没出过大山的双亲问海岛什么样?他解释,就是一块大石头放在水里,人站在上面,就是海岛。母亲笑笑说,如果干不下去就回来。两年后一天晚上,邮局电报送来了噩耗——60岁的母亲在广西老家因病去世。他急忙往回赶,交通不便,第4天才回到老家,母亲已经入土,他未看到最后一眼。
“人生就是这样。我只能做更好的医生,来弥补。”时隔30年,王桂湘说起这段经历,依然眼眶泛红。
王桂湘2009年入党。在岛上,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群众身边的共产党员。在他眼里,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和做好海岛医生是一致的。
“把病人的病看好就是我的初心。时间久了,居民需要我们,这就是我们坚守下去的动力。”
王桂湘工作的广东省珠海市桂山镇中心卫生院现在设立了5G远程医疗点,可以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支持下,卫生院硬件条件越来越好,B超、X光、产房、手术室都有了。政府鼓励发展医联体,卫生院成为珠海市人民医院的海岛分院,设立了5G远程医疗点,可以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
正是在王桂湘长时间坚守的感染下,卫生院这个“铁打的营盘”,开始有了“铁打的兵”。医生柯培森在卫生院已工作25年,医生郭荣伟来了18年。如今,珠海市人民医院还定期派医生驻扎在海岛上出诊,让岛民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健康服务。
年近花甲,王桂湘有个牵挂:盼有更多优秀的人愿意来海岛,服务偏远地方的群众。
有岛民评价王桂湘医生,“有些人,是白开水。平日里寡淡无味,口渴的时候如饮甘泉。”
正是“白开水”式的医生,最让人离不开,他们是群众心中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