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九
新华网太原9月5日电(武斌)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楼阳生,围绕“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介绍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3700万山西儿女在三晋大地上,描绘了一幅奋发图强的光辉画卷。
山西,这块古老的黄士地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济发展大幅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仅1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16元。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山西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大大提高。
2018年,山西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18.1亿元,是1952年的1050.1倍,年均増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328元,是1952年的389.8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给水平不断提高。
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山西由贫穷落后的农业主导经济转变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52年的58.6:17.2:24.2演进为2018年的4.4:42.2:53.4。
第一产业大幅降低54.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25.0个和2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第一增长动力。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在固定资产有效投资不断扩大的同时,投资结构持续得到改善。
一、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949年的0.1:84.1:15.8变为1978年的0.8:61.4:37.8,再变为2018年的3.9:37.4:58.7,二产投资比重持续下降,三产比重持续上升。
1978-2018年,山西全社会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4630.3亿元。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3万公里,是1978年的4.5倍;全省客运航线252条,通达国内外214个城市。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合作空间不断拓展。
直到改革开放前,山西只有少量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后,山西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WT0以及国际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新形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持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1949年,山西直接出口额只有145万美元。2012-2018年,山西进出口额从150.4亿美元增加到207.7亿美元,年均增长5.0%。
目前,山西与5大洲27个国家开展主要贸易关系,新增国际友好城市(省、州)6对,开行中欧(中亚)班列50列。
——民生事业不断改善,需求层级不断攀升。
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步迈向小康,20世纪末山西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26元提高到2018年的310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74.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750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2年的93.3元增加到2018年的197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2年的70.3元增加到2018年的9172元。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70年来,山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山西普通高等学校由1所增加到83所,普通中学由34所增加到1787所,卫生机构由1262个增加到4.2万个,床位数由917张增加到20.8万张。
——生态文明持续改善,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山西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域,提出“宁可牺牲点GDP,也要把环保指标提上去”,解决了一批环保突出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得到改善,初步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促共进。
山西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提高到20.5%,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39个,占全省1/3;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超过60%,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亿吨左右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
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如今的山西,在“三大目标”的牵引下,转型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正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