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将线穿过气圈环,一手将纱管插在锭子上,再飞快地把线绕过导纱钩,掐头、挂钩……9月18日,在陕西咸阳纺织集团的纺纱车间里,“赵梦桃小组”组长何菲仅用32秒就完成了10个“接头”,比企业规定的标准时间快了13秒。“我这算慢的,60年前赵梦桃完成动作只需要30秒。”何菲说。
在咸阳,曾经激励了几代人的“梦桃精神”依然传承不辍,60多年前赵梦桃娴熟的劳动姿态依然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赵梦桃(1935—1963)。新华社发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考入西北国棉一厂,成为细纱车间乙班四组值车工。上班第一天,她便给自己立下了“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的规矩,很快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进厂不到两年,她革新发明的“双手绞皮辊花圈”技术,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工厂“扩台扩锭”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3倍;她提出的巡回清洁检查操作法,使纺纱断头减少三分之二,粗细节坏纱比之前减少70%左右。
在她的影响下,“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争当劳模”蔚然成风。“抢困难、送方便”“不让一个姐妹掉队”是赵梦桃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同组姐妹们的承诺。
今年82岁的梁福云是赵梦桃生前的同事。在她家里,老人拿着一张珍藏了60多年的赵梦桃签名照,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梦桃经常说:‘一人先进孤单单,大家先进推倒山’。为了不让一个姊妹掉队,她经常把自己调试顺手的纺机换给同伴用,自己使用难度很大的‘老虎车’,尽管如此她仍然月月完成生产计划,并帮助15名工人成为工厂和车间的先进生产者。在她的带领下,小组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11年间,赵梦桃连续42次被评为各级先进生产者,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还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1963年,陕西省命名她所在的小组为“赵梦桃小组”,号召全省各行各业向她们学习。1963年,28岁的赵梦桃因病去世。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赵梦桃曾经用过的老旧设备,已经换成了先进的机器,“赵梦桃小组”的组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原西北国棉一厂也经历改制成为咸阳纺织集团一分厂,但“梦桃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依然被一代代纺织女工坚守传承。(记者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