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共和国荣光|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
2019-10-06 14:59:3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壮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

  新华社济南10月6日电 题: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图文互动)(1)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

  在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朱彦夫眺望盛开的桃花(2017年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进入10月,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的红山梯田进入采摘季,漫山的枝头上,“沂源红”苹果泛着光泽……

  “这片70多亩的梯田,就是老支书朱彦夫1970年起带着乡亲们垒起来的。一干就是7年时间。”望着层次分明的梯田,张家泉村村委会主任刘文合说,这片梯田果园光照多、通风好,一公斤苹果能多卖1元钱。

  这个小山村,因种植苹果、蜜桃而走上富裕之路。说起这山上山下一千多亩的果林,村民们都会感念一个人——朱彦夫。

  今年86岁的朱彦夫,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47年,14岁的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长津湖战斗中,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全连伤亡殆尽,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然而,战斗的残酷、天气的恶劣,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先后手术47次、昏迷93天,双手以及膝盖以下都被截去,左眼失明、右眼视力降至0.3……“我这样的‘肉轱辘’还要留在世上给他人添负担吗?”朱彦夫有好几次想到了死,但战友的牺牲让他觉得要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

  1956年初春,朱彦夫回到家乡。学会生活自理成为他要攻下的第一个“碉堡”。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图文互动)(2)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

  朱彦夫在接受记者采访(2014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一开始,残臂刚夹起勺子,勺子就掉了;用嘴叼起勺子,又把碗碰翻了;终于舀上了“饭”,刚要低头张嘴,勺子又掉了下去。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精疲力尽。

  就在这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慢慢地,健全人能干的事,他大多都能干。不仅如此,1958年朱彦夫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

  此后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那些年,朱彦夫戴着假肢、拄着拐杖翻山越岭,自创了“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滚着走”四种走路法;那些年,朱彦夫冬闲时节带头下地打井,井水、汗水、血水将假肢死死冻在他的身上;那些年,张家泉村在周边71个村庄中创下多项第一:办夜校、整山造田、掘井取水、架线通电……

  卸任后的朱彦夫,又开始筹备写书。他要把战友们英勇奋战、自己成长的经历写成书。衔笔写字、翻检字典,这并不比学会吃饭穿衣、打井整田容易多少。然而,朱彦夫依然成功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本自传体小说的出版,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中国的保尔”。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图文互动)(3)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

  朱彦夫在给孩子们讲述村庄的创业史(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直到今天,每当朱彦夫回到张家泉村时,周围几个村庄的老百姓依然会聚集到他的身边。年长者要与他叙叙旧,中年人要和他讲讲村里新变化,青年人要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模样。村中的“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去年修葺一新,目前已接待各地学习访问团500余个、学员超过两万人,成为当地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

  国庆节前夕,记者走进老英雄朱彦夫的住所。小院里草木丰茂,居室内井井有条。在他的卧室中,各类书报杂志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连书桌上的药盒都如同队列般摆成了一条直线。家人告诉记者,老人依然保持着军营的生活作息方式,读书、看报、听新闻是老人每天必做的功课。

  一支笔夹在铁环上、铁环箍在残臂上,依靠这样的书写工具,老英雄在纸上写下了“祝祖国永远强盛”等几行字。“我不是英雄,人民才是英雄,我的战友才是英雄。”朱彦夫说。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邱丽芳
共和国荣光|朱彦夫:身残志坚敢担当 带领乡亲奔小康-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507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