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在共和国的丰碑上——聚焦重大国家工程中的人民子弟兵
新华社记者樊永强
这是镌刻在共和国史册上的不朽丰碑——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从“两弹一星”到三峡工程,在一个个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国之重器”上,凝聚着中国军人的心血和汗水。
这是书写在神州大地上的壮丽诗篇——
从成昆铁路到青藏铁路,在一处处象征着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世纪工程”中,闪耀着人民子弟兵的奉献与牺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军队始终恪守宗旨本色,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参加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高标准参与完成国家重点工程,书写了人民子弟兵为民造福、为国兴利的赤胆忠诚!
从“两弹一星”到三峡工程,“国之重器”挺起中华民族脊梁
去年冬天,一位军队功勋科学家的溘然长逝,让亿万网友为之泪奔。
他叫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一身。
他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军人。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开始,他把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时光献给了茫茫戈壁,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
面对荣誉,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国有重器,以命铸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来,远在美国的钱学森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家!
经过长达5年的艰难曲折,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毛泽东在接见他时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
依靠自力更生突破核心技术,依靠艰苦奋斗铸造大国之盾。
作为我党我军的传家宝,艰苦奋斗永远是人民军队最亮丽的底色。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
车上载着的,是从朝鲜战场秘密归国“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第20兵团将士。
兵团司令员孙继先,曾在长征途中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胜利杀出一条血路。这一次,他率领征尘未洗的官兵,千里挺进西北大漠,开始了面向太空的“新长征”。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任务是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修铁路、建机场。
官兵们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就手拉肩扛,硬是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铺设到位。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仅用两年多时间,他们就在茫茫戈壁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成为新中国首个导弹、首颗卫星的“产床”。
“两弹一星,让我们提振了民族士气、挺直了民族脊梁。”当年参与卫星发射测试工作的刘庆贵自豪地说。
三峡工程,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
2003年6月9日上午8时左右,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对三峡永久船闸处的水泥浮船做最后的定位。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在长达13年的建设周期里,武警水电官兵先后承建了三峡工程“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的双线五级船闸等艰巨任务,实施100多项技术创新,创下10项世界水电建筑史纪录,工程合格率达100%。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三峡工程,这座持续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水上钢铁长城”,铭刻下人民子弟兵的历史性贡献!
从成昆铁路到青藏铁路,“世纪工程”奠定发展腾飞之基
北京复兴路40号,铁道兵纪念馆。
1984年,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这是铁道兵向八一军旗告别(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北京地铁……
纵横交错着全国铁路大动脉的示意图,诉说着铁道兵——这支已经失去番号的部队曾经的奉献和牺牲。
在35年的战斗历程中,铁道兵始终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大动脉建设的排头兵。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作为修建了新中国三分之一新建铁路的“人民铁军”,铁道兵先后有8314名官兵为共和国铁路事业献出了生命,是和平时期解放军牺牲人数最多的部队。
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还有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全长4360公里的两条公路沿线,长眠着为修路牺牲的3000多位烈士。
1950年,为了解放西藏,解放军“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0万川藏筑路大军挺进雪域高原,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14座终年积雪的雪山和无比恶劣的环境。
机械无法施展,一切只能靠人工。战士们用铁锤、钢钎和铁锹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施工第一年,就有超过2000名战士和民工献出了生命。
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铁道兵战士和铁路工人不畏艰险,在悬崖峭壁上施工(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与内地紧密连结在一起。
铺下的是道路,树立的是丰碑。厚厚的《西藏发展史》上,记录着驻藏部队为西藏建设留下的200多个第一、40多个世界之最。
被西藏各族人民颂之为“彩虹”、誉之为“金桥”的青藏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高原数字化铁路。
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2003年10月,修建青藏铁路的消息甫一发布,国外许多知名测绘公司就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他们倚仗技术垄断漫天要价,还要求全线实地勘测。
关键时刻,解放军某部测绘专家王明孝主动请缨,主动担负起青藏铁路轨道线格尔木至拉萨市1142公里的测绘任务。
王明孝(左三)带领测绘队执行青藏铁路测绘任务(2004年12月摄)。 新华社发
王明孝带领团队,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反复试验、大胆创新,成功攻克50多个技术难题,创新12种作业方法,完成高精度数据近百万组,以低于1米的动态测量精度改写了世界纪录。
而这一切,仅用了150天。
“忠诚于党、报效祖国,绝不是一句空话。”如今,已是解放军某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的王明孝说,“作为革命军人,就是要关键时刻站出来、困难面前冲上去!”
从无私援建到脱贫攻坚,谱写军民鱼水深情时代壮歌
安放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的青铜雕塑“拓荒牛”,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特区精神的象征。雕塑的背后,承载着一段共和国军人的“拓荒史”。
1979年9月,根据命令,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开赴深圳,拉开了建设特区的帷幕。
“我是一天天看着深圳从一穷二白的草图变成震撼世界的蓝图的。”66岁的摄影师周顺斌当时是先遣团的宣传干事,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的深圳萧条落后,人们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砂土路。”周顺斌说,部队进入深圳第一天,就在地上挖坑支锅,露天烧饭;没有房住,就用毛竹搭起竹棚……
从深圳第一栋高楼——深圳电子大厦开始,子弟兵建起了高层、超高层建筑上千栋,完成了深圳机场、滨河大道、深圳体育场、人民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切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就有35个建制师、100多万官兵转业复员到边疆参加生产建设,成为稳边固防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百万大裁军为标志,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那时开始,军营响彻一个响亮的口号——在大局下行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参加和支援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数百项,建立扶贫联系点3万多个,转让科技成果数万项,援建“希望学校”上千所……
在脱贫攻坚这场特殊的战斗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时代壮歌。
摸底数、查实情、定方案、抓落实……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军部队共定点帮扶3500多个贫困村,助力4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是来自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这是面向未来征程的庄严宣示!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