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罗马3月19日电(记者叶心可 吉莉)“我叫齐远航,意思是见贤思齐、扬帆远航。”课间休息时间,在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国际理科高中的图书室里,五年级学生尼古拉斯用一口地道的汉语笑着自我介绍。
和他一起的还有几个同级的学生,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很难想象,这些字正腔圆的汉语是从这群意大利孩子口里说出来的。
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国际理科高中是意大利第一所将汉语作为第一外语纳入必修课体系的公立国际理科高中。自2009年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开展合作,2010年成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下设的孔子课堂以来,如今是该校开办汉语必修课的第十个年头。
据校方介绍,该校以汉语课程为核心课程,课时比重高于意大利语及英语课,除基础的语言学习,还有跨学科的中文地理课和历史课,用汉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学校每年还会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的夏令营活动,并与中国高校及公立高中合作,学生可自主选择到中国进行中长期游学。
已经学习中文六年的周万宁告诉记者,他去过六次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美好时光,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经历会一直留在我心里。”
获得第十一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个人三等奖的罗浩然去年曾在上海留学。他说,“我真的喜欢中国,尤其是上海。”对于未来规划,他说自己还不确定,但中国会成为他未来人生的一部分。
当聊到在中国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交通、外卖和移动支付的便利。“自从有了支付宝,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丢钱包了。”齐远航笑称。
齐远航表示,自己明年将去位于中国江苏的昆山杜克大学学习,同时将继续学好中文。“大家都觉得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未来也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所以我觉得会说中文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在该校执教七年的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教师陈晨告诉记者,一提到中国文化,很多意大利人想到的是一些比较符号化的概念,比如太极、茶叶、熊猫等等,“而我们孔子学院一直努力把这些扁平化的概念变成贴近他们生活的真实存在,让文化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让中国在他们心中‘活’起来。”她说。
学校还将学生在中国的游学经历和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告诉记者,她毕业之后想学习医学,同时还想去上海学习中医。她表示,在中国时老师曾带她参观过中医药博物馆,“我觉得意大利人还不太了解中医,所以我想把中医的内容更好地介绍给他们。”
陈晨表示,这种“汉语+专业”融合让学生们体会到,汉语不再只是一门语言工具,而是他们未来人生职业规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代年轻人已经不仅仅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而是在想自己未来能在中国和意大利之间做什么,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转变。”此外,在意大利中学开设中文必修课,不仅能帮助意大利年轻人了解中国、走近中国,对于中方来说也是互利共赢的。“我们的学生不光是到中国去融入当地,也把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带到了国内学校,让国内教师了解到了更多元化的欧洲文化,带来教育理念上的碰撞与融合,这也是对中国未来教育国际化、多样性的有益补充。”陈晨说。
“另一方面,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来意大利投资发展,我们也在为他们培养合适的本土化人才。过去在欧洲学语言的中文人才更偏向文科,很多从事的是教师或翻译类工作。未来我们中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语言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信我们的学生可以为中资企业国际化、本土化战略提供人才储备。”她说。
日前,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校长雷亚莱和8名高中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习近平主席来访的热切期盼和从事中意友好事业的良好意愿。习近平主席给该校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