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丽萍委员: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2019-03-13 10:27 | 来源: 重庆晨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人物档案

  王丽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影电视剧公司编剧。

  1992年,担任青春电影《青春作证》的编剧,这是她担任编剧的首部作品。1999年,作为人才被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引进到上海。而后创作了《保姆》《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生活启示录》《大好时光》《国民大生活》等电视剧。

  获得过第2届百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群英盛典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突出贡献奖、第19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最佳编剧奖、第11届电视制片业十佳电视剧编剧奖、金橡树奖金牌编剧奖等。

  企业档案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影集团),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电影院线、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上海影视乐园、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单位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

  中国电影经历过蓬勃发展 也有低迷期

  在这之后,上海电影集团有发展、也有艰难。

  作为78级大学生、电影改革的亲历者,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影产业释放新动能,为历史悠久的上海电影集团注入了活力。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来自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但对老百姓来讲,电影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如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品的电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带着观众去思考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变革,电影用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方式,告诉观众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除了国产电影,上世纪70年代末,被封存的几百部中外影片开始陆续恢复上映,电影院成为最火爆的文化场所。当时,五分钱一张的电影票对中国人的平均收入而言,属于并不低的额外消费。1979年,中国电影年产量只有50多部,观影人次却达到293亿,相当于每天有7000万人次进入电影院。人们为了买到电影票,不得不通宵排队,而在电影院工作的售票员则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低迷期。“我们经历过最艰难的时期,一部电影放两场、三个人看。”任仲伦回忆,当时中国电影年票房9个多亿,观众人次750多万。有效银幕3000块左右,很多影院白天卖羊毛衫,晚上放电影。

  影视剧记录当下的历史,记录新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丽萍,就是在这个时期被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引进的。同年,她担任剧情电影《绿色柔情》的编剧,还担任了爱情剧《2000年我们结婚》的编剧。

  21世纪初,电影行业从政策层面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院线制改革、制片行业改革,降低拍电影、做电影的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时候,国有电影制片厂一方面在慢慢迎来生机,一方面还要和新兴电影公司竞争,在竞争中渐渐解除身上的包袱,补足自己的短板。同时,电视机的普及,让电视剧有了更大的空间,上海电影集团也出品了不少优秀的电视剧作。

  王丽萍出生于杭州,曾是英姿飒爽的女兵,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当过新闻干事、记者、电台夜间节目主持人等。1997年,她写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婆婆媳妇小姑》一炮走红。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上海后,她创作进入成熟期和收获季。

  “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到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制作、播出以及对外影响,中国电视剧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了百姓人家日常最主要的娱乐形式。”

  回顾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足迹,王丽萍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40年,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特征的作品,有一点是共通的——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艺术画卷。

  “在我自己的创作中,无论是《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还是《国民大生活》,我所描写的都是当下人的生活。”王丽萍说,现实题材创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当下的历史,记录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从贫乏到丰富的过程。

  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上海和上影集团是见证地和见证者。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上海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在上海举行;

  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

  1921年,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从此,电影在上海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十年间,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相继成立,上海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丰收期,新片佳作层出不穷。

  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要基地和“半壁江山”。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电影圈形成了明星影业、天一公司、联华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资电影制片厂把持大局的情况下,民营电影公司也很活跃。这一时期,昆仑影业、文华、国泰、大同均产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商业化背景下,上海的电影公司发展更是迅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上海电影集团。

  耳熟能详的动画片陪伴几代人度过美好童年

  相信很多70、80、90甚至00年代的人,对《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九色鹿》《葫芦娃》《黑猫警长》《大耳朵图图》等动画片一定不陌生,这些国产动画片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童年,每当看到这些富有年代感的动画,心头总会涌起阵阵回忆。

  还记得黑头、绿头、红头三只小鸭机智战胜小黑猫的故事吗?这是中国最早的折纸片《聪明的鸭子》,首创于“技术革新”年代(1960),是第一部折纸美术片。哪怕是放到今天来看,仍感觉有新意。

  中国动画史的颠峰之作《大闹天宫》,从筹拍到完成,足足耗费了4年的时间,一出世就拿奖拿到手软,而且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几乎都出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美厂的动画片不仅是儿时的回忆,还是一部中国动画史。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唯一生产美术影片的专业制片厂,出品了大量优秀美术片,首创水墨动画片、折纸片等美术新片种。其生产的动画片占全国美术片产量的80%以上。

  上影集团由多家老牌公司组建,创下多个第一

  现在的上海电影集团,就是由原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多家老牌的公司组建的。翻开这几家制片厂的历史,有多个新中国第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人民同时解放的,还有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上海电影制片厂便由此诞生。

  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其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业译制外国影视片的专业电影厂,多年来译制世界49个国家各种语版故事片1000多部,以及大量美术片、科教片、纪录片、电视剧等。其中有大家所熟悉的《简爱》《巴黎圣母院》《未来世界》《音乐之声》《魂断蓝桥》《茜茜公主》等。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是以拍摄科学教育片为主的专业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2日在上海建立。1954年-1956年建立翻译片组,翻译国外科教片。1958年-1962年曾成立新闻片组,拍摄上海新闻与纪录片。

  新闻面对面

  创作者要沉下心来走进生活 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电视剧有哪些变化和发展?

  王丽萍: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电视剧从单一的创作题材创作方式,发展到现在丰富多彩的题材,创作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从电视剧的内容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生活的变化,以及新的矛盾与现实,中国的电视剧创作始终是与时代同行的。现实题材创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当下中国的历史,记录新时代。编剧其实是个杂家,是当下生活的书写者。

  记者:中国的电视剧如何“走出去”?

  王丽萍:去年,我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生活启示录》斯瓦希里语版在坦桑尼亚完成译制。此前,《生活启示录》曾被译制成阿拉伯语,在突尼斯、约旦、黎巴嫩、埃及等共7个国家的8家主流电视台联播。

  这种跨越文化、地域的交流也令我深受启发。现在的时代给了我们很好的创作空间,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走进生活,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离出本质,透视生活、分析生活、提炼生活。与时代同行,更有责任感,更有自信心,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上游新闻记者 吴娟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 张泽月

相关稿件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11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