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廖晖]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出席今天大会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让我们对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15:02] | [廖晖] 今天下午的会议议程是大会发言,大会发言分为书面发言和口头发言,书面发言在会议期间印发,口头发言分三次进行,今天是第一次进行,共有11位委员发言。首先请刘立清委员发言,吴敬琏委员准备。 [15:02] | [刘立清] 去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就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下面,我代表专题调研组发言,就加强粮食安全讲几点看法和建议:一、去年粮食生产形势明显好转,近期供求趋紧的压力减轻,但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15:03] | [刘立清] 去年,由于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总产量达到9389亿斤,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效地缓解了供求趋紧的压力,避免了因粮价上涨可能引发的市场物价全面上涨,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5:04] | [刘立清] 但是应该看到,去年粮食增产,是在前几年连续减产条件下的恢复性增长,气候、市场等不确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与最高产量还有很大差距,当年供需仍有缺口。从长远看问题更大: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消费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二是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欠账较多,粮食生产的基础薄弱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 [15:04] | [刘立清] 三是由于种粮的效益不高,促进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粮食再增产的难度比较大。这些都表明,粮食安全既有近虑,更有远忧,粮食供求趋紧很可能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常态,不能因为眼下粮食生产形势有所好转而掉以轻心、松气懈劲。 [15:05] | [刘立清] 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保住主产区,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个供给问题。促生产,保供给,主产区是大头。据统计,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有效灌溉面积占71%,粮食产量占70%以上,商品粮占80%以上。抓好粮食主产区这一块,就掌握了全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15:05] | [刘立清] 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年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下降的。除了耕地减少这个原因外,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排灌能力下降。多年来,国家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病险水库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靠农民集资和投工投劳。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随着义务工和积累工的逐步取消,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靠村级“一事一议”来解决。 [15:07] | [刘立清] 但许多地方反映,“一事一议”在没有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的地方,实施难度很大,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要切实加强主产区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是国家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适当补助。 [15:08] | [刘立清] 二是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在坚决按时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制度的同时,动员和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的好传统,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产区农民主要是缺钱,如果国家补助点材料费,农民是乐意出工出劳为自己修水利的。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个关键,也是当务之急。搞好了,才能打牢粮食安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15:09] | [刘立清] 三、保障粮食安全还要高度关注解决西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的粮食问题。西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农民一旦缺粮,即使国家有粮也运不到,运到了农民也买不起。所以,对这些地区的粮食问题要给予特别关注。这是粮食安全工作的又一个重点。 [15:09] | [刘立清]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这些地区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生产条件差,许多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投入能力弱。三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解决农民的吃饭、增收和国家的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15:10] | [刘立清]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形势极为严峻,一些陡坡耕地搞退耕还林是必要的,但靠国家长期补贴粮食搞退耕还林很难持久。我们认为,可以先通过坡改梯、淤地坝和整修农田水利等措施,按一定的标准建设基本口粮田,把山下的地造好了,再把山上的地退耕,以造保退,以造促退。根据在贵州的调查,改造一亩坡地,再加上配套小水窖,国家只需补贴1000元左右。 [15:10] | [刘立清] 按目前退耕还林办法,国家一亩一年要补300斤粮食,按每斤0.7元算,8年要补1680元。所以,用这笔钱补助农民造地效果更好,亩产300多斤的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提高到800斤以上,等于每年给农民补500斤粮食,并且是补一辈子,而不是8年。这样反弹琵琶,走先造地、后退耕的路子更持久更合算。 [15:11] | [刘立清] 四、合理调整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支持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支持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财政增加投入以外,还可以考虑从主销区即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大城市筹集一些资金。我们认为,粮食安全说到底是销区的安全问题。现在的一些主销区,像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杭嘉湖地区、温黄平原以及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一带过去都是渔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在发展工业中占用了大量耕地,实现了经济腾飞。经济上去了,但粮食下来了。 [15:12] | [刘立清] 主产区为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地方财力薄弱,许多地方变成了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从销区筹集点钱,支持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保障销区的粮食安全,是合情合理的。具体办法可考虑三种:一是对一些沿海发达省(市)的部分非农占地指标进行拍卖,将拍卖所得的一定比例收到中央,由中央拿这笔钱投到主产区。二是开征粮食消费税,通过税收专门筹集一笔支持粮食生产的资金。 [15:13] | [刘立清] 三是对经济发达、粮食调入量比较大的主销区,以省(市)为单位核定粮食产需缺口数,按调入量一斤一毛钱核定,由主销区政府筹集资金上交中央,由中央将这笔钱直补给重点粮食大县,专门用于支持主产区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较起来,第三种办法更便于操作。如果采用这个办法,根据我们按照2003年的粮食调入量的初步测算,国家每年可筹集到80亿元,连续扶持5年,主产区的生产能力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15:14] | [廖晖] 下面请吴敬琏委员发言,马培华委员准备。 [15:16] | [吴敬琏]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重申要“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但是直到现在,对于什么是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干部和群众中的认识差异仍然很大,具体执行自然也就难免出现偏差。“新型”是相对于“旧型”而言的。所谓旧型的工业化道路,指的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走过的道路。它的主要特点,是依靠大量投资实现增长。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路线,实际是旧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变形。 [15:16] | [吴敬琏] 至于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则是指先行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经济增长中走过的道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地不是靠资本和其它资源的投入,而是靠人力资本(人的资本和能力)的积累和效率提高实现的。 [15:17] | [吴敬琏] 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有三个主要的源泉:第一,“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在这之前,技术进步主要靠基于经验的小改小革。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科学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大大激发了高素质人才的创造热情和企业在生产中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于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使技术进步加速进行。 [15:18] | [吴敬琏] 第二,服务业超越工业的迅猛发展。20世纪初期以来英国和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不是像工业化中期有些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是工业和其中的重工业,而是服务业,特别是其中从事工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成本、尤其是其中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工业已经和服务业融为一体,因此后期工业化又被称为“服务业—工业化”。 [15:19] | [吴敬琏] 第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的运用,使经济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而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后进国家当然也在工业化过程中择机运用这一技术来提高效率,“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5:20] | [吴敬琏]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沿袭苏联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惜付出沉重的资源代价发展重工业,以便尽快在产值上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增长模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了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方面的收效并不明显。除了认识偏差外,起了重要阻碍作用的,是许多与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相配套的制度与政策遗产还严重存在。 [15:21] | [吴敬琏] 比如,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仍然拥有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称的资源配置权力;总产值仍然在干部考核、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社会各界对政府官员政绩评定时起主导作用;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要税种的财政制度,还在激励着各级政府官员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价高利大的重化工业上;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配套的土地、资本、劳动力、外汇等生产要素的低价政策和无偿划拨制度造成了成本扭曲和社会稀缺资源的滥用等等。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一遇到适当的时机,就容易引起工业化道路的偏离。 [15:22] | [吴敬琏]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眼,这种提法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经济结构到底是由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还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调整,以及向何处调整。在上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下,许多政府官员把产业结构优化理解为发展产值大、收入多的重化工业,于是运用自己配置资源的权力,不顾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片面推行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而在知识积累、效率提高、技术创新和提高附加价值上却缺乏动力和放松了努力。 [15:23] | [吴敬琏] 目前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耗能、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已经给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采取这样的增长模式,产值上去了,人民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就像在经济委员会的讨论中有的委员所说,我们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承受着环境污染,背负着“倾销”的恶名,利润的大头却不在我们手里。 [15:24] | [吴敬琏]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服务业方面很有优势的省(市),却要向“重型化”转型。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却把大量耗水的冶金和化学工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片面追求重型化和高产值的结果是,我国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急剧恶化、就业矛盾尖锐的状况,蕴含着极大的风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不下决心扭转这种过度消耗资源、过度污染环境、经济粗放增长的局面,我们将“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交代”。 [15:25] | [吴敬琏] 正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我们“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中国在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方面大有潜力,只要方针明确、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5:26] | [吴敬琏] 我认为,目前特别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认真的努力:第一,切实转变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认真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我们的出发点。第二,大力促进科学繁荣和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能够激励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政策的制度化。同时,要厉行教育改革和推动教育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 [15:27] | [吴敬琏]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最大的价值。工业企业要从简单加工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政府也应当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营运环境。第四,要扭转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服务的偏向,加强信息产业的服务功能,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第五,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5:28] | [廖晖] 现在请马培华委员讲话,陈清泰委员准备。 [15:29] | [马培华] 去年,民建中央以“怎样认识和确立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为题组织开展了调研。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既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大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同样也取决于其中小企业的厚实和优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打造大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我国是中小企业的大国,但不是强国,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15:30] | [马培华] 我国是中小企业的大国。据统计,我国有中小企业820余万家,可计入中小企业的个体工商户115万家,占全国登记企业总数的99.5%。2003年中小企业用不到全国工业企业规模一半的资产实现了全国工业企业74%的销售收入,其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提供的出口额占62.3%,上缴税收占46.2%。 [15:31] | [马培华] 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对于相同的产值,国有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是国有大企业的143倍。2004年上半年新增工作岗位的80%来自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分散经济风险、熨平经济波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我们不是中小企业的强国。与国家对大企业战略的定位和关注程度相比较,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15:32] | [马培华] 首先是中小企业状况的差距。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不足,素质亟待提升。人口与企业数量之比远小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平均每137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韩国平均每17人、日本平均每25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城镇有近12亿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占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47%,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全部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比重已达65%~80%。 [15:33] | [马培华] 我国中小企业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0%,中部占20%多,西部不到10%。企业综合素质不高,管理粗放、专门化程度低、产业联系松散、技术设备占有少,甚至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每临宏观调控,中小企业往往容易受冲击,这固然有政策指向的外部原因,也同中小企业素质密切相关。 [15:34] | [马培华] 其次是发展环境的差距。几十年来,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无论管理服务、资源配置、税收分配、协调机制等,都是围绕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建设设计制定的,中小企业始终处在管理与服务的边缘。即便先后出台过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因为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体系作后盾,往往在实施中被弱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享受政策优惠、获得政府服务和所处市场环境等方面,都更为艰难。 [15:34] | [马培华] 更深层次的是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地位认识上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综合计划都继续了计划经济时期和工业化初期高度重视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做法,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被摆在突出位置,经济和财政政策明显向重点工程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重大轻小,从实现经济赶超的需要看,这个方针有阶段的合理性;从现代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看,这个方针是不可持续的。 [15:35] | [马培华] 尽管“十五”计划将形成大企业集团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提出,表明了国家对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视,但在大、中、小企业的关系定位上,却仍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从属地位,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轻视,造成中小企业在实践中仅被看作推行大企业战略的辅助,极大地制约了其整体发展。 [15:36] | [马培华] 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小企业发展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如果我们依然只看到与世界500强的差距,忽视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整体实力和整体素质的差距,必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我们建议: [15:37] | [马培华] 1.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中小企业振兴计划”;在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找出突出矛盾,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15:37] | [马培华] 2.建立更高层次的政府机构,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体系。设立国务院直属“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局”,专项负责中小企业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规划,贯彻实施中小企业法,统一协调城乡中小企业发展,统一制定和运用政策、资金;同时,建立包括管理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担保服务体系、税收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中小企业发展体系。 [15:38] | [马培华]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制定更加积极、务实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考虑以往政策缺陷的基础上,制定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成立各类新型银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组建投资基金等办法广开融资渠道;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担保与再担保试点;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鼓励中小企业投资行为、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 [15:38] | [马培华] 4.打破地区经济封锁,破除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公共资源配置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应一视同仁,遵循效益原则和市场规则,而不是保国有企业、大企业、关系企业。5.加强中介服务、完善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中观层次,发挥上下沟通、内外协调、行业自律等作用。6.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概念,完善分类与统计体系。统一按照企业规模和组织形式划分企业,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统计体系应相互呼应。 [15:39] | [马培华] 7.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重点在于,从国务院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对扶持中小企业作出具体规定,并由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15:40] | [廖晖] 下面请陈清泰委员发言,陈守义委员准备。 [15:41] | [陈清泰]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处于攻坚阶段,并重申了十五大以来中央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这对坚定企业改革方向、指导当前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其中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基础性意义。 [15:42] | [陈清泰] 十六大后,很快设立国资委,并出台了监管条例,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下几点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 [15:42] | [陈清泰] 一、进一步界定出资人机构的权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国有产权委托代理的有效性。委托代理的链条越长,效率越低;多头管理就会失效。按十六大提出的原则,国资部门的定位与证监会、银监会不同,它是“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不是“监管出资人的机构”。作为国有资本运营主体,应有清晰的权力边界并排他性地集中统一行使所有权,才能形成强的产权责任约束,对所投资企业成为“真老板”。 [15:43] | [陈清泰] 但是,国资委直接持股的企业过多,也会鞭长莫及。可考虑对重要国有企业直接持股,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对其他企业,则可通过若干控股公司持股或控股,保持适度的管理幅度,两者结合比较现实。另外,在克服政企分开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政资不分”。国有资产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等属于公共职能和权力,应与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区分开来;要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审计监督,强化产权责任约束。 [15:43] | [陈清泰] 二、把握“出资人”的定位。国有出资人职责概括地讲主要有:(1)通过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保证在某些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同时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率;(2)推进所投资的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实现股权多元化。出资人机构应成为“积极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认真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己权益,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 [15:44] | [陈清泰] (3)以资产收益和现金收入处理不良债务、解决冗员、补充职工的社保基金;(4)建立资产负债总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监控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保持国有资本的安全;(5)接受同级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向本级政府报告监管工作、监管资产状况和其他重大事项,条件成熟时应向公众披露。 [15:45] | [陈清泰] 三、运营国有资本承担两方面责任。国有企业可分作两类,一类是极少数关系经济命脉、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天然垄断行业的重要企业。如电网、电讯、军工、石油和大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要企业,要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以实现某些社会目标;另一类是竞争性企业,以赢利为目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15:46] | [陈清泰] 与此相对应,出资人机构运营国有资本承担两方面责任:一是在支撑国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提高投资回报。因此,对所投资企业有两种运作模式:第一类企业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实现公共目标的重要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企业的目的不仅是资产的增值,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承担公共责任。对这类企业出资人机构应直接持股、控股或独资经营,保持对这类企业的控制力。 [15:47] | [陈清泰] 在其他竞争性行业,出资人机构并不偏爱特定的企业,而是以投资回报最大化为目标,运营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并适时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转移,优化资本布局。 [15:47] | [陈清泰] 四、对所投资企业的改制。国有企业改制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中股票上市是更加规范的改制途径。中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十多年,但这一原则在国资委直接持股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却基本没有体现。这种格局使企业内国家所有权缺位的问题基本没有改变,国资委与这一层企业很容易恢复和保持根深蒂固的“行政隶属关系”。 [15:48] | [陈清泰] 通过“授权经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希望寄托于这些保留大量旧体制因素的国有企业控股的下一层公司,包括上市公司。这种改制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上一层的问题是,出资人机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软约束;下一层则是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犹如“旧体制控制新体制”。从上到下很难建立有效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也很难实现。例如媒体不断披露的存续公司控制上市公司制造的丑闻,已经令人触目惊心。 [15:49] | [陈清泰] 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整体改制,国资委直接持有国有股权,这是提高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有效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但是,这里有很大的难度。可考虑汲取国有银行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处理存续问题的经验,探索将不良资产、冗员等剥离,在国资委监督下,委托专业公司或托管公司处理,实现企业整体改制。 [15:50] | [陈清泰] 五、出资人机构如何行使所有权。出资人机构如何行使所有权是关键的技术环节。要害是必须从制度和机制上严格区分以股东方式“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直接指挥企业经营的本质性差异。 [15:51] | [陈清泰] 出资人机构,集中统一行使所有权,这是必须的。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中的“管”,决不是传统意义上政府进行行政干预或行政审批式的管。出资人机构要“管”的内容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该“管”的内容,“管”的方式是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的方式。所有权到位,就是出资人机构为行使所有权该管的人和事,例如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股东大会该管的人和事,要理直气壮地管,管好、管到位,成为“真老板”,强化来自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这是维护所有者权益必须做到的。 [15:52] | [陈清泰] 所有权不越位,就是出资人机构只当“老板”不当“婆婆”。只行使股东权利,决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这是增强公司活力和提高公司运行效率所必须的。在公司治理中既要防止所有权侵犯经营权、管理权,也要防止经营权、管理权架空所有权,排斥监督权。《公司法》把公司权利划分为所有权、控制权和管理权。这三项权利分别由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行使,而且有十分明确的条文加以界定。在国有出资人机构与公司关系尚难理清的时候,以《公司法》来界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15:53] | [廖晖] 下面请陈守义委员发言,张龙之委员准备。 [15:53] | [陈守义] 据报道,在现存181家央企中,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有40家企业的总资产损失超过了20%。这些数字可以与另一组数据互为映证,央企去年共申报核销损失3178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9.2万亿资产总额的4.2%,3.2万亿净资产的9.9%。加上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亿元损失,央企核销损失共计4000亿元。而这与银行核销损失相比,央企的手笔并不算大。在过去几年中,四大商业银行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万亿元。 [15:54] | [陈守义] 这一情况,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联系前不久发生的中航油和中储棉的巨亏事件,我们有理由质问:谁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承担责任?国有资产的决策失误问责制究竟该如何建立并落到实处?总经理个人的一次经营决策,就让肩负国家棉花储备职责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陷入困境,亏损高达近10亿元。 [15:56] | [陈守义] 一个总经理目无法规的经营,给中航油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的巨亏。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提出疑问:在核销损失的时候,有多少项目是老百姓不清楚的?这些巨额不良资产看似国家财政进行核销,看似从国家财政账上列支资金,最终还是落在了广大老百姓身上。一位经济学家解释道:“核销损失是中央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目的在于为企业和银行减负,方便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重组。但成本将落到百姓头上。” [15:56] | [陈守义] 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是一种公权,而法治社会里,公权必然意味着责任。从法律意义上说,中国的老百姓有权知道究竟是谁在替大家经营国有企业,这些人能不能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但事实上,要不是媒体曝光,绝大多数老百姓是无从知晓这些内情的。也许已经曝光的中储棉事件和中航油事件有关方面将会分清责任,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但是更多的亏损事件呢? [15:57] | [陈守义] 核销损失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得以更好的发展。但是,对这些庞大的不良资产的核销,决不能一笔勾销、一剥了之,让造成损失的责任者逍遥法外。我们必须实施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问责制,让责任者为自己的过失与错误付出代价。尽管巨额不良资产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但是决策失误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要原因。遗憾的是过去数年来,为此承担责任的决策者却是屈指可数。 [15:59] | [陈守义] 而从一些权威机构的分析看,投资失误 、管理不严、财务纪律松弛依然是不良资产不断出现的病灶。央企中拍脑袋项目还是屡屡发生,结果造成决策失误,形成巨额损失,从中航油事件到中储棉的巨亏,无不说明了投资决策中存在的巨大漏洞。我们也已经发现,不良资产剥离掩盖了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信贷风险,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转嫁经营损失,在不良资产剥离中存在故意弄虚作假、伪造借据、私刻公章的现象,甚至通过剥离来掩盖违规经营问题和违法犯罪案件。 [16:00] | [陈守义] 凡此种种,如果在剥离和核销不良资产时,不对造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追究到底,抑或追究的时候瞒天过海,避重就轻,那就不仅仅是在纵容犯罪了,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更恶劣的后果是,这将会导致更多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更多的亏损出现,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 [16:00] | [陈守义] 对资产损失责任进行追究也是法制社会必备的功能。党和国家领导人倾听民声,已经对此高度重视。但是“追究责任”不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不是会议中的口号,责任追究的必要条件是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有一个使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负责的制度。只有当“谁决策、谁负责”纳入法律框架并成为一种制度的时候,责任追究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16:01] | [陈守义] 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者的责任有着十分苛刻的强制性规定,对于决策失误 ,决策者轻则受到经济处罚和降级使用,重则受到刑事处罚。我们应当尽快借鉴国外的这些做法,加紧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应该对决策者实行“无期限责任制”,让责任者按照法律追溯程序承担其历史责任。如果发现决策的重大失误 ,无论决策者升任到什么级别,调任到何处,都应该追究其责任。 [16:03] | [陈守义] 要及时查明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和责任人。对决策失误者,无论责任大小,一律进行问责,并且按照责任大小,在经济上进行严厉的处罚,在法律责任上,绝不手软地查处,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刑事责任。惟有如此,才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使决策责任问责产生应有的威慑作用,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新的损失。 [16:03] | [陈守义] 作为一种事后控制办法,问责制产生的“震慑”是不言而喻的。但问责制的有效发挥,必须依赖于及早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方能使问责制真正具有持久的震慑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们还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机制和制度上着手,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不断严重损失问题。 [16:04] | [陈守义] 最后建议,今后国有资产中凡涉及数额巨大的核销项目,必须提交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同时,对决策责任人的问题及其真相及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16:05] | [廖晖] 下面请张龙之委员讲话,宋林飞委员准备。 [16:06] | [张龙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是我国适应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16:06] | [张龙之]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全面精辟的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为我们绘制出了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也为我们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在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为之振奋,为之跃动! [16:07] | [张龙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蓬勃兴起,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对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对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6:08] | [张龙之] 以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达2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我国GDP的1/3还要强,特别是在一些一般性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有的已经超过了70%。上交的税收已经占全部税收的43%,民间投资已经超过了50%。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6个城市的调查,国企的下岗人员当中有65%在非公有制企业当中实现了再就业,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安置就业的主渠道。 [16:08] | [张龙之] 当前,凡是开放的经济领域都有非公有制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我国相当多的家庭中都有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或者创业的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再以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开展的中国光彩事业为例:1994年由10位非公有制企业家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支持和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10年多来,已有16000多名非公有制企业家踊跃参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1800多个,到位资金813亿元; [16:11] | [张龙之] 同时捐赠资金96亿元,兴办公益事业10000多项,兴办光彩学校1000余所;培训人员271万人,安排就业311万人,帮助农村538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目前,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还在联合国取得了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特别咨商地位和贸易发展大会特别观察员身份,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应当肯定说,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教育引导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既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又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是具有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觉悟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理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积极力量。 [16:12] | [张龙之] 2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这是一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宪法修正案精神,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的政策文件,各级工商联组织和广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热烈拥护。这个文件也是政协经济界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大成果之一。 [16:12] | [张龙之] 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之后,政协经济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提出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政协专报报送后,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组织了由2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起草,历时10个月出台了国务院国发[2005]4号文件,即《若干意见》36条。工商联界的66名委员在讨论中高兴地说,这个文件认真贯彻执行后,不仅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且对经济建设,对国民经济全局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6:13] | [张龙之] 特别是文件极其明确地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一连五个允许,一扫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政策障碍。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受鼓舞,为之振奋。 [16:14] | [张龙之] 文件还对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助手作用等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委员们表示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在讨论中委员们还对贯彻好“36条”提出了如下建议:一、要切实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 [16:14] | [张龙之] 二、要加紧制定与文件配套的实施细则;三、要尽快建立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助手作用;四、要深入宣传文件精神,营造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五、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对各类行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力度,发挥行业商会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6:15] | [张龙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国工商联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动员组织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贡献。为此,我们郑重要求174万工商联会员特别是53万企业会员和全国广大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迅速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好,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6:15] | [张龙之] 第一,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发展,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一定要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大局,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必须把“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合法经营、诚实守信”作为重要内容,努力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素质。 [16:16] | [张龙之] 第二,要切实尊重和维护本企业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必须依法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或变相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实现员工的收入和企业的收益同步增长,使广大员工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保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严禁使用童工。大力开展“关爱员工,实现双赢”活动,争当劳动保障先进企业。 [16:16] | [张龙之] 第三,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踊跃投身到扶贫开发、就业再就业和光彩事业中去,为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全国工商联正在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在农村开展“招工扶贫”活动,正在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在城镇开展“就业与再就业”活动。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响应,已经做出了明显的成绩。希望有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满怀真诚,奉献爱心,扑下身子,多做事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积极贡献。 [16:17] | [廖晖] 下面请宋林飞委员发言,马永伟委员准备。 [16:17] | [宋林飞]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成为城市居民在福利分房以后新一轮改善住房条件的平台。一方面,开发商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获得高额利润,政府在不断上涨的地价中获得大笔收入,一批中高收入者购买与住上了相对宽敞的住房,一些人通过炒房赚了钱;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居民买不起房,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这既是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普通市民一席甜酸苦辣或难于品味的大餐。 [16:18] | [宋林飞] 其中,也隐藏着市场扭曲、价格泡沫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建议国家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采取以下措施:一、积极培育“大众房地产市场”。 [16:19] | [宋林飞] 房价太高、上涨太快,多数老百姓买不起房,已经成为一种“大城市病”。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10.1以上,高于发达国家2~3倍。一个国家的房价收入比高于别国,只有国民收入分配比别国更加平均才可能是合理的。而我国的收入分配比不少国家更加不平均,基尼系数达到0.45以上,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全国房价经过2003年下半年的快速上涨以后,2004年又持续上涨,老百姓买房难的问题日趋严峻。 [16:19] | [宋林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创造“大众房地产市场”,实行“多数人优先”政策,而决不能奉行“富人优先论”。如果普通的老百姓越来越买不起房子,就会引发社会问题,造成社会危害。创造大众房地产市场,首先是要解决中等收入者买房难的问题。以中等收入者为主要成分的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就是为了培育以中等收入者为主体的社会结构。而中等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已经完全纳入房地产市场。因此,能否将房价收入比控制在中等收入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6:20] | [宋林飞] 二、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与方式。限制土地供给,将继续成为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地根”只能适度收紧,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副作用。有人说,2005年土地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将使房价恶性增长。这是有可能的,但也是可以避免的,具体途径如下:第一,优化供应结构。改变土地供应结构,适当降低生产用地的比重,适当提高住房用地的比重;改变住房供应结构,严格限制高档别墅类房地产,大力增加中低价房的供应,形成中低价房扩大供应的预期,遏制房价快速上涨。 [16:21] | [宋林飞] 第二,优化供应方式。改革单一的土地贮备制度,实行商业、公益、半商业半公益三种土地贮备制度,通过半商业半公益土地贮备制度降低中低价房的土地成本。同时,土地批租时实行分类“招拍挂”,完全的商业用地“价高者得”,而半商业半公益用地既要看土地出让价,又要看商品房出售价,应是“价优者得”,从而降低中低价房的土地成本。实行严格的权力监督,堵塞各种隐性支付通道,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 [16:21] | [宋林飞] 第三,拓宽土地与住房商品化的途径。中等收入者有一定的购买力,但又难于承受目前的高房价。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集资买地建房应成为改善住房条件的一种可行的选择。非赢利性的合伙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新“业态”,应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益补充。通过专业开发与合作建房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打破房地产开发商的垄断与暴利,平抑商品房价,建立老百姓欢迎、日趋成熟的小康型房地产市场。 [16:22] | [宋林飞] 三、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升高与转化 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商几乎同一个声音:“房价还要上涨。”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种理由,或明或暗力挺当地房地产。这不仅与老百姓的期待格格不入,与市场规律也不相适应。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价格存在一个上涨的趋势,那是一个渐渐上升的过程。如果一下子上涨过快、过高,把今后多年上涨的空间提前堵塞了,房价就不可能一直上升,甚至会下跌。 [16:23] | [宋林飞] 各地高房价下隐藏着程度不同的风险。有些开发商没有根据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在没有足额缴纳出让金的情况下用该地块作抵押,换取银行的贷款,甚至以虚假评估与假按揭等手段骗贷;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持续攀升,房地产贷款在贷款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16:23] | [宋林飞] 房地产市场风险转变为银行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近年来明显加剧。在投资和各项贷款增速明显回落的背景下,适当遏制逆风而上的房地产贷款强劲增长态势,是控制房地产风险的重要措施。消费信贷适度从紧,将期房按揭贷款转变为现房按揭贷款,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16:24] | [宋林飞] 四、建立全国及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目前,先发展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用地增量扩大,但用地指标不够。于是,这些地区以有偿的折抵方式,购买建设用地增量相对较少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这种地下的建设用地市场,应尽快转变为规范的全国性建设用地市场,既要促进发达地区集约化利用土地,又要保证后发展地区得到必要的补偿。 [16:24] | [宋林飞] 改革土地指标管理办法与机制创新,势在必行。按照“GDP新政”要求,发达地区要将外来常住人口列入人均GDP的计算范围,这样外来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GDP的指标值就会下降。这是正确的,但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也应调整。建议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将外来常住人口纳入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依据。 [16:25] | [宋林飞] 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都应有市场依托。应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实行依法流转与有偿转让。征地价格必须得到农民同意,这是土地征用市场化的基本原则。 [16:25] | [宋林飞] 五、重在规范政府行为 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具有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特性,有些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是房地产市场扭曲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价二元化。一方面压低地价、甚至以“零地价”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商品房用地批租却追求土地收入的最大化。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圈地现象与大宗土地违法案件中,大多数违法主体是地方政府。二是土地使用与房价的监管不严。 [16:26] | [宋林飞] 三是土地收益外溢。一些地方政府大量出售土地的收益没有完全进入财政口袋,有些收益则成为少数人腐败的源泉。四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各地规划违法案件快速上升。五是规划超编,用地透支。 [16:26] | [宋林飞] 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主要取决于政府出台什么样的土地政策。建议加快建立土地督察制度,严格监督纠正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违法占地行为;建立农村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制度,增强政府的土地管理能力;增加城市规划的透明度,适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分配土地收入,保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制度,限制房地产开发的暴利。 [16:27] | [廖晖] 下面请马永伟委员发言,苏立清委员准备。 [16:28] | [马永伟] 2004年6月,北京市大兴县突遭特大冰雹灾害袭击,全县西瓜种植户损失惨重,瓜农财产及还贷能力受到严重威胁。保险公司快速理赔320万元,赔付率为298%,不仅弥补了瓜农损失,保证了该年生产生活所需,而且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压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6:28] | [马永伟] 我国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九五”期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均76亿亩,成灾面积41亿亩,占播种面积的188%,因灾损失粮食760亿斤,棉花51亿吨、油料289万吨。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业问题的重点是增产增收,但同时要考虑按市场规则,用保险方式补偿灾害损失,防止减产减收。农业保险就是为了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经济手段。 [16:29] | [马永伟] 去年在一些省市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如果不是政府及时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许多上规模的养殖户、禽类加工龙头企业有可能遭受重创。但政府这种救急性的补贴,总非长远、根本之策。现实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再一次提醒我们:加快农业保险,不能再对付了,不能再犹豫了! [16:30] | [马永伟]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保险却起步较晚、覆盖面小、保险能力低。现实最主要的矛盾是:一方面,农民收入有限,对保险有需求,但购买力低,想保险买不起;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保险公司希望加快发展,但风险大、成本高,承保能力不足,想赔又赔不起。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双重制约。 [16:31] | [马永伟] 1985~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除有两年实现微利外,其余18年都是亏损。农业保险的综合赔付率超过120%。从1994年起,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39亿元,与1992年历史最高的87亿元相比,减少了48亿元。 [16:32] | [马永伟] 目前,除人保和中华联合两家综合性保险公司外,2003年以来,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成立了安信、安华、阳光3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并在江苏、四川、辽宁等地开展了一系农业保险试点。总的来看,农业保险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与我国“三农”的地位很不相称。 [16:32] | [马永伟] 我国农业保险严重萎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农业保险放到解决“三农”的全局中加以考虑,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走的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路子。 [16:32] | [马永伟]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保险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农业保险的市场化经营,即使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出现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状况,关键在于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16:33] | [马永伟] 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建议如下: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法制缺失给农业保险带来诸多困难,如农业保险的定位、对农险的支持原则、对农险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利益的维护等无法可依,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发展。建议通过加快立法,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险范围、经营原则、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等加以明确。可先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试行《农业保险条例》,在条件成熟时出台《农业保险法》。 [16:34] | [马永伟] 目前,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地区,地方财政都给农民直接的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补贴可采取支持保险公司建立农业保险基金或购买再保险等方式,以支持其经营的可持续性。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赋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我国除免征种养两业保险的营业税外,没有任何其他财税优惠政策。 [16:35] | [马永伟] 建议国家对农业保险业务在免去营业税的同时,减免所得税,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险业务。保险公司应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所减免的税收转入专项农业保险基金,用作应对农业大灾之补偿的积累。 [16:36] | [马永伟] 三、对农业保险给予信贷支持。建议有关金融机构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16:36] | [马永伟] 四、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再保险机制被国外农业保险经营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发达国家大多通过提供再保险或巨灾保险基金等形式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在我国,由于没有巨灾支持保护体系,灾害损失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集中,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承保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建议中央财政出资建立中央级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各类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按照商业再保险原则向基金购买再保险,以分散自身风险。 [16:37] | [马永伟] 五、保险企业要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在组织形式上,要鼓励专业性农险公司、相互制农险公司、地方政策性农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外资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经营农险业务;在产品上,保险公司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更多满足农民需要、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16:38] | [马永伟] 在服务上创新,保险要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特别要做好防灾防损等前置性服务;在销售渠道上创新,保险公司要将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相结合,创新销售形式,扩大保险产品覆盖面。 [16:38] | [马永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发展水平、风险分布和保险需求有很大差异。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采取自办、与公司联办或委托公司代办等形式,灵活有效地开展农业保险。同时,各地保险、财政、税收、农业、卫生和防疫等相关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农业保险发展。 [16:39] | [廖晖] 下面请苏立清委员发言,曹鸿鸣委员准备。 [16:39] | [苏立清] 近些年,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城市(矿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30多座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400多座资源枯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进入加速枯竭的进程。资源枯竭城市(矿区)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紧迫问题。 [16:40] | [苏立清] 资源枯竭城市(矿区)产业全面凋敝。由于经济结构单一、相当一部分资源枯竭城市替代产业没有及时发展起来,部分城市矿竭城衰,引发全面的产业凋敝。在甘肃省白银市,由于近十多年有色金属资源基本枯竭,生产经营困难,目前已有7个与铜资源相关的二级单位被列入破产程序,全市271家国有企业中,停产、半停产等特困企业占120家,全市工商企业整体不景气。 [16:41] | [苏立清] 抚顺矿业集团公司所属的44个集体企业公司的335个独立法人中,有310个停止了经营活动,占总数的93%,少数有经营活动的企业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云南省昆明市东川铜矿关闭破产后,原来依靠矿山生存的加工修理、交通运输、粮油食品、商业服务业等其他企业均相应发生生存危机。 [16:42] | [苏立清] 相当数量的职工下岗失业。资源枯竭城市(矿区)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单一,主业凋敝引起大量失业,职工群众生产生活面临严重困难。根据对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全国有93个地级市的失业率超过了10%,其中矿业城市22个;这些城市中,城镇失业率超过了20%的城市有6个,其中4个进入了资源枯竭期。 [16:42] | [苏立清] 云南昆明市东川区2004年6月的城市登记失业率高达402%。甘肃白银公司已经十年不招工,6000多职工子弟在家待业,一些家庭靠老人养老金抚养子孙的现象十分普遍。扶顺矿业集团所属的集体企业从1992年至今,已有90%的职工下岗失业。 [16:43] | [苏立清] 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突出。随着主业关闭破产和关联产业陷于萧条,下岗职工和提前退休人员激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明显下降,欠费增多,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严重入不敷出。甘肃白银市2003年养老保险收入6000万元,支出9600万元,缺口达3600万元。江西钨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除一家研究所外,其余全部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16:44] | [苏立清] 抚顺矿业集团所属集体企业3423名工伤职工,由于各种原因,从1995年至今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工伤保险待遇,涉及金额达27562万元。甘肃白银市120家国有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近1亿元,涉及职工52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58%。同时,由于政府财政拮据,低保政策无法落实,这部分地区难以实现“应保尽保”。 [16:44] | [苏立清] 资源型企业因关闭破产而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近些年,国家陆续对一批资源枯竭矿山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但一些矿山企业关闭破产后,仍留下了离退休人员和工伤、职业病(矽肺病等)人员医疗及各种生活津贴等问题难以解决、职工安置费发放不到位、企业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难以移交等一系列“后遗症”。 [16:45] | [苏立清] 如江西钨业集团的七家已关闭破产矿山,破产时按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6%预留五年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远远满足不了离退休人员参加地方医保统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用预留医疗费给3万多离退休人员(包括矽肺病人)定期发放医疗补助,人均每月仅30多元,连个感冒都看不上。一旦这些预留的医疗费用尽,医疗补助不能再发放,可能引发较大的不稳定。 [16:46] | [苏立清]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日趋增多,较大规模的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也趋于恶化,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6:46] | [苏立清]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职工生产生活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这些地区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大职工所创造的利税大部分都上交给了国家。现在矿竭城衰,职工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了自身能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通过适当渠道加以补偿或反哺,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发展替代产业、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再就业等实际问题。 [16:47] | [苏立清]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尽快制定和实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战略规划。要趁资源尚未完全趋于枯竭、还有一定自救能力之际,着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抓紧划定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或资源濒临枯竭型城市,按资源枯竭程度划分等级分级治理。同时,尽快制定和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对发展替代产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问题通盘考虑,周密部署,全力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16:48] | [苏立清] 三、实施特殊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积极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矿区)替代产业的发展。建议国家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将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矿区)替代产业的发展纳入其中,并在这些地区采取类似于振兴东北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免部分国税的办法,大力支持和促进这些地区替代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应将现有的资源税收入划出来作为专项基金,重点用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矿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16:49] | [苏立清] 四、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妥善解决这些地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关闭破产矿山的各项补助资金要打足,切实解决已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接续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职工经济补偿和安置费等问题。对于已关闭破产矿山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可酌情通过由中央财政定向补贴地方医疗保险机构的办法加以解决。 [16:49] | [苏立清] 同时,要在这些地区加大落实低保政策的力度,切实保证这部分地区困难职工群众不因生活困难而发生意外。 [16:50] | [苏立清] 五、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实行更为积极优惠的再就业政策。对于资源枯竭城市(矿区),应大力推广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建立“再就业特区”的经验。在“再就业特区”,可实行优于其他地区的更为优惠的促进再就业政策,如对这部分地区增加再就业资金补贴,扩大再就业政策的覆盖人群范围,延长再就业优惠政策实施的期限,加强对这部分地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特别是创业培训, [16:51] | [苏立清] 引导和教育他们转变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主创业的能力,给予自主创业人员更多的小额信贷扶持,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给予录用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更为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等等,最大限度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6:51] | [廖晖] 下面请曹鸿鸣委员发言,伍淑清委员准备。 [16:51] | [曹鸿鸣]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出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老工业基地也正雄风重振。在此形势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压力增大,发展速度相对趋缓。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16:52] | [曹鸿鸣]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依靠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承载着四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重任,其区位优势和资源综合优势十分明显,中部既是东部加快发展的腹地,又是西部大开发连接东西部的桥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联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南联珠三角,东接长三角,北通京津环渤海湾经济区,西靠广大西部热土。 [16:53] | [曹鸿鸣] 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中部的崛起要在巩固粮食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建设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农产品商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建国以来,中部地区形成了冶金机械、汽车轻工、水力发电等基础产业。中部地区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禀赋。 [16:53] | [曹鸿鸣] 由于中部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有地位,中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格局,最终将影响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努力形成东中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如何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6:54] | [曹鸿鸣] 一、建议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编制,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的同时,做好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明确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做到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相结合,区域倾斜与产业倾斜相结合。 [16:54] | [曹鸿鸣] 国家应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组织工作,促进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与联动,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合作,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统筹协调,搞好资金、技术、产业的梯度转移与辐射,实现全方位带动。 [16:55] | [曹鸿鸣] 建立中部地区内部的联动协调机制,整合优势,发挥特色,集成资源,激发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把潜在的经济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 [16:55] | [曹鸿鸣] 二、建议从“十一五”开始,重点加强中部地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构建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近十几年来,东部的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巩固和发展中部地区的国家粮食综合生产基地已是当务之急。要重点保护和提高中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基本农田,特别是水田的保护力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纠正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现象。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推广包括袁隆平院士研究的超级杂交水稻在内的优质高产品种。 [16:56] | [曹鸿鸣] 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长期稳定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增加对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按保护价收购的补贴资金,扩大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建议在宏观调控中,加大对粮食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对调出商品粮多的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补偿。 [16:57] | [曹鸿鸣] 三、对中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资源静态比较优势明显,资源存量丰富,许多地方经济基本上靠开采资源来支撑。在全国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下降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合理开发、保护资源的原则。坚决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加强对重要矿种、矿产如煤、石油等的保护管理,严格执行采伐制度和环保监督措施。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16:58] | [曹鸿鸣] 四、加强对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中部地区是人力资源的输出地区,应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劳动力素质。 [16:58] | [曹鸿鸣]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要鼓励打工族回乡创业,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中部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中部地区的干部实行定向培养,实现中、东、西部双向交流。与此同时,逐步增强农业合作化程度。 [16:58] | [曹鸿鸣] 五、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与维护,重点解决农村路网的“微循环”问题中部地区的农村公路现状十分落后,公路密度小,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严重偏低、路况差,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公路、县乡公路建设改造的支持力度,通过国债资金加强中部地区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改造,重点解决农村路网“微循环”问题。 [16:59] | [曹鸿鸣] 六、加强对中部地区扶贫力度,推动中部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部地区现有贫困县151个,占全国贫困县的255%。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扶贫力度,落实到户。要探索中部地区扶贫的各种新路子,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将中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7:00] | [曹鸿鸣] 七、加大中部地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搞好旅游开发,重视传统文化在祖国统一中的纽带作用中部地区是中华文化发祥、传承的主要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要弘扬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徽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深厚内涵,凝聚海外华侨华人,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建议对中部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从国家层面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的网状集团式开发,避免孤立的点状式开发的弊病,将旅游业打造成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 [17:01] | [伍淑清]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200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11000亿美元,在世界中的排名再次提升,位居第三。全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突破600亿美元,同比有大幅度增长。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已有数十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17:02] | [伍淑清]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外部挑战。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紧张,欧美对高科技的封锁,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缺乏,我国加入WTO以后各类国际经济争端的增加,欧美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质疑等等,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7:02] | [伍淑清]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央政府及时地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增加核心竞争力。除了国有大企业,也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中小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这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 [17:03] | [伍淑清] 为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应该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作为自由港,在融资、信息、港口和研发方面的优势。据统计,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有78家在香港经营,最大的500强企业有超过60%在港设立办事处,3000多家跨国企业在港有分公司,众多国际采购集团聚集在港澳地区。此外,内地进出口贸易有30%通过香港进行,内地吸引外资5000多亿美元中也有50%来自香港。不仅如此,香港的很多金融机构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完善网络。 [17:04] | [伍淑清] 如果说迄今,港澳在实施“引进来”战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话,那么,在今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方面,港澳地区也一定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香港与全球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努力从未停顿过。 [17:04] | [伍淑清] 充分发挥香港这个通晓中西方文化的大都市作为离岸经济体的作用,符合国家的利益,也符合香港的利益,更是内地与香港间互补双赢的体现。与香港具有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经济理念、制度以及海外投资经验相比,内地企业则大多差距甚远,没有真正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理念和制度,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像在内地一样业绩也经过“技术处理”。 [17:05] | [伍淑清] 近几年,在协助内地中小企业“走出去”时,我也深感这些企业的老板非常不容易,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家族式企业,他们很为难,在“走出去”过程中经常很迷茫,加上内地与国外文化、宗教、风土人情等都不尽相同,确实需要港澳在这些问题上给予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如果这些企业不“苦练内功”,不熟练地掌握国际规则,没有制定适合所在国的长远发展策略就匆忙出去闯荡,难免会碰壁甚至失败。 [17:06] | [伍淑清] 为了从一个崭新的方面更好地发挥港澳地区的优势,为内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咨询、帮助和服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7:06] | [伍淑清] 1.进一步完善港澳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间的磋商、协调、合作机制,发挥政府在外向型经济合作中的导向作用,为内地经济“走出去”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近年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帮助和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而实施的CEPA,不仅加强了香港与内地间的紧密的经济合作,而且也将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桥梁和通道。 [17:07] | [伍淑清] 建议内地政府部门借鉴香港贸易发展局专责推广贸易的全方位职能,不断改善为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或通过与贸发局这座内地和香港间的贸易桥梁,为内地中小企业寻找海外的业务伙伴,帮助制订海外市场策略,共拓商机。 [17:07] | [伍淑清] 2.要吸取港澳地区在“走出去”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以节省资金和时间的成本,避免重蹈覆辙。经过多年的历练,香港成为一个中西合璧的商业平台,拥有全球最好的经济环境,法律健全,设施先进,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熟悉国际惯例的管理人才济济,有足够的空间和能量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通道和桥头堡。 [17:08] | [伍淑清] 建议内地利用好香港这个信息港的同时,组建一个专门机构,下功夫研究香港成熟的金融和银行体制,因为香港监管制度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同和信赖,香港金融市场也成为内地企业筹集国际资金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场所。除国有企业外,近期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越来越多。该专门机构应协调发展海外投资企业与促进内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相结合,从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 [17:08] | [伍淑清] 3.与港澳地区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合作,包括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会、太平洋经济合作研究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等,促进与世界各国在不同层面上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特别是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外交往,使其尽快与国际接轨。例如,世界贸易中心(香港)就曾促成了南非世界贸易中心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贸合作项目,并由该组织赞助,带领当地的技术干部到美国实地考察农业项目,帮助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 [17:09] | [伍淑清] 总部设在纽约的世贸中心协会是一个非赢利、非政治的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有280个会员,为75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咨询。该协会还促成夏威夷世贸中心与西藏自治区联合开发旅游项目,在夏威夷培训旅游管理人才,帮助西藏发展经济。 [17:10] | [伍淑清] 4.凭借港澳发达的国际金融网络和商业平台,尝试与具有相当实力和条件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南美的巴西)进行合作,利用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一个规模相当的出口免税加工区,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块通向国际市场的“场地”和适合国际潮流的科技高新产品的研发基地。投资巴西的内地中小企业可以在这个特区内进行磨合,具体实践海外经营的操作规范,不断成熟和壮大,最后可以从特区跳出去。 [17:10] | [伍淑清] 此外,还可利用香港便捷的交通,到中东海湾地区建立中心企业产品展销中心,促使我国西部地区的企业向该地区拓展,迅速增加贸易的数量和种类,以更新国内企业的理念和思路,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 [17:11] | [廖晖] 各位委员,今天下午的大会发言全部进行完毕,谢谢11位委员的发言。现在休会。 [17:12] | [新华网报道] 新华网本次实时报道到此结束,感谢广大网友的关注! [17: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