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辉煌历程 贺辞贺电 精品佳作 纪念活动 纪念文丛 纪念报道 难忘亲历  
 
   
 

总结经验,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开拓创新,
为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在新华社建社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我们刚庆祝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正在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又迎来了新华社建社70周年。我首先代表新华社党组和全社干部职工,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新华社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向所有为新华社事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在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新华社烈士表示深切的怀念!

  70年前的今天,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从江西瑞金发出了第一条新闻电讯。我们就是从这里起步,历经艰难曲折,同我们党、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一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强大、走向辉煌!

  今天的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和“消息总汇”,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采集体系,总分社、分社、支社和记者站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新闻信息处理体系,每天用8个语种播发180多万字和约290底新闻图片;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文字、图片、图表等新闻信息高速同步播发;建立起了覆盖全世界的新闻信息供稿体系,新闻信息用户达一万多家;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传播体系,通稿、报刊、音像和互联网站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

  当我们回顾70年曲折而光荣的历史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运筹未来;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认真总结经验,用以指导我们迈向新的征程。

  (一)新华社七十年凝练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新华社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华社的70年,是与我们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是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和培育下,成长壮大的70年。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长期奋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始终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就是把新闻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忠实地履行当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职能。经验告诉我们,“耳目”,就是报真情、讲实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及时向中央提供海内外的新情况、新信息,供中央决策和指导工作参考。在革命战争年代,把最新信息报告党中央、毛主席,是新华社的工作守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华社收到海外通讯社播发的反映重大动向的消息,半小时之内就要送到毛主席手上。苏军出兵我国东北、日本宣布投降等重大事件,新华社都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报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的编辑、记者想中央所想,急中央所急,参考报道领域不断拓展,信息量不断增加,质量和时效也不断提高,受到党中央和各方面的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安徽等各地农村实行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掀起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浪潮,新华社记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调研,及时向党中央报送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中央指导农村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经验告诉我们,“喉舌”,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全面、准确、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声音,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新华社的报道始终坚持“全国观点”和“世界观念”,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在战争年代,新华社的报道成为党中央指挥前线和各根据地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渠道和有力工具。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著作都是通过新华社播发而传往海内外,使广大军民和各界爱国人士受到教育和鼓舞。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充分地报道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教育意义、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的新闻,深刻揭示党的基本路线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努力促使党的方针政策变成全国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新华社在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的同时,大踏步地向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让中国更多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为在国际上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社会实践,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新华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闻是跑出来的。”这个“跑”字,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新华社记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一刻也不脱离实际的作风。70年来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新华社一切有影响的重要报道和有突出成就的记者,都是坚持不懈深入调研的结果。进入新时期以来,新华社许多年轻记者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写出了许多有思想深度、有分析见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报道和调研稿件,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期调研特点的经验和方法。

  在当今信息高速传输、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新华社正在根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和改进报道工作。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创新之源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在我们对社会实践的深入调查研究中。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实现这两个“坚持”的根本途径。我们要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此来“抓作风、改文风”,并要用政策和制度来加以保证。

  ——坚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世界性通讯社发展的客观规律。70年来,我们由一个简陋的新闻发布机构发展成为国家通讯社,并跻身于世界四大通讯社行列。70年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逐步在世界各地加强了新闻信息采集力量,并跟踪世界通信技术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涌现进技术设备改造稿件传输和处理系统;我们跟踪媒体发展动向,创办报刊,开发信息、音像和网络事业,使新华社由单纯发布新闻电讯的通讯社发展成为集电讯、报刊、音像、互联网、出版等为一身的多媒体新闻信息采集和发布机构。尤其新华网的创办和发展,使我们在被称作“第四媒体”的竞争中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即将建成的多媒体数据库,可把大千世界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电脑终端上,将使我们更加充分地发挥世界“消息总汇”的职能。

  ——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这四个“严”贯穿在新华社70年的历史中。战争时期,新华社就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纪律。1948年12月,总社曾明确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学习列宁同志“仔细地检查每一事实、每一数字”的严谨作风,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多次开展练笔运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党组把作风和制度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采编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呈现多样化的今天,四“严”仍然是我们从严治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结合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

  ——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在新华社不断发展壮大、向世界性通讯社迈进的历程中,凝结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先后有150多位烈士为党的新闻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国庆50周年前夕,我们出版了《血染的丰碑》一书,记述了先烈们催人泪下的事迹。战争年代,活跃在前线和后方的新华社记者,一边采访,一边打仗、生产。我们的老摄影记者沙飞同志,面对敌人的包围,立下了“人在底片在”的铮铮誓言,历经九死一生,做到了新闻底片在战火中一张不丢。今天,我国已没有了战火,但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我们出门采访已用不着全靠两条腿跑了,但同样有艰难困苦。令人欣慰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是我们队伍的主流。在战火弥漫的南斯拉夫,邵云环同志为正义捐躯;在抗洪救灾第一线,随处可见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新华社记者;而“一个字一滴血”的夏儒阁同志,是在日常报道中涌现出的、在平凡中铸造不平凡的典型。

  我们的福利待遇虽然比国内一些单位,特别是比发达国家同行要低,但我们的同志仍然能够以事业为重,不为优厚待遇所动,坚持为新华社的事业勤奋工作;有的同志出国学成后仍愿回新华社工作;许多离退下来的老同志,只要工作需要,往往谢绝外面高薪聘请,继续为新华社出力,甘为新华社事业奉献终身。

  同志们,新华社70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纪念新华社建社6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新华社的同志们要十分珍惜自己的历史,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将百倍地珍惜它、继承它,并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扬光大。

  (二) 新华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是我们这代人的紧迫任务

  当前,我们正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的严峻考验。这主要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迫切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因而新华社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舆论斗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闻出版事业改革的深化,新闻信息市场正在加速分化和重组;随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传媒业大变革,而新华社正处在这一大变革的风口浪尖上。

  面对新形势,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切实运用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立场、观点、方法,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准确把握形势,全面审视我们的发展趋势,把握工作中的强势和弱势,清醒地估计我们与国内外同行特别是与实力强大的西方大通讯社之间的差距,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始终掌握主动权。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新形势,就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比如,市场的分化和重组既对我们原有的新闻信息市场形成很大冲击,也为我们开辟新市场、进入新领域带来了新机遇;国际舆论的激烈竞争和复杂斗争,既给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为我们进入国际新闻信息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传媒业的大变革既对新华社传统的地位、工作方式和传播手段提出新挑战,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紧迫感,已成为新华人的共识。

  如何认识我们的强势和弱势呢?我们有国家通讯社的地位和“消息总汇”的职能,这是我们的重大强势。回顾70年的历史,新华社的每一重大发展,都是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直接关怀下取得的;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都是授权新华社发布的;凡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活动、国内外重大事件,都明确规定国内各媒体以新华社通稿为准。但由此也使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中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在激烈竞争中往往放不下“架子”。这种固守优势的思想观念,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最大的弱势。

  我们拥有遍布海内外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我们每天采集和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新闻信息资源相当丰厚,同其他媒体相比确有一定的强势。但我们的新闻信息产品中还有不少质量不够高,结构不够合理;不少稿件针对性不够强,时效不够快;我们拥有的新闻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但有相当部分被一个个部门或单位分割、积压,不能盘活和优化配制,整体优势发挥不出来,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相当严重。这种弱势严重制约强势发挥的情况,也已引起越来越多新华人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新闻信息市场相当广阔,潜力很大。不仅有国内近万家新闻媒体和大量企事业单位用户,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众多媒体和社会机构中,有着采用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许多有利因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在世界新闻信息市场上“西强我弱”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尽管我们与西方某些大通讯社相比,在资金实力和技术手段方面,在新闻信息的采集、传播方式方面,以及新闻信息的品种机构和时效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但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更加需要了解中国。尤其对重大国际事务,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及时听到中国的声音。如果我们奋发努力,进一步提高我们新闻信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落地率是可以做到的,更广泛地进入西方主流媒体也是完全可能的。

  新华社在70年的奋斗中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政治、业务、作风、纪律等各方面都可信赖的队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逐步增加了许多外语人才、通信技术人才和能够运用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现代技术设备的采编人员,一批从事新闻信息、音像和网络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长。这支队伍是新华社报道和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以人才竞争为实质的当今时代,按照世界性通讯社的要求,同世界各大通讯社相比,我们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还相当不适应;在步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时代,我们不少同志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比较单一,不会或不能熟练使用先进技术设备,高水平的专家就更少了;作为世界性通讯社,在我们的许多岗位上应至少能熟练使用一种外文,最好能掌握两种以上外文,而我们的外文人才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在我们有限的外文人才中不少人存在明显缺陷;至于具有市场经济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和财务管理人才就更缺了。这已经成为制约我们新闻报道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同志们,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和弱势,我们深感形势逼人,不容稍有懈怠;认清了自己的坚实基础和优势,我们更增强了开创未来的信心。

(三)紧紧围绕全党工作的大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奋斗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我国的各项事业将根据党的十五大和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与时俱进。新华社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跟上全国的前进步伐。我们设想,到新华社建社8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全面完成“十五”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通讯社的发展规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新闻信息等各种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全面实现通稿、信息、报刊、音像、网络及其他各项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新闻信息产品采集、营销、传送等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全面实现党务和报道、人事、财务等管理的制度化。为此,要下大气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新华社的新闻报道业务主要为四大块:一是中央授权发布的新闻和国内外其他重要新闻;二是参考报道;三是社办报刊和网络、信息、音像等新兴业务;四是新闻信息产品的传输和营销。目前全社同志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只有在新闻报道上有作为,新华社才会有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将上述四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和激励,形成良性循环,全会报道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所以,我们要一手抓新闻信息采写,不断提高质量;一手抓新闻信息产品传输营销,努力用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占领海内外新闻信息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为此,我们要根据新闻规律和资源分布情况,调整派出机构和采编力量布局,跟踪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增强对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要加强地区性力量的调配,逐步形成固定常驻与机动组织相结合的人力和设备使用机制;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稿件结构和发稿线路,在“深入”和“对路”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我们报道的时效和采用率,不断增强报道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影响力;参考报道是新华社的“拳头产品”,要根据新形势从政策和机制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报道的真实、准确、全面,兵役法保护记者的正当权益;要改革新闻信息产品的经营体制,改进营销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有效用户,并逐步利用先进技术,使新闻信息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在继续提高传统媒体市场占有率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二)切实抓好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在现代信息社会,数据库已成为集新闻信息收集、储存、加工、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基础设施,其规模、内容和拥有的用户量,已成为衡量通讯社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事关新华社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要上下共同努力来抓好。

  多媒体数据库建设要紧紧围绕新闻报道,同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明确职责、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结合起来;要对新闻信息入库、加工、管理、出库等各环节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同步培训专业工作人员,使他们尽快掌握数据库管理、使用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要坚持“先立后破”、有序过渡的原则,在新的运行体系建立之前,确保原体系正常运行;要抓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规范管理和资源优化配制,保护著作权,获取全面效益。

  我们要通过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充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手段,将新华社每天从海内外采集的新闻信息及时输入进来,将全社70年来的新闻信息资源整合和激活起来,将海内外一切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尽可能吸纳进来,将库内文字、图片、图表、声像等整合为一体,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加工,实行分类管理;要以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和灵活的搜索功能,首先在社内实现资源共享,成本核算,再根据条件逐步为海内外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的个性化服务。进而,用市场机制全面促进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质量和采编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继续推进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建设。通信技术是新华社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继续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抓好以多媒体数据库及服务系统为中心的数字技术工程,逐步建成同海内外新闻信息用户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宽带传输网络;要逐步建成全社统一的网络平台和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处理、发布系统,并不断丰富技术服务手段,确保整个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地运行;要跟踪世界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积极开展与新华社相关的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现代管理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才能保证新华社在新形势下正确履行党和人民“耳目喉舌”与国家通讯社的职能,充分发挥“消息总汇”的作用;才能保证实现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此,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对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世界性通讯社发展规律的,要废旧立新;对那些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部分,要抓紧修订;还没有管理制度的,要加快建立。在此基础上,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新华社管理条例》,并且逐步运用现代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

  当前,我们要把制度的建立健全与严格执行结合起来,以执行促进建立。特别要强化新华社全体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法治”“德治”相结合,在全社形成一种“有章可循、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氛围,确保新华社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和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党的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实现新华社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再认。“事在人为”,有“人”才能有“为”。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如何从新华社的实际出发,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完善管理、深化改革、加强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格局,是我们各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新华社的工作特点,科学设置职能管理部门和新闻报道、经营事业、后勤服务等机构;要严格按照党的干部标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洁、务实、勤政、高效的领导集体;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一个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优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新华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单位,专业知识分子是我们整个人才资源的核心部分,要特别注意做好各类专业人才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专业知识分子的“知己”和“后勤部长”,真正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成风气;要通过调整分配激励机制等措施,真正使高素质专业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好、进得来,真正使它们的所长得以施展;要在大力倡导个人自学的同时,加强全员培训,规范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实现培训与使用的统一,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继续关心离退休老同志,保证他们发挥作用,安度晚年。

  同志们,新华社70年的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党的新闻事业史册;新华社在新世纪的光荣使命,又吹响了继续奋进的号角。

  10年前,江泽民总书记为新华社作了“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的题词。我们一定不负重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版权所有:新华网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
Copyright:http://www.xinhuanet.com/ 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