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发展多年,行业生态开始走向更尖端和前沿,不论是宏观或微观层面的介入技术与服务发展,都逐步趋向科学化与专门化。
作为国内引入职业医务社工的先行者,在今年6月召开的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上,上海骄傲地宣布——全市几乎所有公立二级、三级医院,都配备了医务社工。
议事规则,指协商议事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惯例。中国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则结合《罗伯特议事规则》进行本土化实践,提出了“南塘十三条”。
笔者接到了一个邀请,分享:什么是社工?在前期的准备中,笔者想起了自己在读书时听到一些社工老师、前辈的分享,以及自己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对社会工作的一些认识。
禁毒社会工作在我国始于21世纪初期,首先在上海开始探索。2008年起,深圳、东莞、广州等地进入政府购买禁毒社工服务的实施阶段。
在社区治理中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也是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农村留守老人内部差异明显,关爱服务需求多样,应当认清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特征,提高关爱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目前,社会工作在中国仍算较为年轻的行业,社会工作者也大多是年轻一辈,面对案主的不重视、不信任,我开始对社工的专业形象及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有所思考。
政府购买力度不足,社会工作认知度仍需提高,本土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急需培养。这三个问题制约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发展。
围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的要求,成都市提出打造“友善公益之城”,在全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使成都市志愿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教育先行”,这在最基础的方面界定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这就使得最初教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不论是在知识理念上,还是方法技巧上,在根本上就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先行者”,所以,从教育先行到教师先行,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现实上的必然性。
2007年,深圳开始推进专业社会工作,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来,深圳社工深入社区、民政、教育、医务、残障、司法、禁毒、企业、军队等14个领域,通过岗位、项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形式,为深圳市民提供专业服务,成为了解决市民问题、增进民生幸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十年来,吉林省长春市的社会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的重视领导下,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业界同仁的开拓努力下,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引为自豪的可喜成绩,较好发挥了后发城市的社会工作在服务民生和创新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是其在地化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通过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采用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通过需求评估为所服务的居民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以此来充实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让其得到真正持久性发展。因此,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是充实社会组织专业性的一个关键步骤。
本文以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Y智慧养老社工服务试点项目为例,剖析项目运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公共政策指引和武装实践过程的成效和可提升空间,并针对项目进一步拓展和未来深入发展提出相应的反思性建议。
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虽不长,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实践还很有限,但业已取得了值得总结的经验。当前,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行政(动员)式反贫困存在的缺陷,科学地界定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角色)定位,检视既往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经验与不足,探讨提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整体效能的系统方案,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由于本土社会工作植根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而系统化地存在并至今仍然履行既定功能,加上中国的本土制度与文化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原生性排斥,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建设面临着西方专业性与中国本土性二元对立的困境。如何确立适合时代需求的社会工作模式以有效化解社会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亟须应对的理论任务与实践期待。
当下,我国社会工作正逐渐走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同时针对本土社会工作缺乏专业性的质疑和批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社会工作源起于西方,然而与之相比,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却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条件和身份条件。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暖心行动”社工助力失独家庭发现微愿望公益项目的运作实施情况,运用整合模式,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及项目运作的多方位多层次性视角进行探索、剖析和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对失独家庭成员进行深入了解,认真分析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各种需求,并根据其特有的需求进行有效针对性的帮扶。
当你老了,想去哪养老呢?据媒体报道,南京、太原、河南孟州等地,试图以服务支撑居家养老:盖起家门口的养老院,让老人们白天过来吃饭玩耍,晚上回家休息;推出送餐、买菜、搞卫生、陪看病等家政服务,打造围绕家庭的服务圈。
“三社联动”是中国近年的社区建设、民政工作、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常用术语。在把握其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剖析其多元涵义,指出其演绎逻辑,并发现社会工作在其中的特殊功能,应该可以弥补既有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对“三社联动”和社会工作的实践有所启迪。
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取得了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应当立足于这个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一个定位、落实两方面职责、坚持三个思维、防止四种倾向,不断总结反思、修改校正发展思路与方向,继续探索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当前社会工作行业经过前期积累已呈现扩张式增长,新成立机构越来越多,很多社工机构都在成立几年之后进入缓慢发展甚至艰难的阶段。因此,社工机构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要主动自我完善,要不断适应变化,这样才能得到稳健的、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社会工作在各地区、各领域的广泛发展,社工服务的标准化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趋势。与此同时,由于任务考核和行业评估等要求,社会工作也出现了以指标为导向的问题。对社工服务进行标准化不仅是建构适合本土需要的专业方法和实务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对客观评价社工的服务成效,直观展示公益项目的成果也同样很有帮助。
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在于解决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并实现助人自助,而非针对其问题本身,更非针对这一群体本身。因此,只有适合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没有适合某种人或某类人群的方法。虽然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本身带有一定目的指向性和主观选择性,这里所说的社会工作服务“选择性”存在合理因素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
积极应对和处置针对儿童的暴力事件,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儿童遭受暴力被报告后,或学校、社区、公安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发现儿童遭受暴力侵害后,应当对儿童是否正在处于危险或风险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
日趋多元的社会工作理论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有效性深陷囹圄。如何超越以往社会工作内部分割运行的专业发展困境,从而在复杂风险和问题的应对中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行动方案?本文基于中西方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发展,廓清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提出缘由、一般特征以及理论应用上的处置原则。
近几年,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理论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而社会工作的实务始终是蹒跚着龃龉前行。本文将以社会工作介入创业社区为例,深入解析创业社区中社会工作“搭车”介入方法。
各个服务领域,不少社工都是勤勤兢兢做实务、用心对待服务对象,可到评估时得到的成绩单却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深感疑惑与受挫,甚至感到不公。这样的情绪若不能得到合适的处理,将影响社工的积极性与服务质量。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用系统理论来分析与反思。
社会工作服务的认同不能依赖“等靠要”。在我国现时期社会工作一路高歌猛进,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实务领域探索创新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服务认同度的提升,需从把握时代特征及特点服务群体需求、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价值观及特色、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三个方面着手。
随着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司法社会工作已探索出能力建设、增加权能、社会恢复等社会建设的策略,同时也在借鉴循证实践的策略,通过科学手段来提高犯罪风险评估和改造水平。受到社会功能恢复和主体改造技术两种不同思路的影响,中国司法社会工作未来会继续走在社会恢复和治理技术中间,寻求平衡,发挥作用。
在落地佛山开展社区长者服务两年后,广州某家社工机构失去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令人唏嘘的是,这家机构在落地第一年一直忙于做社区的宣传推广,此后真正开展起有影响的长者服务才只有一年时间,却因为钱袋子干瘪而过早退出了佛山。而一旦得不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社工机构对钱袋子的焦虑始终存在,这其实已经形成了限制本地长者服务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掣肘因素。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在中国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甚至还一度中断。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其中许多社会问题无法单一地依靠国家行政能力来解决,而是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介入。过去的八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黄金时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状况,而且更加有助于我们从学术上来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服务始于专业关系的建立,这也是社工服务能够前行的动力。本文将通过自己对专业关系的概念整理,理清自己面对专业关系的困境。通过书写的过程实现助人动力的探寻,直面困境,坚持职业伦理和信念、锻炼专业敏感与自察能力、坚守社工的“善”,真诚以待、持续的专业学习实现社工经验对话,寻找生命的出口。
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对应,当下往往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分工,其结果之一便是社会工作的受众无法获得相应社会工作之外的帮扶。回顾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发现社会工作事实上更加注重“善后处理”。
在我省的社会组织里面,说到做社区项目,特别是城市社区和青少年相关服务项目,刘飞和她的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都是必定提到的名字。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就是个普通人。那我们可以改变社会吗?我们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一点吗?当然可以!做为一名好的社工实践者,我们该怎么做,让改变发生呢?
2016年6月16日,“2016中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以“肩负行业组织使命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为题发表讲话。
资源整合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不竭源泉和基本保障,社工放弃资源整合开展服务,无异于竭泽而渔,不能保障服务持续发展。作为社工要学会发现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资源,然后促进问题解决,个人成长和社会正义。
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女士曾指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之后又提出 “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的精辟论点。她认为,研究和总结民政工作的经验,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使得中国在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面临着新的挑战。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个一百年”为基本时间节点,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等相关文件,针对当前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人民诉求的新特点的时代背景,分析新常态时期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巨大需求和挑战,并借鉴发达国家、中国港台地区的经验,就新常态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探讨。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作为社会“安全阀”制度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接纳和认同,社会工作逐步进入当前的政治话语体系。在政府的强势建构和社工界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工作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制度化、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
[4] 王思斌,2006,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 王思斌,2012a,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东岳论丛》第1期。
如果进行市场化,社工服务公司,自负盈亏,完全可以通过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加大产品推广等方式获取盈利,为社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工资,提高社工的薪酬待遇。以上是关于社会工作市场化的一些看法,班门弄斧也好,抛砖引玉也罢,若能引起行业一点点思考,则足矣,拍砖灌水都行。
全国性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62677元)的0.95倍;社会组织三种类型,即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年平均工资分别为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12倍、0.68倍、0.66倍,而基金会平均工资为82935元,为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32倍。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向社会工作人才提出了职业化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是其职业化的基本前提。
我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我正在备课,但是一件事情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让我再次思索人的道路,思索工作